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悲傷

中文名稱:歌唱悲傷英文名稱:Sing The Sorrow 資源類型:MP3! 發行時間:2003年03月專輯歌手:A.F.I. 地區:美國語言:英語。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歌唱悲傷
英文名稱:Sing The Sorrow
資源類型:MP3!
發行時間:2003年03月
專輯歌手:A.F.I.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簡介:
樂隊/藝人: A.F.I.
風格:Hardcore Punk(硬核朋克) Punk Revival復興朋克
專輯:《歌唱悲傷》(Sing The Sorrow)
公司:DreamWorks
因為校園網.所以在一個狠PO的伺服器上,需要一定時間連線.請耐心等待.
專輯介紹:
A.F.I. 是閃個人狠喜歡的一個punk樂隊.認識他們的時間不長..2003MTV頒獎典禮上.Girl’s Not Grey的片斷立刻讓我很是喜歡.立刻去找了他們的資料和專輯.聽呀聽一直聽在現在.其中最喜歡就是這張sing the sorrow.算是他們最新的專輯吧.大家可以聽聽看.在punk樂隊中能做到歌詞陰暗有歌特色彩的樂隊還是比較少見的.
當然最推薦是Girl’s Not Grey.還有第一首..
他們發行過的五張專輯都是在“後裔”(Offspring)主唱德克斯特·霍倫(Dexter Holland)的“硝基”(Nitro)唱片公司錄製的,新專輯也不例外。喜歡嚎叫的主唱戴維·哈瓦克(Davey Havok)在《女孩不灰暗》(Girl’s Not Grey)中演繹了“治療”(The Cure)式的心碎、傷感和Nofx式的節拍。吉他手賈德·普傑特(Jade Puget)的吉他很邊緣、富有攻擊性,那悲傷和深度是大多數搖滾樂手所無法達到的。
樂隊介紹:
故事的開始並沒有什麼傳奇性或者驚人之處,那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1991)美國加利福利亞州Ukiah的四個高中小子戴維·哈瓦克(Davey Havok)、亞當·卡森(Adam Carson)、維克(Vick)和馬卡斯·史托夫里斯(Markus Stopholese)在他們家鄉小鎮上為了打發課餘那些無聊的時光而在車庫裡弄出些噪音來的結果,標準也是夠噪夠狠就行。那時候他們的效仿對象就是諸如“黑旗”(Black Flag)、“一群死雷子”(Sick Of It All)等硬核朋克樂隊,而且給自己起了個非常標準的名字:A Fire Inside,然後樂隊就取了三個詞的詞頭來表示隊名,即AFI。A Fire Inside,內部火焰,他們就是把他們最初的“內部火焰”燃燒到了他們的樂隊中去,壓根也沒想過什麼成名成星,或許連他們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是,這恰恰是燎原星火的第一點火星。
哥兒幾個也照樣分了工,主唱是哈瓦克、吉他手是史托夫里斯、貝斯手是維克,鼓手則落在了亞當·卡森身上。然後樂隊的歷程就和大多數朋克樂隊差不多,技術平平但也搞了幾場小演出,在小鎮上也算有點小名氣。不久,維克被吉奧夫·克萊斯格(Geoff Kresge)頂替。本來平時的課餘時間就不少,哥兒幾個死磕了差不多一年時間,也算是練出點技術,歌也有了那么幾首像點樣子的(當然現在聽來是十分不成熟的),就和當時的同鄉樂隊“脆弱變化”(Loose Change)一起發行了一張名為《落後於時代》(Behind the Times)的7寸EP唱片。
