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若水

樊若水

樊若水(943-994),字叔清,五代時南唐士人,因不得志而叛國,向宋太祖進獻架浮橋平南唐策,直接導致了南唐的滅亡。入宋後,宋太祖趙匡胤便賜名為樊知古,字仲師,頗受重用。樊若水時任太事右贊善大夫,乃引導曹彬占領 池州,在 安慶以西十公里的石碑口,架設浮橋成功,曹彬遂趁機揮師順流,大破銅陵之南唐水軍,又克蕪湖、當塗等重鎮,殲南唐軍兩萬,奪占了採石要隘。樊若水採石架浮橋,幫助 宋軍渡過長江,為 宋太祖最終消滅南唐,進而建立一統大業,確實建立了不可磨滅之功。

生平

樊若水(943-994),發明家,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長江大橋的發明者。樊若水自幼聰明好學,能思善算,博聞強記,過目不忘,因才高自負而不願甘居人後。長大以後,也曾夢想通過科舉入仕,揚名振聲,光耀門庭。可是結果卻屢試屢敗,進取無望。他生當南唐風雨飄搖之際,親見朝政腐敗,民生凋敝,深感痛心,卻毫無辦法。恰在此時,他聽說崛起於北方的 宋太祖趙匡胤早有平南唐之心,在走投無路的情勢下,他便產生了北歸宋廷、為宋太祖效力的想法。

擇主而伺

棄南唐而歸 大宋,這就意味著樊若水從此將要背上一個不忠不義的罪名,這些顧慮曾使他猶豫不決,但為了給自己謀一個出路,他最終還是克服了思想上的矛盾和內心的痛苦,斷然北歸宋廷。北歸宋廷,如何才能取得 宋太祖的信任?如何為宋太祖建立統一大業獻上一己之力?

樊若水經過一番潛心思考,他以為, 宋太祖在北方立國,至今已有十年之久,先後已滅掉 楚國、 荊南、 後蜀和 南漢等南方諸國,地盤越來越大,兵力越來越強。南唐也已經成了他的瓮中之鱉、刀下之魚,只是苦於長江天塹之阻隔,才遲遲未能發兵。因此他想:“大江無橋可渡, 宋軍就難以攻取南唐。若能用竹筏、大船架起浮橋渡兵,幫助宋廷完成一統大業,豈不正是大丈夫揚名振聲之舉嗎?”想到這一層,樊若水積極籌划起來,決心一定要拿出一個最好的架橋方案,作為自己北歸的見面禮,去呈現給 宋太祖。

架浮橋,渡神兵

大膽構想

這是一種前無古人的大膽構想,但要實現並不容易。首先,這浮橋架在何處最為合適?這個難題就曾讓樊若水數日來茶飯不思,徹夜難眠。好在樊若水頗懂些兵法,也讀過不少地理方面的典籍,他又長期生活在長江邊上,因此對長江渡口、圩堰、關卡、要塞等無不了如指掌。經過一番認真的考察和周密的分析比較,樊若水認為,採石江面比 瓜洲江面為狹,可作為架設浮橋的首選地點。然而又一想,採石江面“驚波一起三山動”,要在這樣一個“甲險塞於東南”的奇險之地架設浮橋,談何容易!要架橋,不僅要事先測量出江面的準確寬度,而且還要在岸邊建起浮橋固定物。當今採石仍是南唐的軍事重鎮,在南唐駐軍的眼皮底下,要測量江面,建造浮橋固定物,當然不能公開行事,只能設法暗中活動。

掩人耳目做和尚

於是他經人介紹,來到採石廣濟教寺當了一名和尚。這個廣濟教寺位於牛渚山南麓,南唐時已有七百餘年歷史,是江南遠近聞名的一大禪寺。樊若水來到這裡,接受了“具足戒”,落髮成了僧人。其實,他哪裡是真心當和尚,只不過想藉此身份掩人耳目,以利於他考察採石江面而已。

因是熟人介紹而來,廣濟教寺的住持妙理法師對樊若水十分關照。他在寺院裡沒有多少事可做,出入也很自由,這就使他有機會經常到牛渚磯邊察看地形,並暗自繪下圖紙,標上記號。有時他還以垂釣為名,劃著名小船,帶上絲繩,尋找隱蔽處,將絲繩拴在牛渚磯下的礁石上,然後牽著這根絲繩劃到西岸,用這種辦法來測量採石江面的寬度。為求其精確無誤,樊若水在採石江面如此往返數月,測量十幾次,竟然神不知鬼不覺。

