歐陽修紀念館

歐陽修紀念館

全國現有兩座歐陽修紀念館,一座建在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上,一座位於江西省永豐縣恩江河畔的永叔公園內。 

基本信息

安徽滁州歐陽修紀念館

歐陽修在“慶曆新政”失敗後被貶滁州,其間寫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記》,這成為琅琊山文化底蘊的精髓,為紀念歐陽修,安徽省滁州市政府從上個世紀60年代籌建紀念館之初,就徵集到郭沫若先生的親筆題名。在新落成的紀念館內,陳列著重塑的歐陽修雕像以及歐公生平所畫的30幅畫。

江西永豐歐陽修紀念館

永豐歐陽修紀念館地處江西省永豐恩江河畔,始建於1987年,1997年為紀念歐陽修誕辰990周年,永豐縣人民政府拓寬了館址,興建永叔公園,占地面積達51畝,館名由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紀念館主體建築有宰相府、明道閣、致用閣等,在這座標準的磚木結構的仿古建築內開闢了歐陽修生平事跡陳列室,全面扼要地介紹了歐陽修的生平、政績以及文學、史學等方面的貢獻。

人物生平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吉安永豐)人,自稱廬陵人。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幼年喪父,在寡母撫育下讀書。仁宗天聖八年( 1030 )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景祐元年( 1034 ),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館閣校勘。景祐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評時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康定元年( 1040 ),歐陽修被召回京,復任館閣校勘,後知諫院。慶曆三年( 1043 ),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慶曆五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也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後,又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 1054 )八月,奉詔入京,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嘉祐二年( 1057 )二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的文風,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這對北宋文風的轉變很有影響。嘉祐五年( 1060 ),歐陽修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以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英宗治平二年( 1065 ),上表請求外任,不準。此後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允準。神宗熙寧二年( 1069 ),王安石實行新法。歐陽修對青苗法曾表異議,且未執行。熙寧三年( 1070 ),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這一年,他改號“六一居士”。熙寧四年( 1071 )六月,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卒諡文忠。

文學創作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的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影響也最大。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在散文理論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張。他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他不僅能夠從實際出發,提出平實的散文理論,而且自己又以造詣很高的創作實績,起了示範作用。歐陽修一生寫了 500 余篇散文,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各體兼備。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敘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簡括有法;議論紆徐有致,卻富有內在的邏輯力量。章法結構既能曲折變化而又十分嚴密。《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與高司諫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瀧岡阡表》等,都是歷代傳誦的佳作。歐陽修還開了宋代筆記文創作的先聲,其《歸田錄》、《筆說》、《試筆》等都很有名。歐陽修的賦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聲賦》運用各種比喻,把無形的秋聲描摹得非常生動形象,使人仿佛可聞。這篇賦變唐代以來的“律體”為“散體”,對於賦的發展具有開拓意義。歐陽修的詩歌創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詩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他還在詩中議論時事,抨擊了腐敗政治。但他寫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寫個人情懷和山水景物的詩。他的詩在藝術上主要受韓愈影響。總的來看,風格是多樣的。歐陽修還善於論詩,在《梅聖俞詩集序》中提出詩“窮者而後工”的論點,發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理論,對當時和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過很大影響。他的《六一詩話》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話,以隨便親切的漫談方式評敘詩歌,成為一種論詩的新形式。歐陽修也擅長寫詞,主要內容仍是戀情相思、酣飲醉歌、惜春、賞花之類,尤善以清新疏淡的筆觸寫景抒情。還有一些艷詞,雖寫男女約會,也樸實生動。歐陽修在經學、史學、金石學等方面都有成就。他研究《詩》、《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提出自己的創見。史學造詣更深於經學,除參加修撰《新唐書》 250 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鑑戒。他勤於收集,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編輯成一部考古學資料專集 -- 《集古錄》。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於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於唐代的韓愈。他薦拔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發生過很大影響。他的平易文風,還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歐陽修的著述,今存《歐陽文忠公全集》,其生平事跡,宋人胡柯撰《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附錄於全集。另有清人楊希閔《歐陽文忠公年譜》、華孳亨《增訂歐陽文忠年譜》。

