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畈鎮

橫畈鎮

橫畈鎮位於臨安市城區,北部毗鄰餘杭,轄24 個行政村,172 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100 人,土地總面積76 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面積86880 畝。工業經濟發展強勁,尤其是以竹地板加工企業為主,年加工竹地板120 萬平方米,是全市主要毛竹加工集散地。轄區有“人間世外桃源”之稱的白水澗風景旅遊區,年接待遊客達30 多萬人 。

基本信息

鄉鎮介紹

橫畈鎮橫畈鎮
橫畈鎮總面積76.1平方公里,轄24個村、1個居委會、171個村民小組。2006年,全鎮總戶數5538戶,總人口15496人,其中,農業人口14735人,非農業人口556人。外來人口189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耕地面積12564畝,其中,水田11523畝。

2006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09億元,增長10%;工農業總產值15.66億元,增長38.10%;財政總收入1819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95萬元,財政總支出566萬元。上繳國稅、地稅1512萬元,增長49%。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6.48億元,增長27.31%;農民人均收入8937元,增長17%。年末銀行存款餘額8265萬元(僅橫畈信用社),增長16%,人均5333.6元。

2006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16億元,增長11.53%。糧食複種面積8891畝,糧食總產量3587噸;經濟作物播種面積5594畝,收穫茶葉135噸、蔬菜7500噸、鮮筍18260噸;生豬年末存欄數1759頭,羊年末存欄數1220隻,牛年末存欄數20頭,家禽年末存欄數129635羽。採伐木材2470立方米、毛竹52萬根;造林面積420畝,撫育面積500畝,封山育林面積21569畝。全年完成湖山畈1100餘畝和大羅畈1700餘畝土地整理項目,完成農民素質培訓871人次。

建置沿革

橫畈鎮位於臨安市東北部,距縣城10.5公里,東鄰餘杭市,南接錦城鎮,西鄰高虹鎮、石門鄉,北界餘杭太平,長西線穿鎮而過,是臨安市連線外界的一個重要門戶。

橫畈鎮歷史悠久,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臨安縣誌》記載為黃板鎮,宣統二年(1910)《臨安縣誌》改橫畈村。解放前稱錦北鎮,建國初改橫畈鄉,1965年為橫畈公社,1985年改為橫畈鎮。

改革開放

橫畈鎮小商品市場
1984年,自來水廠建成,全鎮各村普及自來水

1985年,橫畈撤鄉變鎮。

1988~1996年,拓寬長1000米、寬18米的徑山街,同時拆通了慶北界。

1992年,政府大樓遷入新居。

1994年,投資80萬餘元建成郵電大樓。

1995年,總投資460萬餘元,建成35千伏3150KVA變電所和新衛生院門診大樓。

1996年,橫畈小商品市場建成,集鎮建設進一步得到改善。

1998年,杭州三峰實業公司獲省農業龍頭企業稱號。

經濟發展

橫畈鎮青山湖蔬菜
全鎮有工業企業201家,職工人數3798人。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4.5億元,增長40.8%;工業銷售產值14.1億元,增長40.2%;工業性投入1.46億元,增長42%;外貿出口交貨值2.3億元;工業用電量2146萬千瓦時,增長25%;新增規模企業5家,新增產值首超5000萬元企業3家,規模工業46%;完成招商引資任務,其中,內資4061萬元,外資101.64萬美元。投入30餘萬元,完成工業功能區二期測量工作;新增杭州市級名牌產品1隻,臨安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青山湖蔬菜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豆芽菜被評為浙江省農業博覽會金獎、杭州電視台“馬大嫂”推薦豆芽菜和平湖市“菜籃子”工程

2006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6200萬元,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80萬元,增長15%,第三產業總投入600萬元。申報限額企業1家,保持連鎖超市2家,新增便民店1家,放心示範店15家,發展農家樂25家。白水澗景區全年接待遊客人次和門票收入分別增長6%和8%。生豬定點屠宰場全年定點屠宰量12000頭,增長74%。

全年投入400餘萬元,完成徑山南路道路改造及人行道鋪設、臨北村白水路道路降坡改造、5條里弄小巷改造、10餘公里鄉村道路路面硬化,修繕洪村大橋。建成銀坪嶺移民安置小區,面積5500餘平方米,安置18戶54人。完成泉坑、市地、立塔3個重點整治村建設項目,並通過驗收。

全鎮在校學生1331人,專任教師82人。農村勞動力培訓率35%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1%,全年共有485人次得到補助,補助金額累計66.7萬元。

2006年,計畫生育率98.95%。

資源優勢

橫畈鎮毛竹基地
橫畈工業經濟以竹製品、釀造業、瓦楞箱三大竹業為龍頭,產品遠銷國內外。杭州三峰實業公司1998年被評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生產的竹地板獲得省人民政府金獎。錢王釀製公司重視品牌意識和質量意識,研製的喬麥酒為冬運會指定產品。同年,杭州青峰實業公司和杭州三峰實業公司上網際網路。