建石塔巧準備

為了建造浮橋固定物,他還以“廣種福田”的名義向 廣濟教寺捐獻一筆資金,建議用這筆錢在牛渚山臨江處鑿石為洞,洞中建造石塔,供奉佛像,以保佑過往船隻的平安。得到妙理法師的讚許後,樊若水又毛遂自薦,親自督工建造。不到兩個月,即順利完工。這一工程的告竣,竟令廣濟教寺的佛徒眾僧對樊若水無不刮目相看。可是又有誰能想到,樊若水這樣做,實際上是在為幫助宋軍日後渡江巧作準備呢?

攜江圖投宋主

樊若水在採石暗中活動了數月,在獲取了採石江面有關的水文地理資料後,便於 開寶三年(970)不辭而別,離開廣濟教寺,逃往宋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求 宋太祖召見。樊若水向 宋太祖獻上平南策——“請造浮梁以濟師”,並呈上他親手繪製的《橫江圖說》。 宋太祖慢慢打開這卷《橫江圖說》,見採石橫江一帶的曲折險要皆一一標明,尤其是採石江面的寬度標註更詳,頓時龍顏大悅,喜不自勝地說道:“今得此採石詳圖,南唐李煜小兒已盡入我袋中了!”

考進士得重用

於是宋太祖召集群臣商討南征事宜,決定採納樊若水的建議,在採石江面架橋渡江滅南唐。為此, 宋太祖親自製訂了詳細的軍事方案,並於開寶七年(974)九月十八日毅然宣諭出征南唐,一場多路出擊、水陸並進、架橋和作戰等部署有序的軍事行動開始了。樊若水向 宋太祖獻“平南策”後,宋太祖對他愈加器重,準其參加大宋的進士考試。樊若水及第後,經吏部 銓選,授 舒州軍事推官,並獲得參與征伐南唐軍務的資格。樊若水深受皇恩,感激涕零。 開寶七年十月二十五日,當 曹彬大軍兵臨 池州時,樊若水又被任命為太子右贊善大夫。為報答宋廷禮遇之恩,樊若水又主動為曹彬出謀劃策,幫助 曹軍一舉擊敗前來截擊的南唐守軍,並俘獲 池州牙校王仁震、 王宴、錢興等人。

《平南策》

樊若水不僅為宋廷獻上平南策,而且還親自參與了架橋的大量準備工作。其實,這些準備工作在曹彬出兵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宋廷接受樊若水的建議,先命人在長江荊湖一帶(西起江陵,東抵黃岡,南至岳陽)水域,打造黃黑龍船千艘,以作架設浮梁橋墩之用;又命人砍伐巨竹,搓制粗繩,扎制竹筏,以便日後做浮梁橋面。一切準備就緒,再將這些龍船、竹筏集結於江陵,然後順流東下。

宋軍原計畫讓這些龍船、竹筏直接駛抵採石,但後來樊若水考慮到採石江面波濤險壯,稍有疏忽,恐難成功。為了行事萬無一失,於是他又建議先在石牌口(今安徽 懷寧縣西臨江處)試架浮橋,然後移置採石江面。曹彬採納了樊若水的這個建議,於閏十月十三日占領銅陵後,便回師石牌口,截住由江陵駛來的黃黑龍船和竹筏,並在樊若水的技術指導下,很快將浮橋試架成功。樊若水笑著對曹彬說:“此去採石,定能大獲全勝!”曹彬也異常興奮,高聲應道:“此乃順天應時之舉,何愁採石大江浪涌?我自一往必勝!”

長江浮橋在 石牌口試架成功後,受宋廷之命,前汝州 防禦使 陸萬友前來石牌口擔負守衛任務。曹彬大軍則抽身急趨採石,攻打南唐守軍,以便掃清採石架橋的軍事障礙。閏十月二十三日,曹彬攻占採石。十一月九日, 陸萬友奉詔護送浮橋至採石。浮橋運抵採石後,曹彬當即命熟知採石水文地理的樊若水主持架橋。時值長江枯水季節,採石橫江一帶浪平灘淺,浮橋移置十分順利,竟“三日而成,不差尺寸”。