歷史地位

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於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於唐代的韓愈,“天下翕然師尊之”(蘇軾《居士集敘》)。他薦拔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發生過很大的影響。其中,蘇軾最出色地繼承和發展了他所開創的一代文風。北宋以及南宋後很多文人學者都很稱讚他的散文的平易風格。他的文風,還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
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作為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他的文論和創作實績,對當時以及後代都有很大影響。
宋初,在暫時承平的社會環境裡,貴族文人集團提倡的西崑體詩賦充斥文壇,浮華纂組,並無社會意義,卻曾風靡一時。為了矯正西崑體的流弊,歐陽修大力提倡古文。他自幼愛讀韓愈文集,出仕後親自校訂韓文,刊行天下。
他在文學觀點上師承韓愈,主張明道致用。他強調道對文的決定作用,以“道”為內容,為本質,以“文”為形式,為工具。特別重視道統的修養,提出“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答吳充秀才書》),“道純則充於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答祖擇之書》),“學者當師經”,師經才能用“道”來充實自己。但他又假正了韓愈的某些偏頗。在對“道”的解釋上,他把現實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體內容。他認為學道而不能至,是因為“棄百事不關於心”(《答吳充秀才書》)。他反對“務高言而鮮事實” (《與張秀才第二書》)。在對待“道”與“文”的關係上,主張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認為“文”固然要服從於“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並且列舉了許多例子說明“自詩、書《史記》所傳,其人豈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見於世”。所謂“事信言文”,就是內容要真實,語言要有文采,做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這是歐陽修對創作的基本論點。
他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並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他不僅能夠從實際出發,提出平實的散文理論,而且自己又以造詣很高的創作實績,起了示範作用。
他的主張得到了尹洙梅堯臣蘇舜欽等人的熱烈贊同。後來,知貢舉(主管考試進士)時,又鼓勵考生寫作質樸曉暢的古文,凡內容空洞,華而不實,或以奇詭取勝之作,概在摒黜之列。與此同時,他又提拔、培養了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等一代新進作家。這樣,他倡導的詩文革新運動就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歐陽修家譜

《江西歐陽氏舊譜與福建歐陽氏古譜世系對照表》
江西歐陽氏舊譜 福建歐陽氏祖譜
世次 祖名 生年 祖名 生年 配偶
一世 歐陽通 625- 歐陽韶626-配王氏夫人
二世 歐陽幼明645- 歐陽幼鹹655-配蔡氏孺人(通公季子)
三世 歐陽昶公670- 歐陽素公672-配鄭氏恭人
四世 歐陽琮公700- 歐陽衍公700-配范氏夫人
五世 歐陽晤公725- 歐陽昌公725-配黃氏淑人 (琮公季子入承)
六世 歐陽徹公756- 歐陽詹公755-配林氏宜人(承眷長沙)
七世 歐陽弦公775- 唐開成二年進士幕府參軍歐陽秬795-配徐氏恭人
八世 歐陽邈公800- 歐陽澥820-配陳氏淑人
九世 歐陽規公825- 潘湖歐厝吉州推官歐陽郴字克章號獅山居士870-配劉氏黃氏二夫人
十世 歐陽緒公850- 歷官文理院工書南京通判歐陽偃(925-後唐狀元黃仁穎嫡子)配李氏夫人
十一世 歐陽萬公874-(安福令支派始祖) 歐陽觀952-鄭氏夫人
十二世 歐陽誠公(和公)900- 歐陽修1007-配三夫人薜氏
十三世 歐陽雅公925-
十四世 歐陽效公950-
十五世 歐陽托公(弦公)975-
十六世 歐陽莘老公1000-
十七世 歐陽仁達(即狀元仁穎)1025-
十八世 歐陽偃公1050-
十九世 歐陽觀公1075-
二十世 歐陽修1100-(與史實歐陽修1007年出生時間相差甚遠)。 

祖父歐陽偃之身世

嫡父黃仁穎字仁達(900年農曆3月15日-962年農曆12月25日後唐狀元)——珦公四子;唐朝御史黃滔嫡仲孫,字福佑,號潘湖翁,五代泉州晉江潘湖人,家居潘湖,幼敏慧好學,善詩文。少年時代自耕自作,每日清晨時常登上獅山甲第亭攻讀。917年春闈,考取明經學究及第,然918年進士科落第,深以為恥,復歸潘湖家中,益研群書。累十載寒窗,終於925年通過會試,後唐927年中狀元(該科取進士23人),937年農曆12月,黃仁穎見朝政無所建言,便辭官歸晉江潘湖歐厝里。諡號“文杰”。官至南唐端明殿內閣掌院學士。著有《黃狀元文集》五卷。其詩《新都行》曰:“縹渺空中絲,朦朧道傍樹。翻茲時間吹,惹彼花上露。悠揚絲意去,苒蒻花枝注。何計脫纏綿?天長春日暮”。配唐朝進士四門助教歐陽詹之曾孫女,唐朝837年進士幕府參軍歐陽秬之孫女,南唐進士韋中令歐陽澥之長女,歐陽郴之妹);子三(黃偃因年幼家貧無力攻書遂寄養於舅父歐陽郴家為養子)即南唐泉州鄉貢進士南京通判歐陽偃、長弟黃傴居莆郡之太湖、仲弟黃佢居泉郡之龜山)。

歐陽偃生前史跡

福建泉州開元寺仍保存著紀年為唐大中八年(854年)的六角形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構件。經幢為鄉貢進士歐陽偃及沙門文中共書。經幢有篇序文,敘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是如何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頂尊勝陀羅經幢的書寫和鐫字人。陀羅經幢書寫人落款是“泉郡鄉貢進士歐陽偃、沙門文中共書”唐大中八年(854年)秋。唐朝泉州被譽為“泉南佛國”。經幢是盧準等三人募緣拾二千文樹立的。《閩中金石略》認為“一石而兩人合書,亦為創見”。更重要的是“泉郡鄉貢進士歐陽偃”可彌補《泉州府志》、《晉江縣誌》的《選舉科目》府、縣誌之缺。唐朝泉州仕進文人“泉郡鄉貢進士歐陽偃”為佛教經幢作書,對佛教在泉州的發展也起了推動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