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業大石圍天坑

樂業天坑群在方圓不到2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里,分布著24個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目前已開發的有大石圍天坑、白洞天坑、穿洞天坑等,其中大石圍天坑為樂業天坑群中的代表,也是樂業人民的驕傲。 大石圍天坑群位於樂業縣同樂鎮刷把村百岩腳屯,形成於大約6500萬年以前,是一塊鮮為人知的秘境,集險、奇、峻、雄、秀、美於一體,是世界上罕見的旅遊奇觀。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經過全方位考察論證後稱樂業縣大石圍天坑為“天坑博物館”、“世界岩溶勝地”。

 1973年,廣西地質專家傅中平到樂業進行地質情況調查,曾對樂業大石圍天坑進行初步調查,1995年11月,《廣西林業》雜誌組織有關專家對樂業大石圍天坑進行了考察,並把一些圖片和數據資料刊登在雜誌上。直到1998年3月4日廣西電視台和樂業縣政府等單位組織的探險攝製組及科考專家才第一次進入大石圍天坑及地下河內部,用時三天,取得了許多珍貴的資料。1999年11月9日第二次進入大石圍。2001年2月至4月,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美國洞穴基金會和英國牛津大學洞穴聯合會組成的科考隊對樂業天坑群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中央電視台一套、二套、三套、四套及廣西電視台、《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旅遊報》等二十多家媒體跟蹤報導科考成果,“大石圍”,一個響亮而陌生的名字也隨著眾多媒體的連續報導而名揚海內外,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天坑,地理地貌上命名為“喀斯特漏斗”,當地人稱為“石圍群”。關於天坑的形成,眾說紛紜,最多的說法是天上隕石砸下而成。隨著對大石圍天坑的科考,這一層神秘的面紗終於被揭掉,科學地講,天坑的形成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樂業地區是大面積的碳酸鹽岩,符合“岩體必須是可溶的”這一天坑形成的基本條件;第二、樂業附近的地質構造是很少見的“S”形旋扭構造,而樂業天坑群正處在“S”形旋扭構造的中部,這種特殊的構造,使岩層產生了深度很大的張性裂隙;第三、樂業充沛的降雨,是形成天坑的最活躍因素,雨水沿裂隙溶蝕岩體,形成地下水系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地下河,由於地下水長時間對岩層的不斷侵蝕、搬運,逐淅形成巨大的地下空洞,地殼運動時,整個岩層垂直塌陷;第四、樂業地處雲貴高原東南麓,受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互相擠壓抬升的造山運動的影響,地表不斷往上升,而地下河系統不斷向下侵蝕,才會使天坑越來越深。

樂業天坑群在方圓不到2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里,分布著24個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目前已開發的有大石圍天坑、白洞天坑、穿洞天坑等,其中大石圍天坑為樂業天坑群中的代表,也是樂業人民的驕傲。

大石圍天坑群位於樂業縣同樂鎮刷把村百岩腳屯,形成於大約6500萬年以前,是一塊鮮為人知的秘境,集險、奇、峻、雄、秀、美於一體,是世界上罕見的旅遊奇觀。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經過全方位考察論證後稱樂業縣大石圍天坑為“天坑博物館”、“世界岩溶勝地”。

大石圍天坑東西走向長600多米,南北走向寬420米,垂直深度613米,象個巨大的火山口,四周似刀削的懸崖峭壁,異常險峻。大石圍底部有人類從未涉足過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積約9.6萬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原始森林。地下原始森林樹木粗壯、高聳,有好多酸棗樹要三人合抱才行。天坑底部青苔遍布,灌木叢生,發現有比世界上與恐龍時代同期生長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還古老的短腸蕨類植物,稀有綠色蘭花,還有我國首次發現的面積500多平方米的帶刺方竹等。在科考中還發現許多稀有動物,象盲魚、白色毛頭鷹、透明蝦、中華溪蟹、幽靈蜘蛛等,其中中華溪蟹、幽靈蜘蛛被確認為新物種。最神秘的是在大石圍天坑底部發現有兩條巨蟒爬行過的痕跡,寬約40厘米,按此推算,這兩條蟒蛇之大,可想而知了。

