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馬荊州

次韻馬荊州

《次韻馬荊州》是宋代詩人黃庭堅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聯說“萬事休”,意在忘卻“六年絕域”的惡夢。頷聯敘“來依馬荊州”,透出內心深處的喜悅。頸聯寫“共看鏡”、“同送秋”,是純真感情的流露。末聯“望歸舟”,懷著對未來的美好願望。這首詩轉接連貫,語氣親切,筆調從容,工切有味。

作品原文

次韻馬荊州

六年 絕域 夢刀頭 ,判 得南還萬事休。

誰謂石渠 劉校尉 ,來依絳帳 馬荊州 。

霜髭雪鬢 共看鏡,茱糝 菊英同送秋。

他日江梅臘 前破,還從天際望歸舟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馬荊(jīng)州:指荊州知州馬瑊。

⑵六年:指作者遭逢貶謫,身處逆境之中,已屆六年。

⑶絕域:指邊遠之地。

⑷夢刀頭:西晉王灞為廣漢太守時,曾夜夢三刀懸於樑上,後來又增加了一把刀,部下為他解釋夢境,說是三刀為“州”字,又增一把為“益”,表示他將遷官益州,後王濬果為益州刺史。因此夢刀頭為吉兆。

⑸判:同“拚”,甘願。

⑹石渠:即石渠閣,漢代皇家的藏書之處。

⑺劉校尉:指西漢劉向,他曾經在石渠閣講論五經,又曾經任中壘校尉。

⑻絳帳:絳紫色的帳紗。

⑼馬荊州:指東漢的馬融,馬融曾任南郡太守,荊州也在其管轄範圍之內,而且他常常坐於高堂之上,施絳紗帳以教生徒。此處以石渠劉校尉喻作者自己,因為山谷曾為著作郎。以馬融喻馬瑊,因二人姓馬,且都轄荊州。

⑽霜髭(zī)雪鬢(bìn):指鬚髮已白。杜牧有詩句“前年鬢生雪,今年須帶霜”,此處化用其句。

⑾茱糝(zhūsǎn):即茱萸與糝飯。

⑿臘:臘日。古時有伏日和臘日,均為節日。杜甫《江梅》:“梅蕊臘前破。”

⒀天際望歸舟:謝朓有“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之詩句,此處化用其詩。

白話譯文

我被貶謫已經超過了六年,時時盼望南歸,如果能夠南還,那我也就再沒有其他想法了。

我日夜思念著能夠南歸,但沒想到卻滯留在你的轄地荊州。

對鏡而視,你我都已經是鬚髮斑白,但我們在重陽之時還要共同插茱萸,喝菊花酒,送那秋天離去。

等待它日臘梅初破之時你榮歸故里,我在你的歸途之中翹首迎接你的到來。

創作背景

黃庭堅於紹聖元年(1094年)十二月貶官涪州、黔州安置,次年正月赴貶所,後又移置戎州,至寫此詩時,六年之間政局兩次波動,而黃庭堅又經歷沉淪,度過了一生中最為艱難的時期。這首詩是黃庭堅五十七歲時在荊南寫的。馬瑊曾贈詩於黃庭堅,黃庭堅即依原詩所用韻腳的次序寫了這首和詩。

作品賞析

整體賞析

首聯感情色彩十分凝重。他無日不在想念著自己的親朋故舊,盼望著早日南歸故里。這一切都夢魂牽繞,“夢刀頭”便是這種心緒的寫照。西晉王濬為廣漢太守時,曾夜夢三刀懸於樑上,不久又益一刀,部下給他解釋說:三刀為“州”字,又益一刀,是他將遷官益州的兆頭。後來王濬果然成為益州刺史。黃庭堅暗用此典,意謂“夢刀頭”為吉兆。又,古時刀頭有環,“環”與“還”,諧音,所以“夢刀頭”又具體化為還歸之兆。這幾句寫出作者身在邊遠之地而夢想還鄉的心情。對於年近花甲的詩人,此時最大的願望又莫過於“南還”,能夠得到這樣的人生結局,他也就萬念皆休了。所以,“判”得南還萬事休”是詩人真實感情的自然流露。

