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從京族三島來

歌從京族三島來

京族人民愛唱歌,歌曲曲調有30多種,內容廣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漁歌、敘事歌等。 京族人喜歡的“唱哈”(意為唱歌)、竹竿舞、獨弦琴,被譽為連繫著京族文化的三顆“珍珠”。 告別了貧窮的日子,如今的京族人已經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圖)歌從京族三島來歌從京族三島來

位於祖國南疆的廣西是一片神奇秀麗的土地,世代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壯、苗、瑤、布依、京族等少數民族能歌善舞,用甜美的歌唱讚美她們的家園。劉三姐是廣西山歌的代表人物,已為全國人民耳熟能詳,生於六七十年代的人,還能哼上幾句電影《劉三姐》中的經典對歌。在廣西南部,靠近中越邊境的東興,也生活著一個愛唱歌的民族――京族。在京族聚居的京家三島,一年一度的哈節熱鬧非凡,而京族人唱歌時,總少不了一樣樂器,它就是獨弦琴。
十六世紀初期,京族人的祖先從越南塗山一帶漂流到了今天廣西北部灣的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生活,因此,這三個小島又被稱為“京族三島”。歷史上,京族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使用京語,與越南語基本相同,現基本上通用漢語(廣東方言)和漢文。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京族人口數為22517。主要從事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
京族人民愛唱歌,歌曲曲調有30多種,內容廣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漁歌、敘事歌等。獨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樂器,音色非常優雅動聽。京族人喜歡的“唱哈”(意為唱歌)、竹竿舞、獨弦琴,被譽為連繫著京族文化的三顆“珍珠”。
哈節是京族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哈”在京語中是“歌”的意思,哈節,即唱歌的節日。唱哈要在京族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哈亭中舉行。傳說,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來到京族地區用優美的含義深刻的歌來反抗封建財主,深受京族人民的歡迎。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人們建立了哈亭。節日期間,全村歡聚一起,通宵歌舞,並在哈亭舉行迎神、祭祖、比武、角力等活動。
京族的歌唱藝術很有特色。唱時由一位哈哥操三弦琴伴奏,二位哈妹則邊敲打竹梆子與竹板輪流進行演唱,內容多為敘事史歌以及中國古詩詞等。如《宋珍、陳菊花》、《斬龍傳》、《琴仙》、《潯陽江頭夜送客》,等。歌的曲調不下30種。按內容分有山歌、情歌、結婚歌、漁歌、訴苦歌、長篇敘事歌、風俗歌、勞動生產歌等等。京族的民歌內容也十分豐富,由於生產的影響有不少歌曲都與大海相關。
獨弦琴起源於緬甸,是京族喜愛的民間樂器,它的半片大竹筒,或3塊木片製成長方形的琴身,長約75公分,一端插一根與琴身成直角的小圓柱,或金屬片條,另一端按一把手,兩端由高至低拉一弦線。獨弦琴具有柔和優美的音色,高音清晰、中音明亮、低音豐滿,表現力極為豐富,宜於表現各種悠長抒情的旋律,既能描繪椰林、山川等大自然的美景,也能淋漓盡致地抒發人們的思想感情。它奏出的委婉如歌的曲調,有如詩人吟詠,富於甜美感,有著深邃的藝術魅力。
過去,由於京族人居住的地方不能種植糧食,過日子靠在海上打漁為生,非常艱辛。改革開放以後,京族人養殖海產,經濟飛速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中越關係的復甦,京族人充分依靠區位、語言、習俗等方面的優勢,發展與越南的邊境貿易,邊貿已成為京族民眾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同時,京家三島優美的風光與獨特的民族風情也吸引了大批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業又成為京族人的一項重要收入。
哈歌唱起對美好生活的讚歌,獨弦琴彈出對大海的訴說。告別了貧窮的日子,如今的京族人已經過上了富裕的生活。據統計,2006年,京族農民人均純收入3976元,高於廣西人均水平1176元。2007年,京族人均年純收入在6000元以上。京族已成為中國最富裕的少數民族之一。編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