橫畈鎮利用自身優勢,積極開發本地資源,發展第三產業,在泉坑村開發白水澗風景旅遊區,並成立了杭州臨安白水澗風景旅遊有限公司。

農業開發八大基地:

①建立糧食高產基地,總面積1630畝,占總水田面積的10%,平均畝產690公斤,比常規增加12%以上,使全鎮糧食總產獲得超歷史最高水平91200公斤;②建立跡地套種毛竹基地5000畝;③建立菜竹基地11527畝,總收入2780萬元;④開發名茶基地3000畝,生產的名優茶獲全市天目龍井一等獎;⑤建立竹筍兩用林基地2000畝;⑥發展筍乾基地3000畝;⑦建立蔬菜基地500畝;⑧建立花卉基地1000畝。

基礎設施

橫畈鎮白水溪
2006年,投入30餘萬元,完成工業功能區二期區塊測量工作。工業功能區二期定位於長西線以南、泉口公路以西,與功能區一期相連線,總面積4.51平方公里,約合6621畝,其中,耕地面積2825畝、園地面積1242畝、林地面積1781畝、建設用地773畝。

2006年,白水溪小流域治理工程竣工。該工程是浙江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總投資660萬元,維修加固上游水庫、龍潭口水庫、桐塢水庫;新建堰壩6座,修繕堰壩3座;新建防洪堤3621米,修繕270米;補砌渠道2956米,清理河道5公里,直接受益面積4000畝。

2006年,橫畈新車站建成,投資130萬元,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其中,主站房面積1380平方米,臨街營業房面積400平方米,可停放中巴車50輛,始發多條公交線路和長途班車。這是全市第一個國家四級站。

新橫線是橫畈鎮通往臨安城區的又一主幹道。2006年,投資175萬元,完成新橫線橫畈段改造,完成油路澆築5公里,路肩硬化3.3公里,砌築防護磚1000餘立方米,新增綠化面積500平方米。

一方名村

全勝村共97戶人家,366人,有490畝雷竹林。村有種早竹的歷史,但早些年由於培育不科學,商品意識不夠濃,早筍收入十分低下。後來,在政府重視、村民配合下,派人到外地學經驗,苦心專研,終於摸索出一套雷竹栽培技術,早竹村變成了雷竹村。全勝村年產雷竹達45萬斤,產值113萬元,人均收入達到3087元,成為全鎮聞名的富裕村。

旅遊勝地

橫畈鎮白水澗
白水澗位於臨安市橫皈鎮泉坑村,主峰北天目山海拔1095米,素有“北天目”之稱。這裡山陵谷地多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生物資源繁衍;這裡處處綠蔭蔥鬱,飛鳥拍翅、彩蝶翩舞、鳴蟲爭聲,這都是生態環境良好的顯示。如果說天目山的植被是大自然留給人們的一份寶貴財富,是地球上不可多得的亞熱帶植物基因庫,那么作為這個大家庭成員的白水澗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白水澗毗鄰佛教勝地徑山,自唐宋佛教在此興盛以來,保存著完整的植被,植被區系古老,組成植被類型多樣。若沿山徑拾級而上,依次自“泓竹飛瀑”穿行至“白水仙橋”,但見林木蓊翳,翠竹挺秀,修篁拜舞,令人目不暇接。倘有人問:在景區看到最多是什麼?肯定回答是翠竹。是的,這裡竹林如此之多,譽稱“十里竹海”,以至誰也無法說清它們的數目。成竹用途廣泛,即使作為觀賞植物,它們也別具一格,隨風蕩漾,搖曳多姿,茂林配修竹,更顯山色清幽。走進密密的竹林,頓覺周身舒暢,嫩筍蓬勃,倘經一場春雨,便可看到竿竿嫩竹向上挺生,染綠了群山。看那新竹,周身藍乎乎的,還罩著一層白絨,出落在人間,多么清新,好一個欣欣向榮的綠色世界!

《奚氏宗譜》記載:明洪武年間,白水澗始祖奚百一曾夢遊“桃源”,稱此地為“山明水秀,竹翠林煙;城山重疊,永無盜賊之虞;綠水長流,又無水旱之災,家敦古處,戶尚貞良”之寶地,並在此地繁衍生息。

白水澗景區位於杭州西郊的臨安市境內,是離滬、寧、蘇、錫、杭等城市最近的生態旅遊區。景區擁有98%的森林覆蓋率,華東地區唯一的一所大氣本底監察測站,就設在生態區內。

這裡飛瀑深潭,星羅棋布;十里竹海,風姿綽約。其澗之幽、水之清、竹之翠、石之奇,如夢似幻;龍潭雙疊、泓竹飛瀑、仙谷瑤池、白水仙橋,步移景換;鑒真古道、七賢品茗、竹林迷宮、情侶天地,上下五千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