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自莊

樓自莊,原名樓子莊(民國初年)。當時國小校在獎品、墨盒、銅尺等物品上都刻有“樓子莊國小校”的印跡。而且乾隆三十三年,重修關帝廟時,有這樣的記載: “順天府昌平州離城十二里樓子莊重修伏魔大帝靈應關聖帝君朝宇以及配殿禪室山門碑序”。 改為樓自莊是民國初年的事了。1942年左右,日本侵占華北,在京包鐵路兩旁都設愛護村,當時王正和後檐牆(村東頭)上就寫過“樓自莊模範村”(筆者親自目睹)。 地址:北京市昌平區馬池口鎮樓自莊村 郵編:102200 區號:010

交通

樓自莊
昌平58路支線
遠郊區縣客運線路
紅冶-吉利大學-亭吉路口-昌平土城-橫橋-橫橋東-樓自莊-北莊戶-東閘-西坨-東坨-踩河-滿井-路莊橋-沙河北大橋-沙河-碧水莊園-定福黃莊-史各莊-朱辛莊-二撥子-回龍觀北站-龍花園-城鐵龍澤站(共24站)
昌平58路
遠郊區縣客運線路
乃乾屯-亭子莊北站-北小營-吉利大學-亭吉路口-昌平土城-橫橋-橫橋東-樓自莊-北莊戶-東閘-西坨-東坨-踩河-滿井-路莊橋-沙河北大橋-沙河-碧水莊園-定福黃莊-史各莊-朱辛莊-二撥子-回龍觀北站-龍花園-城鐵龍澤站(共26站)

樓自莊的來歷是這樣的:

在原來村址上,只有牛、王、岑、徐幾個姓氏,居住耕作在小屯子裡。這裡土壤肥沃,又有水源:有從舊縣、伝紘屯發源流經村南的南河沿;又有源於百泉莊穿過村中分野大小村的西河套。因此,人口繁衍很快。後來聽說,山東連遭災害,一些災民隨同鑄黎鏵和打鐵的手藝人遷徙到此,戶數越來越多,遂在中興街王德懷(王文友祖父)的門前西邊的大槐樹旁,建立一座戲樓,樓上有戲台。每年豐收後“謝秋”,春節時歡慶,都在這裡唱大戲來慶賀。認為“樓”就能代表這個村。“樓”象徵“千秋萬代、蒸蒸日上”,“子”卻是子孫相傳,後繼有人。因此,樓子莊——就是這座樓建立後而形成的。至於樓建於何年又是經誰修建的,就無從查考啦。但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民謠:

生活場景槐

樹槐,槐樹槐,槐樹底下搭戲台。

人家女婿都聽戲,你的女婿還不來。

騎小驢,拿小鞭,穿套鞋,漏腳尖。

打小傘,光屁眼兒,好他好不順眼兒。

現在仍有槐樹底下的稱呼。而且戲台前有南大門,後有北大門之稱,為外地客商提供食宿方便條件有羊店、後店、燒餅店鋪、雜麵鋪。以及油鹽店的東廣聚,賣雜貨的小鋪。手工業也隨之發展有皮襖房,有手飾樓,這些都在戲台的周圍和附近,想當初唱戲時這村上挺豐富的。

看來,這的確是樓子莊村名來歷的正確說法啦!

另外,為了更正,還有一種錯誤的說法需要再重申一下:

為使村里多出些文化人,按現在的說法就叫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經村委會商議,在村東頭建立一座文昌閣,第二層便是窺星樓。因為建文昌閣是光緒三十四年(1875年),而且同時在村西頭建一個影壁,小村小河套上建一座石橋。前者為保住風水,後者為了來往通暢,其實是為大小村及西頭人們心態平衡吧。小橋邊刻有“光緒三十四年建”的字樣。在《光緒昌平州志》127頁里就有樓子莊的記載,而這都是在建文昌閣之前,因此,這種說法是絕對錯誤的。

至於樓子莊為什麼改樓自莊,有這樣的說法:

民國初年,村里王正文小鋪的小夥計被殺;劉二(劉沛林)賣鴉片被砍;王文秀用煙炮劫道。在平西府被槍擊斃;牛記二禿子綁票被捕。村子裡連續出現逆事即是出了婁子,認為這與“婁子莊”村的“婁子”有關,後來改名為樓自莊。這已是1942年左右的事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