大石圍地下洞口寬約20米,高約40米,地下溶洞中,巨大的石筍、石柱、石瀑、石簾等千姿百態,晶瑩剔透,猶如一片巨大的寶藏,鋪滿晶瑩閃爍的寶石,令人驚嘆。洞內有兩條地下河,水流湍急,最神奇的是河水一熱一冷。在樂業縣“飛貓”探險隊的協助下,國家及廣西區科考組幾次進入大石圍天坑底部考察,目前考察了約6公里長度,至於地下河還有多長?地下河的源頭、出口在哪裡?為什麼河水一熱一冷?都還是個謎,尚待後人去探明。

站在大石圍天坑的觀景台,俯瞰天坑底部,陰天的時候霧氣繚繞、時濃時淡、似夢如幻、恍如仙境,晴天的時候,地下原始森林鬱鬱蔥蔥、神秘莫測。遠眺前方峭壁,不知是自然的巧合,還是天意的顯靈,上面清晰地赫然顯現著一幅倒著的“中國地圖”,非常之逼真,令你不敢想像,就連海南島、台灣島都非常清晰,整個“中國地圖”的總面積約9600平方米,堪稱“中國地圖”之最。

自從樂業大石圍天坑顯現在世人面前時,大石圍天坑的神奇就象一個蒙著黑紗的美麗少女,令世人為之傾倒。大石圍天坑的神奇,一方面是它的形成、地下河的探秘、地下溶洞的發現,另一方面就是好多無法解釋的事情。

一神,數字吻合。大石圍天坑底部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積是9.6萬平方米,峭壁上的中國地圖面積為9600平方米,和中國總面積960萬平方公里都形成了一種科學上無法解釋的關係。這也許是數字的一種巧合,但從迷信的角度,好像是冥冥之中上天給的暗示,讓人費思不得其解。

二神,神秘失蹤。在1999年11月9日廣西電視台及科考隊第二次進入大石圍天坑底部考察,1999年11月10日在過天坑底部一條水不足沒膝、寬不過5米的地下河時,隨同武警少尉覃禮廣同志攙扶著電視台攝製組成員及專家一個個過河,就在人們都過了河時,就那么一片地方,就那么一片空間,不幸的事情發生了,19時42分,年僅25歲的武警少尉覃禮廣同志剎那間不見了蹤影。地面“飛貓”探險隊聞訊後,馬上組織人員下到坑底開展搜救工作,經過一個多星期的搜救,還是不見覃禮廣同志的蹤影,最後不得不宣告搜救工作失敗。一年以後,一對美國探險專家夫婦進入大石圍天坑考察,意外地發現了一年前失蹤的武警少尉覃禮廣同志的遺骸,還有散落在旁邊的警服、警徽等。這對探險夫婦把這些收集好,用東西包好後,帶到洞口,系在一棵樹上,作了標記,上了坑後才通知我們的人員。可能在坐的各位朋友會問我,這對美國夫婦為什麼不把覃禮廣的遺骸帶上來,不好意思,我真的沒辦法回答你們,不過,我可以告訴你們一點,有人親眼看見,這對生活在非常發達的美國,思想高度解放的夫婦在進入大石圍天坑前,在樂業縣城買了雞、鴨、魚等物品,在坑口祭祀後才進入天坑的。說到這裡,順便告訴大家,也算是一個善意的提醒,我們以前的團隊在遊覽大石圍天坑時,好多人不知出於什麼想法,往大石圍天坑中扔百元大鈔。我不敢對此行為妄加評論,但單從環保的角度而言,這種行為絕對是不可取的,或者說適得其反。你想一想,連最平凡的人都喜歡潔淨,更何況神靈呢?所以提醒大家,在進入大石圍天坑旅遊區內,嚴禁亂扔喝完的飲料瓶、果皮、面巾紙等垃圾!

