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貨幣

楚國的地理位置相對來說是有些偏僻,但是因其自然資源豐富,尤其金屬礦產的豐富使得楚國貨幣體系出現了多層次、多種類的特點。相對於當時其他國家主要流通銅質貨幣而言,楚國的貨幣無疑的豐富多彩的(包括:金幣、布幣、銅貝、銅牌及其他質地貨幣)。不僅如此,楚國的貨幣也按照“子母相權”的原則,十分成熟。
楚國盛產黃金,我們當前見到的“郢爯”即是楚國當時的一種法定貨幣。因為黃金屬於貴金屬,各國都喜歡,自然流通範圍較廣。1972年2月,在陝西鹹陽發現8枚“陳爯”金幣,可證楚國的金幣幾乎成了當時的“世界貨幣”。
 當時包括楚國在內,各國主要的流通貨幣還是以銅質為主。而對比其他各國流通的較單一種類貨幣而言,楚國有形狀古怪的“蟻鼻錢”、古風古韻的“楚布”以及鑄造精美的“楚國銅牌”。
據《呂氏春秋異寶》:“荊人畏鬼,而越人信祗”,意思是楚國人怕鬼,而越國人信神。究其是否因此才把錢幣鑄造成鬼臉的樣子,不得而知。但其形態顯然是從貝幣演變而來,蟻鼻錢錢體較小,兩端寬度不同。較窄一側有孔,應為串連方便而設。錢體上也多有文字,如:“巽、各六銖、全、君、忻”等字樣,其中“巽”字最多幾乎占到所有蟻鼻錢的99%。
“巽”字的釋義主要有兩種,有認為與古文中“貝”字寫法有些相像,可能是一種變形字。或者是代表楚國的一種重量單位“鐉”,總之無論是“貝”或“鐉”作為表示錢的文字都很恰當。
蟻鼻錢至今發現數量較大,可見在當時屬於人們的主要流通貨幣。據《史記·循吏列傳》:“莊王以為幣輕,更以小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業。市令言之相(孫叔敖)曰:“市亂,民莫安其處,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幾何頃乎?”市令曰:“三月頃。”相曰:“罷,吾今令之復矣。”後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幣,以為輕。今市令來言曰‘市亂,民莫安其處,次行之不定’。臣請遂令復如故。”王許之,下令三日而市復如故。”
史記中記載的是楚莊王覺得貨幣輕,而加重以後造成百姓使用不便,影響了市場。而孫叔敖建議將貨幣還原以前的重量後,三日之內,市場即恢復到了往日。可見貨幣雖小,但卻十分重要。
 楚國的銅質貨幣除了銅貝外,還有布幣和銅錢牌。楚國布幣似鏟形,西漢王莽尊古改制,鑄造了一批貨幣,其中的“十布”與“貨布”的形制就是參考了楚國的布幣。根據“子母相權”的原則,有大布、連布和小布三種,這與魏國的釿布十分相似,在當時來說都能體現出市場的穩定與貨幣體系的先進性。尤其楚布重量由大到小保持著4:2:1的比例。這在流通換算時格外方便。
楚國貨幣:楚布重量對比楚布重量對比
錢幣界傾向於銅錢牌也屬於楚國特有的計算貨幣,但觀其鑄造工藝,錢身紋飾絕不是一枚普通的貨幣。如果作為一枚銅權性質,重量才是最重要的,何必鑄造如此精美。關於銅牌的性質,還需要日後依據出土情況等再深入研究。據黃錫全老師《先秦貨幣通論》,這種銅錢牌,在清道光年間由山東人劉燕庭首次在陝西省發現。那么很有可能這是當時一種平衡兩國間貿易的砝碼,如果是國家性質的,鑄造如此精美倒是很有可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