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良

今年4月的一天,楊良像往常一樣下中隊督查工作。 今年4月,楊良的妻子得了肺癌。 6月7日晚上,楊良去世的前一天。

基本信息

少將楊良

基本信息

姓名:楊良
學籍:黃埔軍校一期
字號:又名德慧
黨派:中國國民黨
籍貫:湖南省寶慶(一說資興)
軍銜: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生卒:1900-?
軍職:國民政府國防部第一廳第二處處長
楊良,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又名德慧。湖南寶慶(一說資興)人。

簡歷

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第三期畢業。
1923年冬到廣州,入大本營軍政部陸軍講武學校學習。
1924年秋該校併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編入第六隊學習。
畢業後歷任黃埔軍校入伍生部第二團排、連長。黨軍第一旅連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營長、團長、師政治部主任,兼江蘇銅山縣長,軍事委員會中央各軍事學校畢業生調查處主任秘書、組織科長兼特別黨部委員,中央軍校政治部調查室主任。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軍政部第三軍官總隊副總隊長、總隊長,軍政部新兵補訓處副處長,軍政部兵役署人事處長。
1945年3月授陸軍少將。
11月陸大將官班畢業,派任中央各軍事學校畢業生調查處處長
1946年起任國防部第一廳第二處處長,國防部少將部員、人事司長。
1949年到台灣。

廈門“最美城管”楊良

楊良,山東文登人,1959年9月出生,1978年12月入伍,1983年4月入黨,1998年9月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工作,大學本科學歷。曾獲得省級“四五普法工作先進個人”光榮稱號,2012年3月被評為“感動海滄十大人物”,2012年5月榮登“福建好人榜”,並進入“中國好人榜”的候選名單。

同事眼中的他

城管督查科是一個比較受氣的視窗,來訪來電大多充滿指責。督查科的小蘇回憶,每當有人來投訴,楊良總是先請投訴人坐下,泡杯茶,拉拉家常。
小蘇還記得當時楊良說的話:“這些投訴人大多是平民百姓,一般是走路或搭機車來,本來就很辛苦,再加上滿肚怨氣,難免情緒激動。我們禮貌客氣地拉家常,投訴人首先感到被理解、被尊重,事情就好辦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為投訴人著想了,同樣是依法依事實辦理,投訴人還是會滿意而歸的。”
海滄區司法局的黃彬曾與楊良共事5年,說起楊良的工作勁頭,他充滿敬佩。黃彬回憶,2005年,楊良負責司法局綜合科的工作,有一次局裡要趕一份材料,恰巧那天楊良因病住院,但他毅然出院,到辦公室和同事忙到凌晨一點多,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今年初,楊良不慎摔斷腿,依然拄著拐杖上班。5月25日,海滄組織相關部門對東嶼進行市容市貌整治,楊良拄著拐杖也來了。同事們拉他到車裡休息,他急得像個小孩:“別拉了,別拉了,讓人看見了不好。大家都來了,我不能不來,休息一天就耽誤一天,現在要抓緊時間搞文明創建活動。”為此,同事們叫他“楊堅強”。
讓同事們很敬佩的是,工作繁忙之餘,楊良筆耕不輟,2001年以來,先後在全國專業性專刊、雜誌發表專業學術論文40餘篇,省市級刊物發表論文60篇,其中2篇論文獲得過全國優秀論文一等獎,5篇論文獲得省市級優秀論文一等獎。大家打趣說,他是“學者型”城管。

醫生眼中的他

“他身上任何一種疾病都讓常人無法忍受。”楊良的主治醫生說,2008年9月,因原發性肝癌,楊良進行了肝腫瘤切除手術;因腎功能衰竭並發腸結核,須終身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楊良還身患糖尿病、高血壓等,長期的藥物治療,他幾近失明。
“別人吃藥是一顆一顆地吃,我父親是一把一把地吃。”每次看到楊良吃藥,楊良的女兒楊慧敏都揪心得很。對此,楊良常常開玩笑地說:“這樣吃下去,我就是一百毒不侵的生化人了。”
按照醫囑,楊良的血液透析治療一周要進行三次(周一、周三、周六),每次需要4.5個小時。擔心影響到兩個上班日,楊良經常“偷工減料”,將每周的透析次數改成兩次。
“透析次數減少、時間不夠,是治療的大忌。”楊良的主治醫生苦苦勸說。楊良總是說:“局裡人手緊,沒時間透析,還要上班呢,上班老往醫院跑不好!”“耽誤了上班,怎么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為了少請半天假,他寧願拿出周六一整天時間連續做兩次透析,躺在病床上整整8個小時。
今年4月的一天,楊良像往常一樣下中隊督查工作。臨近中午,他一屁股坐在沙發上。同事發現他臉色很不對,說話沒有力氣,站不起來,趕緊攙扶他上醫院檢查。醫生診斷為血色素偏低。從此,楊良的病情急轉直下。他的主治醫生說,透析次數不夠,兩次透析間隔時間過長,使心臟和血管承受的壓力過大,最終導致楊良因腦出血而離去。