後記

採石浮橋架成後,曹彬迅即傳令在長江西岸集結待命的 潘美,“率步兵渡江,若履平地”。隨後, 馬軍也全線渡江。北方兵士在曹彬與潘美的統一指揮下,又由採石進逼金陵,終於在當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攻下金陵台城,迫使 南唐後主 李煜投降。樊若水採石架浮橋,幫助 宋軍渡過長江,為 宋太祖最終消滅南唐,進而建立一統大業,確實建立了不可磨滅之功。所以宋滅南唐後,樊若水便因功而被拜為侍御史,不久又改授為江南 轉運使。

在轉運使任內,樊若水頗有作為,但後來轉任給事中,轉到戶部工作,卻不太勝任,自請辭職,後改任四川轉運使,沒想到卻碰上一場風波。993年,四川青城人 王小波、 李順聚眾起義,攻城略地,起義軍進展十分順利,在攻下青城縣、江源縣後,一路向成都進軍,拿下漢州和彭州,威逼成都。當時,朝廷已經命令知梓州、右諫議大夫 張雍代替樊若水為轉運使,但還沒來得及到職,樊若水害怕起義軍攻進成都,於是提前卸職,與成都知府 郭載逃往 東川,留下混亂的成都被起義軍順利拿下。

宋太宗聞訊大怒,下詔責備樊若水,但考慮到他過去的功勞,還是原諒了他,994年,命他出知均州,樊若水自己也感到憂慮不安,到職不足一月,便一病而死。

樊若水獻計趙匡胤架浮橋破長江天塹

趙匡胤建立宋朝時,南北都還有很多勁敵,其中以南唐最大而且最為富庶。趙匡胤的策略是“先南而後北”。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宋太祖趙匡胤滅 荊南、南漢、後蜀等,接著擬派大軍攻打南唐。

南唐當時的都城在金陵(南京),是“ 五代十國”時期的最大王國,橫跨江淮三十多州,更擁有魚鹽之利。 李璟在位時,曾被 後周打敗,失去江北十四州,乃改國號為“唐國主”。北宋建立後,後主李煜繼位,他酷愛詩詞、美術、音樂等,對當皇帝“並不在行”,改唐國主為“江南國主”,但這並沒有改變 趙匡胤討伐統一的決心,然斯時最大的障礙是“長江天塹”。

當時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叫樊若水 ,字叔清,又名知古,祖父原居長安,父樊潛,任南唐漢陽、石埭二縣令,遂移住 安徽池州。樊若水屢試科舉不中,欲謀北歸,“擇明主而事之”,後乃投靠宋廷。他知 宋太祖急欲攻打南唐,受掣於長江天塹,有天他發奇想,認為如在江面裝置浮橋,大軍便可順利橫渡長江。樊若水經過周密的觀察後,選定在採石江面架設浮橋是最好的位置,於是他用繩索測量江面,以垂釣作掩護。

開寶三年(970年),樊若水拜見 宋太祖,呈獻架置浮橋以渡大軍之計,太祖非常嘉賞,特令送學士院試,賜本科及第,授豫州軍事推官。同時, 宋太祖也立即派人到湖南建造巨型戰艦千艘,另砍伐大批大竹竿,做成竹筏,以備架設浮橋之用。

開寶七年(974年)9月,渡江作戰一切準備就緒, 趙匡胤以李煜拒來朝拜為藉口,令曹彬為元帥,潘美為都監,發兵十萬攻打南唐。

樊若水時任太事右贊善大夫,乃引導曹彬占領 池州,在 安慶以西十公里的石碑口,架設浮橋成功,曹彬遂趁機揮師順流,大破銅陵之南唐水軍,又克蕪湖、當塗等重鎮,殲南唐軍兩萬,奪占了採石要隘。

捷報傳到汴梁, 趙匡胤立令將石碑浮橋東移,架設採石浮橋,大軍於對江待命,樊若水在現場指揮,三日橋成,步騎大軍渡江,如履平地一般。

李煜聞訊,詢學士張泊,張說:“臣遍覽古今,未曾見浮橋橫跨大江,必是軍中誤傳。”張泊如此主觀臆斷,故僅派步兵一萬迎打 宋軍,結果當然慘敗。

開寶八年(975年)11月底, 宋軍向金陵發動總攻擊,進而占領金陵,李煜投降,被封為右 千牛衛 上將軍、違令侯,南唐至此遂亡。

由上可知,樊若水施展奇策,架設萬里長江第一浮橋,使天塹變為軍事通道,加速北宋平定南唐,統一全國,誠可謂功垂青史。

樊若水與長江第一橋

我國建造浮橋的歷史悠久,在古書《詩經》中記載,周朝 開國皇帝文王娶妻的時候,在 渭水上架起一座浮橋。算起來這座橋離今天已有3000年,它比上篇中講到的大流士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建造的浮橋還早500多年。