青春總是過得飛快,隨著他們高中畢業升入不同的大學,克萊斯格也暫時搬到了新澤西並參加了當地的“77顆空彈”(Blanks 77)樂隊,AFI似乎也和中國的大多數高中生樂隊一樣“壽終正寢”了。然而要真是那樣的話今天還怎么看得到AFI?上大學頭一年的暑假時,樂隊做了一個在他們歷史上的“標誌性演出”:他們也正兒八經地搞了個重組演出,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引起的反應非常熱烈積極。這讓他們看到了希望,於是樂隊成員決定“棄學從藝”,正式退學做專職樂隊。說來已經是1995年左右了,樂隊從一幫懵懂的學生樂隊已經正式進入到專職樂隊(當然專業性還是差點)的行列,車庫裡的時光也沒有白白打發,他們就是從那裡面死磕出技術和特點來的。他們廣泛地吸收學習了前輩們如“錯配”(The Misfits)、“但澤”(Danzig)甚至如“仁慈姐妹”(Sister of Mercy)和“小瘦狗”(Skinny Puppy)等的元素,糅合起來形成他們自己的特點。樂隊當然也沒閒著,出單曲是個不錯的擴大知名度的方法,在和“後裔”(The Offspring)樂隊主唱德克斯特·郝倫(Dexter Holland)創辦的廠牌“硝基”(Nitro)簽約前,他們已經發行了數首單曲。在此前,樂隊也並沒有“原地踏步”,而是走上了和當年“黑旗”一樣的道路,自1995年就開始全美巡演,無數次穿越北美大陸,包括美國和加拿大。這後來甚至成為樂隊的一項傳統,除了歐洲,在1998年的時候還自費去了趟日本。“巡演對我們來說一直就是最重要的事,”鼓手亞當·卡森說道,“我們正是通過不斷的巡演來獲得我們的歌迷的”。“我從19歲開始就巡演了,”主唱哈瓦克對此說道,“我們總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們在某個地方首次演出只有兩個人看,那么我們會再次回到那個地方,直到來看我們的歌迷增加到10個,30個,然後上百、上千。我們會堅持回到那個地方演出直到人們不得不注意我們”。有這樣的堅韌態度,更多樂迷群體的認可也是指日可待的了。
1996年時,“硝基”唱片公司為樂隊發行了首張專輯《為你自豪》(Very Proud of Ya)。隨後(1997)樂隊發行了兩張LP《Answer That & Stay Fashionable Wingnut》與《閉上你的嘴,睜開你的眼》(Shut Your Mouth & Open Your Eyes)。同時,樂隊成員也有所變動:在錄製《閉上你的嘴睜開你的眼》時,貝斯手克萊斯格離隊,頂替他的是在樂隊巡演中擔任臨時樂手的哈特(Hunter,前The Force樂隊成員),他加入後不久(1998)即參與錄製並發行了一張EP唱片《內部火焰》(A Fire Inside);吉他手史托夫里斯隨後很快也離開了,接替他的是前“贖罪87次”(Redemption 87)樂隊吉他手賈德·普傑特(Jade Puget),而這發生在樂隊錄製歷史上首張堪稱經典的第四張專輯《日落下的黑帆》(Black Sails in the Sunset)的時候。所以可以說,普傑特的到來恰似及時雨,大大增強了樂隊的“戰鬥力”。他加入樂隊後的任務並不輕鬆,不僅要彈好琴,還要負責歌曲的鏇律創作。因為他自樂隊成立初期就是樂隊的外圍樂手之一,還參與錄製了一張和別的樂隊一起做的合輯,沒有比他更能理解和發揮樂隊究竟需要什麼樣的鏇律了。所以後來他能成為樂隊的吉他手是順理成章的事,可以說他是能配合哈瓦克那沉思的幽暗的歌詞而寫出好鏇律的最佳人選。