戰友眼中的他

當兵時,楊良就是戰士們的好大哥,總在戰友需要幫助時,及時伸出援手。轉業到地方後,他的本色不改。在城管局,他充分發揮文字功底好的特長,經常主動幫助新進局機關的同志改寫材料,向他們傳授經驗。執法局每年都有不少新進來的軍轉幹部,他總是以老兵的身份找他們促膝談心。
生病住院期間,有個上了年紀的病友住隔壁,楊良見他太無聊了,就把自己的收音機送給他。有一些病友知道他搞過拆遷,碰到搞不懂的法律問題就請教他,他總是耐心仔細地解釋,直到他們明白為止。
戰友李明高說,楊良的妻子患上癌症,女兒工作又不穩定,他心裡的負擔實在太重了。她女兒工作的事,朋友多次勸他找原來部隊的領導幫忙,他沒有聽,覺得個人的事不應該向組織提任何要求。
自從1998年妻子下崗後,全家的開支都由楊良一個人負擔,但他仍不忘為公益事業做貢獻。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出了一個月的工資。海滄區的“慈善一日捐”活動,他都如數捐出工資。而面對單位和同事們送去的慰問金,他卻一推再推:“我這點困難算什麼,把這些錢留給更困難的同志吧!”

女兒眼中的他

女兒楊慧敏小時候,楊良因為工作關係很少和她在一起。女兒讀國中時,楊良轉業回家,女兒剛開始對父親有些陌生,甚至排斥。楊良並不急於拉近和女兒的距離,而是把自己定位為女兒“久別重逢的朋友”,凡事和女兒平等商量、真誠交流。
有一次,父女倆一同回到楊良以前所在的部隊參觀。聽父親之前帶過的兵評價父親“嚴厲、鐵血”,是個“魔鬼教官”,這和家裡的父親形象判若兩人,楊慧敏感到非常好奇。楊良語重心長地說:“你是我的女兒,不是我的兵。”這句話讓楊慧敏心裡暖暖的。
楊慧敏高考成績不理想,楊良沒有責怪她,反而安慰道:“只要盡力了,就沒有遺憾。”為了鼓勵女兒繼續深造,楊良做榜樣,考取了許多資格證。楊慧敏對父親從原來的排斥變成了喜愛、崇敬,在家裡常親昵地稱父親為“老楊同志”。
楊良從不打罵女兒。楊慧敏說:“每當他覺得我某件事做得不好,不會很直接地跟我說,而是用行動來告訴我,該怎么做才是對的。比如寫材料,他會讓我先寫,然後他也寫一篇,讓我自己對比,總結提升。”
楊慧敏說,父親臨終前,還在寫一篇有關“媒體善待城管人”的文章,希望更多人了解城管執法人員的不易,消除城管的負面影響。只可惜,文章還未發表,父親就走了。
楊慧敏說,有人問她,父親是否是一個工作狂?她說其實不是,父親那不是狂,是一種愛,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

妻子眼中的他

“我去上班了。”“老婆,我回來了,你身體感覺怎么樣?”這些平常的話語,讓楊良的妻子覺得特別溫馨。如今,她再也聽不到這樣的噓寒問暖了。
回憶起丈夫生前的點點滴滴,楊良的妻子眼裡充滿愛意。“他雖然年紀大了,還會跟我們玩捉迷藏。有時他下班,我們會跑到門邊躲起來,讓他找,還是蠻有情趣的”。
楊良還喜歡說“答嘴鼓”,經常把妻子和女兒逗得哈哈大笑,讓鄰居們羨慕不已。
今年4月,楊良的妻子得了肺癌。楊良經常安慰她,讓她放寬心:“你放心,這病又不是治不好,一定會好起來的。”只有戰友李明高知道他那時所承受的壓力。“他不止一次私下跟我說,我老婆可能會比我先走”。
6月7日晚上,楊良去世的前一天。平常很少下廚的他,親自下廚給妻子做了一大桌菜。楊良的妻子說:“炒完他叫我吃,說挺好吃的,你多吃點。我嘗了一下,說這也叫好吃?他說真的很好吃,特意給你留的。還看了我一眼,笑了一下。”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楊良的妻子哽咽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