那時的浮橋是稀罕之物,只有"天子"一個人能使用,用完以後就得馬上拆除。後來破壞了這個規矩,浮橋才得以普遍套用。

北宋初年,宋太祖 趙匡胤統一了中國北方廣大土地,只剩下個南唐小朝廷,憑藉長江天險還在對抗。後來, 趙匡胤採納了樊若水 的主意,在長江上架起浮橋,使軍隊如履平地般地跨過長江,滅掉南唐,統一中國。

樊若水是南唐池州的一個讀書人,很有學問,卻屢次沒有考中舉人。他對南唐統治的腐敗極為不滿,深知南唐的天下為時不會太久,而決心投向宋朝。他經常駕著小船,帶著絲繩,假裝在江上釣魚,卻偷偷地在兩岸之間往返,對江水進行測量。

他準確地丈量出江面的寬度,對江水的流速、項的風向等水文、氣候情況作了調查。

開寶三年(970年),樊若水跑到宋朝京城汴梁,向 宋太祖獻策說:"江南可取,請造浮梁以濟師。"就是說,可以造浮橋,讓部隊跨過大江,把南唐滅掉。趙匡胤採納了樊若水的意見,並破格提拔他為 右贊善大夫。

宋軍由樊若水指揮,先在石牌口鎮用數千艘黃、黑龍船,樊若水偷測長江水道在上面搭上臣竹,試架浮橋,渡河一舉攻克了當塗。這個試驗成功以後, 宋軍緊接著把浮橋移架到重要渡口 采石磯。由於籌劃周密,l000多米長的浮橋"三日而成,不差尺寸"。隨後,大將潘美統率的數以萬計的宋軍,"若履平地"般跨過長江,進逼南唐京城金陵(今南京)。南唐軍隊從湖口順流而下,想奪回 采石磯,焚毀浮橋,截斷 宋軍後路。不料,突然颳起大北風,大火反倒把南唐自己的船隻燒著,致使十幾萬大軍復沒, 南唐後主李煜束手就擒。

樊若水指揮架設的浮橋,是我國有詳細記載的第一座浮橋,也是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橋。

浮橋建築越往後發展得越完善,在這方面還有一段故事。1852年12月30日, 太平天國軍隊攻克漢陽。為奪取隔江的武昌,太平軍當天晚就在長江上建起兩座3000米長的浮橋。為什麼能這么快地就把浮橋建了起來?原來先在江岸把2艘、3艘、4艘船連成一段-一一段浮橋單元,然後在江中一一拼接便組成了浮橋。在組成的浮橋中,還製作了一種筏。用大木排縱橫交叉排成好幾層。四面用牛皮、木板做成圍牆,牆上開出炮眼、槍洞,用以對外射擊。筏上還設有"嘹樓",用以觀察敵情。筏建有簡易房屋,供士兵住宿和儲存糧食、武器彈藥。筏備有大槳數十把,用於在江中遊動,所以這種筏又叫"龜船",它簡直是一種水上堡壘。這種活動浮橋,是一個創舉。

樊若水後代

在衡陽祁陽現的樊氏族譜里記載的是樊若水(943-994),字有源,配周氏,若水一子:樊錚。江南池洲五代時南唐士人,釣魚釆石江乘小舟載絲渡江之狹,值宋太祖開寶九年,帝命曹郴伐江南,諸闕上策言江南可取及師南下,試舟釆石不差分寸,師歸拜贊善大夫任江西吉安府知府,為浙江一世祖。其子樊錚,字金石,遷江西吉安(遷江西一世祖),生一子:榮興。在浙江縉雲《樊氏族譜》里,樊若水(943-994),字叔清。入宋後,宋太祖趙匡胤便賜名為樊知古,字仲師。有子:樊漢, 樊漢生二子:樊翬,字祖翔;樊輦,字祖安。據此推測樊若水可能有兩子:樊錚和樊漢,樊錚遷江西一世祖,樊漢仍然在浙江一帶生息繁衍。

影視形象

《絕代雙雄》中的樊若水《絕代雙雄》中的樊若水

1986年電視劇《絕代雙雄》,林廷飾演樊若水;

2005年電視劇《問君能有幾多愁》,羿坤飾演樊若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