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盛

楊福盛,男,1937年3月生,河北三河縣人。現任北京青雲航空儀表公司總經理。1963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高級經濟師。1988年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1992年被評為國防科技系統優秀企業家,授予金星獎 。

基本信息

1.楊福盛 1937年3月生,男,河北三河縣人。現任北京青雲航空儀表公司總經理。1963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高級經濟師。歷任232廠計畫科計畫員,廠辦秘書副主任、廠革委會副主任、副廠長、廠長、黨委書記,1984年9幾任現職。在任現職期間,他堅待航空為本、軍工第一的指導方針,組織領導了三型自動駕駛議的研製與生產工作,該產品分別榮獲部級、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他用領導開發的青雲空調系列、動平機系列、製藥機制、汽車曖風機、儀錶板等已成為企業民品中的支柱產品,占全廠產值利潤80%以上。銷售額由1986年的1906萬元,增加到1992年的7209萬元,平均每年遞增27.8%,1987年至1992年6月創稅總額4778萬元。他於1984年至1992年,連續九年被授予北京市國防科工辦系統先進工作者,1987年至1990年連續四次被評為北京市工業系統優秀廠長(經理),1988年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1992年被評為國防科技系統優秀企業家,授予金星獎 。
2.楊福盛 北京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的經理助理楊福盛人稱“拚命三郎”,自他1985年調到五科負責經營糧食出口以來,看似不起眼的五穀雜糧所創外匯額每年竟以平均.17.7%的速度遞增,1988年出口額達1120萬美元,人均創匯140萬美元,名列公司第一。1985年以前,五科只有少量養麥出口,年創匯不足60萬美元。當他來到五科擔任科長時,雜糧市場正處於低谷。他通過市場調研,了解到奶花芸豆在國際市場走俏後,就與中國科學院聯袂建立生產基地,1989年一年愣是從一粒粒奶花芸豆里摳出了200多萬美元。在日本,老楊看到車站、旅館人人都喜歡吃養麥麵條,而在歐洲養表只作為牲口飼料,於是他果斷決策,削減對歐出口,擴大對日出口,僅此一項,就為國家多創匯10萬美元。楊福盛妻子從1976年開始得了強直肌萎縮症,雙手拿不起暖水瓶,可老楊一年在家的時間還不到7個月,1989年“十一”老楊的妻子子宮大出血,需住院手術,他卻在秦皇島忙著給外輪老楊的妻子子宮大出血,需住院手術,他卻在秦皇島忙著給外輪裝豆粕。老楊的工作精神感染了全科的人。一位澳大利亞客戶點名要10噸“紅穀子“,全科的同志跋山涉水,在河北、山西的交界處找到了這個“稀罕物”。在楊福盛的帶領下,五科的出口品種已由原來的2種發展到30種,出口國家和地區由原來的2個發展到12個。五科連續3年被評為市外貿系統雙文明先進集體,
3.楊福盛 (1909—1966)男,河北省遵化縣人,著名評劇演員,藝名“電燈泡”;他自幼時家貧如洗,11歲全家逃荒至山海關,無計為生,父母將他與哥哥一起送入戲班,拜張有為師學武功;當時演戲均為真刀真槍,楊福盛苦練三年功夫,刀、槍、三節棍等技巧純熟,成為昌黎、灤縣、樂亭一帶頗有名氣的武行演員。
1924年,楊福盛又拜馬虎廷為師學小生;1928年出師後,與金桂英、金美玉、金美茹姐妹流動演出於東北瀋陽、營口、錦州等地。一次,在瀋陽演出《珍珠衫》中飾蔣興哥,因嗓子過窄唱出顫音,招來觀眾滿堂倒彩。 他一氣之下剃成光頭,棄生工醜。常在《保龍山崗》中飾隋和仁,《桃花庵》中飾王三思,《楊三姐告狀》中飾高拐子,大獲成功;在長期的舞台演出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成為東北地區特別是奉天落子時期極負盛名的丑角演員。
楊福盛的表演既符合人物性格特徵,又出乎觀眾意料,素有“滑稽大王”之譽。如演《鋸碗丁》中的惡婆婆刁氏,無論兒媳如何為她梳頭,她百般挑剔,最後竟睹氣奪木梳,摘下頭上的假髮抱在懷中,晃著鋥亮的光頭煞有介事地梳起來,觀眾見狀,忍俊不禁,轟然大笑。
1949年,全國解放後,楊福盛在瀋陽加入唐山評戲院,開始致力現代評劇演出。他不拘成法,注重生活真實,時常出入於喧街鬧市,對各類人物進行全面細緻的觀察,然後通過精心提煉呈現於舞台,使人物形象親切生動。
1951年,楊福盛成功塑造了《小二黑結婚》中的二諸葛,1952年在《小女婿》中楊福盛以飾演楊發而獲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表演獎二等獎。次年,在東北區第一屆戲劇、音樂、舞蹈觀摩演出大會上獲優秀表演獎;晚年演技更趨成熟。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他在評劇《杜鵑山》中飾地保,“劫法場”一場他躥至烏豆身後通報敵情時,二人靠背而立,他以手遮口,全憑豐富的面部表情描繪形勢的緊迫。只有幾秒鐘的戲,舞台效果卻異常強烈,觀眾稱讚不已。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楊福盛受運動衝擊,於1966年12月在遼寧省瀋陽市病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