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潮觀(1710~1788)

楊潮觀認為,“為國家者,患莫甚於棄民”。 楊潮觀利用這些素材,塑造了寇準的形象,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楊潮觀的劇作,比較注意表現下層人民的作用。

楊潮觀(1710~1788)

正文

清代戲曲作家。字宏度,號笠湖,江蘇無錫人。乾隆元年(1736)中舉,入實錄館供職。後來出任地方官,先後在山西河南四川等地當過16任縣令。袁枚曾說,楊潮觀“以古賢自期,與今之從政者格格不入”。在任職期間,做了不少有利於人民的事。乾隆四十四年他已年近70,奉調瀘州。起初,他不打算赴任,後來聽說瀘州災荒,便慨嘆說“見義不為,無勇也!”毅然就道。楊潮觀認為,“為國家者,患莫甚於棄民”。他懂得關心下層民眾的痛苦。楊潮觀在四川邛州時,曾構築“吟風閣”,與朋友們嘯詠其間,並把自己創作的短劇結集,命名為《吟風閣雜劇》楊潮觀還寫過《周禮指掌》、《左鑒》、《易象舉隅》、《家語貫珠》、《心經指月》、《金剛寶筏》、《吟風閣詩鈔》和《吟風閣詞稿》,但均散佚。《吟風閣雜劇》共收短劇32種。每劇只有1折,大都只有一個場景,兩三個人物,但情節完整,和後世的獨幕劇相似。楊潮觀還給每一部短劇加上小序,闡明主題思想。
楊潮觀熟悉官場生活,對封建社會許多不合理現象深感不滿。他所寫的雜劇,多數能反映人民疾苦,讚美清官能吏,揭露徇私舞弊,針砭人情世態,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劇本的題材,雖大多采自歷史傳說,但作者不拘泥故實,而是加以想像點染,褒貶時政,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藝術上,許多劇本構思新穎,不落俗套,韻味深長,富有詩的意境。《汲長孺矯旨發倉》是楊潮觀的優秀短劇之一。西漢時,汲黯奉旨赴河東勘察火災,途經河南。時值河南大旱,“赤地千里”。黃河邊上一驛丞,風聞汲黯將至,苦於無法應付欽差大臣的食宿,焦急萬分。但驛丞的女兒賈天香,卻在此刻讓汲黯看到河南“四野無青草”的慘象,說服他暫不奉行皇帝旨意,先行賑濟受災最深的河南。這齣戲不僅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同時說明了執政者應該從善如流,有膽有識。作者認為,汲黯能夠聽從一個小女子的建議,“從權矯詔,持節發倉”,不居官自傲,靈活地處理政事,是值得推崇的。戲中3個人物,性格都很鮮明;汲黯思想的轉變過程,尤其寫得層次分明,生動細緻。《東萊郡暮夜卻金》寫的是漢代楊震拒受饋金的事情。楊震出任東萊太守,邑令王密暮夜求見,送來人情銀子。楊震勃然大怒,嚴加斥責。王密告訴他,今夜的事情沒人知道,楊震針鋒相對地回答:“上有天知,下有地知,你之外有我知,我之外有你知,何謂無知?”他還進一步指出:接受人情饋贈,後果不堪構想,“今日裡,是偶垂芳餌魚貪釣,他日裡,便任意閒眠鼠共貓。”全劇只有1000多字,寓意深刻,既揭露了官場上私相授受的陋習,又歌頌了正直清廉的官吏。《寇萊公思親罷宴》是被譽為《吟風閣雜劇》之首的一齣戲。這戲寫寇準為慶祝生辰,鋪張揮霍,大排筵席。府中一個老婢想起寇母當年含辛茹苦教育寇準的情景,不禁悲從中來。她對過去儉樸生活的回憶,感動了寇準,使寇準幡然悔悟,下令撤去壽筵。作者意在表現寇準的孝思,但也有提倡節儉的含義。《宋史》曾載,寇準“性豪奢,喜劇飲”,《洓水紀聞》等書又有寇準思親懷舊的說法。楊潮觀利用這些素材,塑造了寇準的形象,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楊潮觀又因“思濟世之非易”,寫《李衛公替龍行雨》一劇。唐代李靖,在龍王家投宿,代龍王往河東行雨。他看到河東禾麥枯焦,便忘卻龍母的囑咐,傾盡瓶中甘露,致令“田廬漂敗”,頃刻間使下界由旱災變為水災。戲裡的李衛公本來想做好事,但由於“信心太足”,“下手太重”,結果,“為蒼生反把蒼生來害”。此劇是據唐李復言《續玄怪錄》中的虛構故事敷衍而成。整個戲寫得別開生面,語言奇警,足以發人深省。在諷刺世情的劇本中,《窮阮籍醉罵財神》是寫得較好的一出。此劇通過阮籍對錢神的嬉笑怒罵,諷刺了只要有錢便可以“打透了天羅地網,買得通鬼使神差”的現實。情節簡單,但風格潑辣,頗能表現出封建時代狂狷之士的神態。
楊潮觀的劇作,比較注意表現下層人民的作用。象《罷宴》《發倉》,作者寫寇準與汲黯兩個好官的思想轉變,都與下層人物的勸導有關。在《凝碧池忠魂再表》、《荷花盪將種逃生》等劇中,楊潮觀盛讚因痛罵安祿山而犧牲的樂工雷海青和冒險保衛忠良後裔的侍女蘇崑,認為他們的品質和才智並不在士大夫之下。不過,在《吟風閣雜劇》中,《西塞山漁翁封拜》渲染封建士大夫歸隱的樂趣,《感天后神女露筋》宣揚封建的貞節觀念。這類戲雖不多,卻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另一側面。在藝術上,楊潮觀較少注意劇本的舞台性。這反映了清代許多雜劇作家脫離舞台實際,使雜劇走向案頭化的通病。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