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齋

楊靜齋(1888年—1942年),名修穩,字安亭,梁山縣小安山鄉楊堤口村人。1939年3月,八路軍[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東進支隊到達魯西鄆城、梁山[山東梁山縣]一帶,他更加精神振奮,日夜操勞,動員青年參軍參戰。1940年4月,楊靜齋被選為魯西行政公署委員。1942年9月27日,楊靜齋等在濮縣杏子鋪被敵包圍,不幸殉國。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基本信息

生平經歷

1888年出生於梁山縣小安山鄉楊堤口村。楊靜齋出身地主家庭。

1913年考入中國大學法律科,畢業後歷任山東農業專門學校教員,安丘、束鹿、陽穀縣承審員,他秉公辦理,忠於職守,深得民眾信賴。“七·七”事變後,國土殘破,人民塗炭,為拯救中華民族於水深火熱之中,他置身家性命於不顧,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

1926年後,先後任安丘、束鹿、陽穀縣承審員。

1928年,因不滿軍閥政府統治,憤然辭職回鄉。當時,東平縣縣長劉隆震,強取豪奪,魚肉百姓。被他聯合地方有識之士經赴省告狀,將其趕走。繼任縣長范學銘,接受賄賂,默許管錢局濫印紙幣。他又聯繫有關人士,上告到督辦公署。幾經曲折,終使當局取消了東平縣私徵稅收,解散了管錢局。

1937年冬,共產黨在梁山一帶籌建抗日武裝,他捐獻槍枝,並通過親友,動員愛國志士參加。

1938年春,他同郭復先等人將被國民黨縣政府抓捕並欲殺害的一名共產黨員和一名愛國知識分子營救出來。

1938年10月,劉星、陳伯衡率領魯西區十支隊挺進隊駐紮在戴廟一帶,他到處奔波,動員東平縣七、八、九區區隊,參加十支隊挺進隊,使抗日隊伍得以迅速發展。

1939年3月,八路軍東進支隊到達魯西鄆城、梁山一帶,他更加精神振奮,日夜操勞,動員青年參軍參戰。在楊勇司令員的領導下,成立了獨立五營,使這一帶的抗日氣氛空前高漲。7月,楊勇部擴建為獨立旅。同年,中共壽(張)、陽(谷)、東平三縣邊區工委建立後,決定籌款組建獨立營。他首先回響,將自己的護家武器和糧、款奉獻出來,並發動其他開明士紳捐槍、捐款,共籌集槍100餘支,在楊勇的支持下,在壽張集村組建了三縣邊區獨立營。同年10月,由劉星陳伯衡率領的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十支隊挺進縱隊,由冠縣轉戰到戴廟一帶,經他和有關人士分頭積極活動,使東平縣七、八、九區區隊等地方武裝編為第十支隊東進梯隊第一團。

1940年4月,魯西區行政主任公署在戴廟成立,楊靜齋被選為行署委員。他針對當時濱臨東平湖的大片土地被淹,民眾生活疾苦的情況,積極倡議治理湖區。在魯西行署的支持下,他代表民主政府與地方知名人士共同組織治湖委員會。經五個月的艱苦工作,湖水退出,得耕地5000餘頃,使長年受災的五、六萬湖區民眾有了地種。

1942年9月27日,日本侵略軍對冀魯豫邊區進行瘋狂“大掃蕩”,楊靜齋等在濮縣杏子鋪被敵包圍,不幸殉國。

後世紀念

1946年,中共領導的冀魯豫邊區政府在安民山麓為其築墓立碑。

獲得榮譽

2018年8月24日,為永遠銘記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勳,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戰精神,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楊靜齋烈士是其中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