1999年,《日落下的黑帆》(Black Sails in the Sunset)發表,這是樂隊歷史上首張堪稱經典的專輯,無論是樂評還是樂隊自身都意識到這是一張“化蝶”的唱片,從《閉上你的嘴睜開你的眼》到這張唱片的變化是明顯的,從它開始,樂隊找到了以後的發展方向,而陣容也穩定下來並直到現在。從此,樂隊踏入了專業樂隊的行列並保持了旺盛的創造力,在普傑特到來後沒多久即參與錄製名為《所有聖徒E.P.》(All Hallows E.P.)的四首歌的單曲唱片。其中包含了翻唱了“但澤”原始版本的《全都不朽》(Total Immortal),這首歌后來被“後裔”樂隊翻唱並被選為由金·凱利主演的電影《我,本我和艾琳》(Me, Myself & Irene)的插曲之一,在全美有很高的電台點播率。作為回報,樂隊被邀請參加了名為“現代搖滾”(Modern Rock)的全美巡演。
一年後,來自樂隊第五張唱片《溺水藝術》(The Art of Drowning)的歌曲《鳳凰城歲月》(Days Of The Phoenix)在電台的高點播率讓樂隊站到了台前,擔綱“主演”而不是依然為別人暖場的小樂隊。從這張專輯開始,樂隊表現出他們不同於其他任何樂隊的特質——一種冰冷的鏇律和暴烈並深沉的幽暗交相撞擊出的聲音。正是這種包含了朋克和硬核元素的音樂,使得樂隊既能同時從這兩種音樂中抽身而出不被貼上其中之一的標籤,又能獲得不僅僅是處於大量亞文化群中的青少年,還吸引了無數地下景觀中那些極端的頭腦——歌特迷和金屬迷都能從中找到他們想要的。“如果你是在玩一種別人都沒玩過的音樂,那么你就是在冒險,你在挑戰著人們原有的聽覺習慣,打破著他們的思維習慣。幸運的是,我們有很多隻關心我們音樂、欣賞我們的本色的人。所以,我們從不同的人群中獲得歌迷,包括運動員、神經質的少年、大學生、朋克小子、硬核分子、金屬狂徒等等”,主唱哈瓦克為此頗感到自豪。
在2000年末的時候為宣傳《溺水藝術》專輯,AFI和朋克的傳奇性樂隊“腐臭”(Rancid)一起巡演,成為樂隊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巡演之一。“穿過我們的悲痛,我們是一體的!”,當樂隊上台時台下樂迷狂呼著,在那裡樂隊和觀眾間的能量互動仿如被點燃的風暴,這讓樂隊主唱哈瓦克陷入深深的迷狂,他非常享受這種狀態。而之前,樂隊已經和諸如“後裔”、“腐臭”(Rancid)、“但澤”、“一群死雷子”等樂隊一起巡演過。從這些名單上可以看出樂隊身上有相當深的硬核、朋克烙印,而樂隊的低調作風和總是黑暗的裝束又讓人們看到他們身上的某些“歌特”氣息,這也是樂隊從“錯配”、“但澤”等具有歌特氣息的朋克、硬核身上承繼而來的(當然像對“仁慈姐妹”的學習也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但是哈瓦克數次否認了他們是一支單純的硬核朋克樂隊,《滾石》雜誌最近對他們的採訪中以這樣的句子作為開篇:“如果你叫他(哈瓦克)硬核或者朋克,他會感到厭煩;而如果你叫他‘歌特’則是對他的冒犯了。”看來樂隊是不想讓任何風格上的名詞來限制他們的發展。而這種稱謂事實上也在不同程度上對樂隊造成了某種傷害,對那些剛開始接觸afi樂隊的歌迷來講,更是一種誤導。而對一些加在他們身上的“硬核朋克的復興者”的高調說法,樂隊並沒有盲目地往自己身上套,甚至哈瓦克在一次採訪中直言不諱地拒絕了這個說法,“如果說我們是‘硬核朋克的復興者’,我並不想扛這個大旗,因為這不準確。我們不是一支純粹的硬核朋克樂隊,所以我們不能扛這個責任。像‘黑旗’、‘胚芽’(The Germs)、‘一群死雷子’等是純粹的硬核朋克樂隊,但我們做出來的音樂和他們任何一支都不一樣。我想確實有像他們那樣的純粹的硬核朋克樂隊,但我們其實不是他們中的一員。”
