檠

檠,矯正弓弩的器具。2000多年前,戰國七雄爭霸,當時最先進的冷兵器莫過於弓弩。在秦兵馬俑坑的考古發掘中,也多次出現過上百件弓弩。但近日,令考古專家興奮的是,一件保存最為完整的弓弩破土而出,尤其是弓弩上“檠”的發現,以前只見諸史書,現在終於出現了實物,更是破解了歷史謎團。

基本信息

詞義

檠,榜也。弛弓防損傷,以竹若木輔於里繩約之。——《說文》
不能紲檠巧用。——《詩·角弓》傳
檠不正而可以正弓。——《淮南子·說山》
弓待檠而後能調。——《淮南子·脩務》
檠弓弩。——《漢書·蘇武傳》
又如:檠枻(矯正弓弩的器具);檠榜(矯正弓弩的器具)
燈台[lampstand]
夢斷酒醒山雨絕,笑看飢鼠上燈檠。——蘇軾《侄安節遠來夜坐》
燈[lamp]
投僧避夜雨,古檠昏無膏。——王安石《自州追送朱氏女弟》

(1)燈架,燭台:燈~。
(2)借指燈:孤~。
(3)矯正弓弩的器具。
(4)小檠
一種花,由於葉片會危害農作物的生長,所以不受農夫們的喜愛。可是它卻是一種美味可口的果凍材料,還可以從根部提煉出色素製成黃色染料,因此算是一種利害共存的植物。所以它的花語是-善與惡。

考古發現

檠
2015年3月,在持續進行的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中,考古專家在一把保存完整的弩上,發現了兩根名為“檠”(qing 二聲)的配件。

《說文》中稱:“檠,榜也。弛弓防損傷,以竹若木輔於里繩約之。”通俗點講,“檠”是用來保養維護弓弩的配件。具體做法是,用繩子穿過“檠”三個小孔,與弓縛綁在一起,再在空隙處用撐木支撐,形成一個三角形,將弩的弓縛部分固定,使其在鬆弛的狀態下保持不變形。

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考古領隊申茂盛告訴記者,此次發現的弓弩是前幾天剛清理出來的,位於一件陶俑的身上,應該是供該陶俑使用。他說,現已發現上百件弓弩,但這件保存最為完好,弓弦、弓背、弩機等均輪廓鮮明、保存較好。其中,弓背彎曲長度145厘米,弓弦長度130厘米左右,弓弦的直徑0.8厘米,表面光滑圓潤,非編織物。據推測,弓弦的材質可能是動物的筋。其中弩機是青銅所做,還埋在土裡未清理完。

此次他們工作做得特別細緻,在對弓弩進行清理時,驚喜地在每根檠木上都發現了三個等距離小孔,直徑在0.6厘米,小孔應該是用來穿繩子的,這樣檠的作用也就解開了。申茂盛說,打仗時弓弩是張開的,而在平時不用時,如果保護不好,弓弩則容易變形,會影響威力,而檠則起到保護弓弩的作用。不使用弓弩時,通過這三個小孔用繩將檠與弓綁縛在一起,再用一個短的撐木支撐,形成三角形,將弓固定,使弓在鬆弛的狀態下不變形。

在打仗時,則把檠取下來。類似於現代人對皮鞋的保護,不用時在鞋子裡放入鞋模,保持鞋子不變形。也就是說,秦代武士作戰時,需要將弓弩上的“檠”取下來,彎弓射箭;平時則用“檠”將弓固定,防止變形。運輸時,也用檠固定,方便運輸。

拼音是jing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