次聯詩意稍有轉折,“誰謂石渠劉校尉,來依絳帳馬荊州。”意思是說,沒想到我這當年的著作郎,如今借居於你荊州馬太守的治所。這一聯兩個對偶句用典很精彩,含蘊極富。其一,“石渠劉校尉”,指西漢劉向曾在石渠閣講論五經,又曾為中壘校尉。“絳帳馬荊州”,指東漢馬融曾為南郡太守,又常坐高堂,掛上絳紗帳以教授門徒。作者巧妙地借用兩位歷史人物來比喻自己和馬瑊的身分:黃庭堅曾為著作郎,故自比劉向;馬瑊姓馬,又為荊州守,故可比作馬融。其二,這是一副連珠對,用“誰謂……來依……”的句式緊緊關聯,不可分割。本來,西漢時的劉向跑到東漢馬融絳帳中來了,這個典故表面上用得無理,但作者冠以“誰謂”二字,便可自圓其說了。而作者日夜渴望南歸,此時卻滯留在馬荊州處,“誰謂”的語氣中又不無意外的成分。黃庭堅律詩最講究對偶句的錘鍊,這一聯表面像是散文句子,其實字字有來歷,有著落,點化故典,生出新意,曲折深蘊,工切有味。

第三聯寫作者與馬荊州的交往和友情:“霜髭雪鬢共看鏡,茱糝菊英同送秋。”是說對鏡而視,共嘆歲月流逝,他們各自都已是鬚髮皆白了。儘管如此,二人友情深厚,重陽佳節之時,用茱萸和著糝飯,用菊花泡著美酒,同以茱萸和菊花酒送走金秋。這兩個對偶句對得十分工整,句與句對,一句之中又自對:“霜髭”對“雪鬢”,“茱糝”對“菊英”。“霜髭雪鬢”又系點化杜牧“前年鬢生雪,今年須帶霜”而成。這些,都屬可耐咀嚼之處。

末聯“他日江梅臘前破,還從天際望歸舟”,表達對馬瑊任滿歸還的祝願和作者的羨慕心情。第二年,便是馬瑊荊州任滿的時候,馬瑊是維揚人,由荊州還鄉,是乘船東歸。作者暗用了劉希夷的“潮平見楚甸,天際望維揚”的詩典來比喻荊州、維揚同馬瑊的關係,又寫出了他在第二年臘梅初開之時榮歸故里、家中親人企足而望的情景。“江梅臘前破”化用杜甫《江梅》詩“梅蕊臘前破”句,“天際望歸舟”亦系化用謝朓“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詩句而成。王夫之說謝朓的這兩句詩狀寫出一位盼望親人還歸的女性形象,“隱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黃庭堅這首詩的末聯也正描寫出了同樣的藝術形象,他在此後《次韻中玉早梅》中有“梅蕊爭先公不嗔,知公家有似梅人”之句,可知“天際望歸舟”者當是馬瑊家中那位“似梅人”。而且馬瑊官滿當歸之時,作者也將調任太平州,可在馬瑊的歸途之中翹首迎接。所以,在這一形象中又寄寓了作者懷念故友和“判得南還萬事休”的一種微妙的企羨心情。

黃庭堅一生坎坷,特別是晚年更多磨難,再加上受到禪家思想的影響,因而往往能看空功名勳業,追求一種特立獨行的境界。因此,在詩歌創作上有時表現出一種坦蕩平易、空靈淡泊的意境。這首詩是作者逆境中見轉機之時寫的,但既無痛定思痛的驚嘆,又無欣喜欲狂的話語。他在荊州只是滯留待命,賞古城的秋色,敘朋友的情誼。整首詩轉接連貫,語氣親切,筆調從容,給人以淡雅的美感。

名家點評

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吳言生《黃庭堅集》:“‘誰謂石渠劉校尉,來依絳帳馬荊州’說沒有想到我這個當年韻著作郎如今無法南歸,客居在你馬太守的荊州,句中以劉向自比,以馬融比馬瑊,十分貼切。”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間(1064—1067)進士。宋哲宗時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後因修史“多誣”遭貶。早年以詩文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詩以杜甫為宗,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風格奇硬拗澀,開創江西詩派,在宋代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行書、草書,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