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圍匡

楊,通“陽”。指因貌似而產生誤會。

基本信息

簡介

楊虎圍匡 (yáng hǔ wéi kuāng)
解釋:楊,通“陽”。指因貌似而產生誤會。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扞孔子呴將適陳,過匡……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
示例:明·梅鼎祚《崑崙奴》第三折:“你見鬼了,是什麼崔千牛與你家紅綃,那些似~,空省識明妃畫像。”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楊虎圍匡

成語眾生相

楊,通假字,同“陽”,即陽虎,一作陽貨,或說字貨。春秋後期季孫氏的家臣。陽虎挾持季桓子,據有陽關(今山東泰安南),掌握國政,權勢很大。魯定公八年(前502),他要廢除三桓(即掌握魯國政權的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貴族)的勢力,被擊敗,出奔陽關,次年出奔到齊。後又經宋奔晉,為趙鞅家臣。

典故

陽虎身材高大,相貌魁偉,與孔子酷肖,且同為魯國人,兩人還有過一段不解之緣呢。卻說孔子為叔梁紇年老時和顏氏少女野合而生,祖先為宋國人孔防叔。孔子直到成年後才得知自己身世,並將父母屍骸合葬。當他腰上還繫著孝麻時,季孫氏舉行宴會款待名士,孔子應邀前往赴宴,被陽虎卻之府門外:“季氏宴請的是天下名士,不能讓你這哭喪男入席敗興。”孔子因而怏怏退出。
孔子出身貧賤,成年後曾在季氏門下任管理倉庫和牧場的小吏。後來離開魯國,在齊國受到排斥,到宋國、衛國遭到驅逐,在陳國、蔡國之間被圍困,於是又返回魯國,到周去學禮,見到了老子,接受教誨贈言,回魯後門生漸多起來了,並且做了大官。後來,陽虎作亂,魯國自大夫以下都不守本分,背離了正道,孔子便辭去官職,退出政界,專心研究整理《詩》、《書》、《禮》、《樂》典籍,設席講學。
有一次,孔子要去陳國,路過匡城。弟子顏刻趕車,他用馬鞭指著城牆一隅說:“以前我來這個城,是從那個缺口進去的。”匡城的人聽說,誤以為是魯國的陽虎來了。陽虎曾經殘害過匡地人。於是匡地人聞訊趕來圍困孔子,孔子長相酷似陽虎,所以被困了整整5天,顏淵後來趕到,孔子說:“我以為你死了。”顏淵答道:“老師還健在,顏回怎么敢死!”這時,匡地的人聚得越來越多,圍困得越來越急,隨從的弟子們束手無策,都很害怕。孔子卻從容自若地對弟子們說:“周文王已經死了,周代的禮樂制度不正掌握在我們手中嗎?上天如果要毀滅這種制度,就不應該讓後死的人認識和承擔維護它的責任。天意既然沒有要毀滅這種制度,那么,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樣呢?”於是,孔子派隨從向衛國的寧武子稱臣,由寧武子出面消除誤會,才得以脫離險境。

其他

“悠悠萬事,惟此為大”,為了推行周朝的禮樂制度,孔子編修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畢生奔波勞碌,遭厄受困,有驚無險,正如一個鄭國人所描繪的,“他額頭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產,然而從腰部以下比禹短三寸,狼狽得像一隻喪家之犬。”連相貌相似,也成了厄運之起因,這真是大水沖了龍王廟。後人因以楊虎圍匡指因貌似而產生誤會。明梅鼎祚《崑崙奴》第三折:“你見鬼了,是什麼崔千牛與你家紅綃,那些似楊虎圍匡,空省識明妃畫像……你可也敢錯認紅綃,試開取縷金箱。”□吳詠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