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豐誠

楊豐誠

楊豐誠,台灣著名漆藝藝術家。15歲那年楊豐誠中學畢業,母親帶著他到鎮上一家家具廠當學徒,學漆家具。32歲時,他開始自己摸索漆藝,1983年,邁入不惑之年的楊豐誠有了第一件漆藝作品。楊豐誠20多年完成了400多件堆漆作品裡,先後舉辦過30多次個人漆藝展。

台灣著名漆藝藝術家楊豐誠在番禺默默耕耘九年之後,完成全球最大的堆漆作品。從漆家具的學徒工,不惑之年創作第一件漆藝作品,到蜚聲中外的漆藝大師……楊豐誠與漆廝守了30個春秋,首創無胎骨的堆漆技法,成為中國漆藝術上的著名民間藝人
愛桼如妻痴情廝守三十春秋
番禺西誠花園一樓一個70多平方米的單位,是楊豐誠的工作室兼宿舍,記者走進去,昏暗的房間裡,一種異樣的氣味直鑽鼻孔,沒多久就讓人覺得頭暈。楊豐誠伸伸黑漆漆的手,揭開一桶桶膠汁狀的原料說,這就是漆。記者再用手細細摸一摸器皿,突覺幾分不可思議的神奇,真難想像眼前黑乎乎的汁狀物怎么變成了一個個別致的藝術品,而楊豐誠已與它們廝守了30個春秋。
我們眼中醜陋異味的黑漆,在楊豐誠心裡卻是美麗芬芳的。在《寫給愛桼的一封信》中,他深情地寫道:“你散發的氣度、純真、耐性的氣質,迷戀著我,令我追隨不放。”“愛桼愛桼,就像愛妻。”他說,兩個妻子相繼離開,而漆伴隨他走過了最漫長的人生歲月和孤獨寂寞的創作之旅。
八年磨劍不惑之年“處女作”
回憶自己的漆藝人生,楊豐誠說:“貧困,讓我沒能繼續學業,可是卻給了人生的一次轉機。”15歲那年楊豐誠中學畢業,母親帶著他到鎮上一家家具廠當學徒,學漆家具。他刻苦練習手藝,沒過多久就在當地聲名遠揚。32歲時,他開始自己摸索漆藝,1983年,邁入不惑之年的楊豐誠有了第一件漆藝作品,他將它取名為“毅”。三年之後,他的作品作為唯一漆藝作品被台灣最高藝術殿堂———台灣故宮博物館展出。
1996年楊豐誠到番禺定居,除了偶爾去川菜館吃飯,他每天關在屋裡潛心創作。以至蝸居九年,番禺人不曾知道有位漆藝大師就在自己身邊。
全用生漆一點一滴地堆成形
楊豐誠總是將“漆”稱為“桼”。他說,“木”上割兩刀“八”讓“水”液流出來的就是“桼”,從天然漆樹上采割下來的是人們說的“生桼”或“天然桼”、“國桼”,能防水、抗熱、不腐、不蛀。我國清代以前各朝代的漆器都是以天然桼製成,至今有幾百乃至七千年的漆器留存於世,件件是國寶。“舍漆用桼,是為了與化學漆區別,表示不摻水分、純粹的天然桼。我的作品全部用生桼一點一滴地堆成形,比傳統漆器更具保存價值。”
堆漆,顧名思義,是中國漆堆繪而成,楊豐誠堆漆卻沒有內胎!經過多年不懈摸索,他首創無胎骨的堆漆技法。生漆作品一般都是黑色的,楊豐誠的堆漆品卻泛出褐色的光芒。這個創舉完全是無心偶得,有一次,他抱著剛剛完成的作品跳進浴缸“陶醉”了幾個小時,結果發現,懷中的堆漆品在熱水中慢慢變色!他反覆試驗,現在已掌握如何通過不同溫度的水體現色差。
《天地》問世全球最大堆漆作品
為了堆漆藝術,楊豐誠付出了全身的心血,時常不眠不休,靠吃餅乾度日,有一次由於幾天沒有睡覺,當作品一完成,他足足昏睡了一整天。
楊豐誠20多年完成了400多件堆漆作品裡,先後舉辦過30多次個人漆藝展。2000年他著手創造全球最大的堆漆作品,記者昨日看到,這個名為《天地》的作品是一朵碩大的蓮花,古樸純淨,九龍吐珠盤繞著蓮花,寓意“九龍拜觀音”。楊豐誠說:“它用了300公斤生漆,3年半時間才完成,要把它搬出去得把工作室的門打掉!”這個兩米多高的“大傢伙”,至今仍躺在工作室里。
最近,楊豐誠將他在番禺九年來創作的心血力作集體亮相,並將展館取名為“黑藝坊”。眼看中國漆藝衰微,楊豐誠心急如焚:“桼器是中國人發明的美術工藝之一,但中國的漆藝已落後於日本、韓國,美術院校至今沒有開設漆藝課程!”他說,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國內多辦展覽,傳播7000多年的中國漆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