新世紀的曙光無疑也惠顧到了AFI。當進入2003年時,這隊從組隊到現在整整摸爬滾打了12年的樂隊迎來了他們的巔峰:離開了原先的獨立廠牌“硝基”唱片而與主流大公司“夢工廠”(Dreamwork)簽約,並製作發行了最新專輯《歌唱痛楚》(Sing The Sorrow)。專輯由傑里·芬[Jerry Finn,曾與‘腐臭’、‘綠日’(Green Day和‘硬糖果’(Jawbreaker)合作過]和布奇·維格[Butch VIG,曾為“涅盤”(Nirvana)和“碎瓜”(Smashing Pumpkins)做過錄音師]製作,保留了灣區(Bay Area)搖滾的特色:攻擊力與悲憤力兼具。其中既有大師風範的前奏,也有工業傾向的高潮部分和像“死者能舞”(Dead Can Dance)那樣的歌曲尾聲。非常個人化的諸如再生、復活、天啟等引人沉思的幽暗意象的想像瀰漫在整張唱片裡。對專輯名《歌唱痛楚》,哈瓦克解釋了它的含義:“它是一張非常內省、黑暗的專輯,但是其中也有令人精神振奮的時候,它有點混合了悲傷情緒但苦中作樂的自我矛盾,通過歌唱把它升華了。我發現在寫的時候看到很多生活中的消極面。但是事實上我們是通過歌詞描寫黑暗、殘酷的現實來表現應該追求更加積極的生活,音樂上也是這樣的。”通過這樣的表述不難發現,事實上AFI是一支非常積極的樂隊,而哈瓦克在接受採訪時總是很親切的笑聲更是表明他不像那身黑妝那樣拒人千里之外,而是非常和善的。
新專輯上市後反映熱烈,雖然不能與Billboard或者Soundscan上的那些更主流的樂隊樂人相比,但《Q》雜誌給出的4顆星評價也絕不是糊弄歌迷的,樂隊在2003年初的時候所舉辦的演唱會門票被搶購一空就體現出樂隊通過經年的奮鬥換來的實力和成果。對新專輯的音樂和製作水平,樂隊的幾個哥們自己也感到非常滿意並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我們從《溺水藝術》到《歌唱痛楚》新專輯間的跳躍式進步就像《閉上你的嘴睜開你的眼》到《日落下的黑帆》間的轉變,”哈瓦克說道,“喜歡我們老作品的歌迷將會注意到我們的顯著變化。歌曲變得更複雜了,表演更精彩了,其中增加了我們以前從來沒有嘗試過的氛圍和電子的元素。而在演唱上,我把自己推到以前從沒有到達過的更加極端的位置,更具攻擊性和更憂鬱。”樂隊吉他手賈德更是總結似地說道:“每次我們有新唱片問世的時候大家都說這是我們最好的唱片,我知道這種說法挺沒勁的,陳詞濫調,但在我們這方面,我們總是為新做出來的唱片感到滿意,因為每張新唱片都和上一張不同。事實上,這次我們有更多的時間而且更加努力寫歌、錄音,我相信這一定在新唱片中體現了出來。”
除了像《Q》、《SPIN》、《滾石》等主流雜誌近期對他們進行了連篇採訪共造聲勢外,著名金屬雜誌《金屬刀刃》(Metal Edge)也對他們進行了採訪,各種電台、電視節目和巡演也正熱火地進行中。對於這份遲來的榮耀和大器晚成,樂隊元老亞當·卡森用了一句話來概括他們的態度:“世界已經忽視了我們最黃金的歲月,即使它繼續這樣對待我們,我們也感到無所謂。”(“The larger world has igored us for the entire lifetime of our band,and if it contiues to,that's OK”,Carson says。)。而我看到這句話時的第一反應就是這篇文章的題目:淬火涅盤。因此我決定用它來做這篇文章的結束引語,希望它能帶給國內樂隊一些思考。--轉自搖滾年
專輯曲目:
01.Miseria Cantare- The Beginning
02.The Leaving Song, Pt. 2
03.Bleed Black
04.Silver and Cold
05.Dancing Through Sunday
06.Girl's Not Grey
07.Death of Seasons
08.The Great Disappointment
09.Paper AIRPLANES (makeshift Wings)
10.This celluloid Dream
11.The Leaving Song
12.But Home Is Nowhere
本專輯已加入mp3!音樂計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