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報

來自:佛光大辭典:業與報並稱。意為業之報應或業之果報。謂由身口意之善惡業因所必招感之苦樂果報。或指業因與果報。又作業果。按,有漏之善、不善業有異熟、等流諸果,無記及無漏之業則有等流、離系等果而無異熟果。三者系依受報時間所作的區分,《成實論》卷八〈三報業品〉雲(大正32·297b)︰‘若此身造業即此身受,是名現報;此世造業,次來世受,是名生報;此世造業,過次世受,是名後報,以過次世故名為後。[參考資料]《中阿含經》卷三、卷十四、卷三十四;《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南本《涅槃經》卷六;《成實論》卷七;《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四、卷一二五;《顯揚聖教論》卷十九。

基本介紹

FROM佛光大辭典

業與報並稱。意為業之報應或業之果報。謂由身口意之善惡業因所必招感之苦樂果報。或指業因與果報。又作業果。此為佛教之重要基本觀念。據成實論卷七載,業報有善、不善、無記三種,善得愛報,不善得不愛報,無記則不報;此即佛教所主張之必然業報法則。於此法則中,業不但為受身因緣,萬物亦從業因生。蓋於業與異熟、等流、離系、士用、增上等五種果之關係中,有漏之善、不善有異熟、等流之諸果,無記及無漏之業,則唯有等流、離系等果而無異熟果。又其中唯有漏之善、不善業所招之異熟果稱為業報。

大寶積經卷九十六(大一一·五四二中):“閻羅常告彼罪人,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來,業報自招無代者。”成實論卷八之三受報業品(大三二·二九八上):“善業得樂報,不善業得苦報,不動業得不苦不樂報。”

於業報之中,決定個人貧富、壽夭、命運之業,稱為滿業。決定人之共性與共同物質生活條件之業,稱為引業。又如受生為人、畜等果報之總相,稱為總報;如雖同受生為人,然有貴賤、智愚、美醜等差別,則稱為別報。又果報之主體,即有情之身心,稱為正報;有情所依之國土、什器等,稱為依報。又國土、山河等為多人所共同受用之果報,系由共業所招感,故稱共報。具體說明此一內容者,為十二因緣與五道(或六道)輪迴。(中阿含經卷三、卷十四、卷三十四、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雜阿毗曇心論卷一、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四、卷一二五)((參見:業)5494)p5500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應於善惡業因之苦樂果報。又業因與果報。寶積經九十六曰:‘閻羅常告彼罪人,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日來業報自招無代者。’南本涅槃經六曰:‘是薄福人受業報故。’法華經序品曰:‘善惡業緣,受報好醜。’宗鏡錄二十六曰:‘命是一期之業報。’

FROM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意指業的果報。又稱業果。指由有漏之善、不善業因所招感的苦樂果報。按,有漏之善、不善業有異熟、等流諸果,無記及無漏之業則有等流、離系等果而無異熟果。今唯稱此中有漏之善、不善業所招感之異熟果為業報。《成實論》卷八〈三受報業品〉謂善業得樂報,不善業得苦報。又,《雜阿毗曇心論》卷一雲(大正28·879a)︰‘彼報生者,善、不善業報果。三惡道是不善業果,人天是善業果。’

又,業報有總報與別報之分。‘總報’指受生為人、畜等果報之總相;‘別報’指雖同生為人,但有貴賤、賢愚等差別。此外,又有正報與依報之分。‘正報’指有情之身心;‘依報’指身心所依止之國土器物等。

◎附︰〈三報〉(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三報,指三種業報。即現報、生報及後報。三者系依受報時間所作的區分,《成實論》卷八〈三報業品〉雲(大正32·297b)︰‘若此身造業即此身受,是名現報;此世造業,次來世受,是名生報;此世造業,過次世受,是名後報,以過次世故名為後。’

此外,《優婆塞戒經》卷七在此三報之外,另加‘無報’而成四報。此‘無報’,指有情造作不善不惡之業,故不引生業報。又,《楞嚴經》卷八有‘六報’之說,指凡夫以造惡業之故,死時由六根所感受之六種墮入地獄之惡報。

[參考資料]《中阿含經》卷三、卷十四、卷三十四;《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南本《涅槃經》卷六;《成實論》卷七;《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四、卷一二五;《顯揚聖教論》卷十九。

FROM俗語佛源(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

相應於善業因而感得的苦樂果報,稱之為業報,猶民間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寶積經》九十六:“汝自作罪今日來,業報自招無代者。”宋·延壽《宗鏡錄》卷二六:“命是一期之業報,曷等真詮!”業報亦作“業果”,《舊唐書·王縉傳》:“又見縉等施財立寺,窮極瑰麗,每對揚啟沃,必以業果為證。”佛教的三世因果說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民眾的思想,於此也可見一斑。(常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