三神,坑頂迎客松。在大石圍天坑頂部觀景台上方的山頂上生長著一棵枝繁葉茂、青翠欲滴的迎客松,你可別小看了這棵松樹,它在這個山頂上生長了多小年,沒有人知道,更沒有可考的歷史。在大石圍天坑開發初期,施工隊明令告知施工人員在施工過程中不得破壞大石圍里的樹木。一個叫吳明的工人,可能是抱著為了留名千古的心理,在搭建大石圍天坑觀景台時,一個人爬上頂部,用一把小刀在迎客松上刻,剛刻了一刀,全身一麻,從頂部滾落到了觀景台,幸好沒滾落天坑。第二天,吳明的右手開始腫脹難忍,第三天,右手開始腐爛。在醫院打了近一個月的滴水仍不見好轉,後經人提醒,帶上供品到迎客松樹下祭祀。兩天后,吳明的右手痊癒。一時間,吳明的故事傳的沸沸揚揚,更增加了大石圍天坑的神奇色彩。

四神,大石圍天坑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不得帶出。說的是2002年5月8日,大石圍天坑接待了來自北京的一個科考團,共9人,全部是男性。在沒進大石圍天坑之前,導遊人員已經把這一點講清楚了。可能是大石圍滿山遍野的美麗櫻花和極具觀賞價值的奇石的誘惑,出來時多數人的口袋裡都鼓鼓的,這時導遊人員嚴勵地告訴大家,把東西都放回去。好多人雖然極不情願,但還是聽從了導遊的勸誡,只有一位同志最後趁導遊不注意,最後還是偷偷地把一塊好看的石頭帶在身上。在車快出大石圍的時候,不幸發生了車禍,其餘8人都安然無恙,唯有這位姓梁的先生不幸身亡。

五神,大石圍的天氣。據當地人說,只要有人下坑或大的石頭滾入坑底,哪怕是晴朗的天氣,也會突然間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好像一下子整座大山都搖晃起來。好多人都嚇的兩腿發顫、面色蒼白,一些女遊客嚇的蹲在觀景台上,兩手死死抓住欄桿,一動也不敢動了。而一但騷動和響聲停止了,馬上就會雲消霧散、雨住風停、艷陽高照。對於這神秘的天氣速變現象,至今沒有定論,只是猜測可能是因為這裡特有的地理環境、氣壓、氣流等緣故。

目前,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已開發的有大石圍天坑、穿洞天坑、白洞天坑等,這些天坑的開發,難度之大、工程量之大令人難以想像。這裡要提起的是,百色市旅遊局龍宗福局長、車桂林付局長、樂業縣旅遊局李春明局長等領導,經常身穿迷彩服,腳登“解放鞋”,親臨一線工地,加入到開發的隊伍當中,和工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以工地為家,以奉獻為榮,充分體現了新百色精神,展示了“人民公僕”的偉大形象。

大石圍天坑以奇、美、險、神令世人折服,坑內幾科是“生物的基因庫”,現已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為解決海內外遊客到了大石圍天坑而不能下去的遺憾,百色有關政府部門正在極力想辦法解決。第一是想在大石圍天坑安裝升降電梯,但這種構想很快被否定,因為一是難度大,幾乎不可能,613米的高度比美國的世貿大廈還高出許多;二是這種做法一但實施,會馬上破壞天坑內部的環境及生態,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第二是在大石圍天坑側面有一洞,名曰:螞蜂洞,斜插大石圍天坑,只須打通40多米,就可通到離天坑底部地下原始森林約80米高度的地方,這樣向上既可看到大石圍天坑的險峻,向下又可清晰地看到地下原始森林的茂盛與神奇,這種想法目前正在實施;第三是採用現代影像技術,在天坑底部、地下原始森林、地下洞、地下河及重要地段多角度、多方位安裝攝像設備,將坑內畫面同步傳輸地面,真實展現坑內的奇景、奇物等,因此項工程需要耗費巨資,預訂到2005年可實施;第四是對想下大石圍天坑的探險者實行定量接待,在經過探險基地的嚴格培訓後,方可隨同探險隊進入天坑底部,另須繳納1000美元/人的費用;第五是開放穿洞天坑或白洞天坑,滿足旅遊者的好奇需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