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竹斜街

楊梅竹斜街

楊梅竹斜街,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前門城樓外西南方向,連線大柵欄與琉璃廠,東西長496米。楊梅竹斜街有600多年的歷史,文化氛圍濃厚,是一條不折不扣的文化街。截至2013年1月,街兩側有1171戶居民。

簡介

楊梅竹斜街區點陣圖楊梅竹斜街區點陣圖

楊梅竹斜街在北京西城大柵欄街西口往西大約半公里、前門西側的煤市街往南一百多米處 ,西連琉璃廠、東接大柵欄、北臨皇城根兒,楊梅竹斜街西段盡頭,是北京城舊時的一尺大街。幾十年前,這條微型街就併入了楊梅竹斜街,而被“除名”。

形成

大約是被走出來的

楊梅竹斜街形成於元代,確切地說應該是明朝。當時元朝定都北京後,廢棄金中都不用,而重新建設大都,但是大都的商業並沒有發展起來,那時候,虎坊橋西側至菜市口附近是個很繁華的市場,因而老百姓還是到老城中都購買所需物品,人們由大都出城到虎坊橋這段路逐漸被走了出來。

名稱演變

楊梅竹斜街在明朝時稱為斜街,後來,據說這胡同里有一個楊姓的媒婆,在清朝時便改稱為楊媒斜街,到光緒年間,諧音雅化為楊梅竹斜街。

文化氛圍

世界書局現狀世界書局現狀

書局

民國時期,這條不足500米的巷子裡,雲集了世界書局、正中書局、廣益書局、環球書局等眾多當時叱吒風雲的出版機構。其中,楊梅竹斜街75號曾是聞名遐邇的世界書局,書局為二層磚木結構的中式樓房,坐北向南。

樓、閣

楊梅竹斜街上的古建有很多,例如名噪京都的“八大樓”之一的泰豐樓、堪稱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場之首的青雲閣

名人故居

楊梅竹斜街25號是梁詩正故居。梁詩正曾把這處居所取名“清勤堂”。梁詩正是雍正八年(1730年)探花,官至東閣大學士,掌翰林院學士,當時朝廷重要檔案皆出自其手。25號院是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皇帝賜予他的宅邸。全院由主院及跨院組成,整組院落寬闊、布局精巧,但因年久失修已失去當年的風貌。

楊梅竹斜街61號是酉西會館舊址,從清代開始就作為在京湖南人聚會的場所。1922年,20歲的沈從文從湘西到北京,就曾在酉西會館住過半年之久,當時他住在“一間十分潮濕常年有霉味的小亭子間裡”。會館建築按其功能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主要是供旅京同鄉特別是會考士子居住,就是普通的四合院,但大小懸殊……”酉西會館即是此類。

往事

青雲閣青雲閣

蔡鍔小鳳仙在此定情

討袁名將蔡鍔將軍在青雲閣的普珍園裡結識了當時的名妓小鳳仙,兩人一見鍾情,隨後並多次在普珍園小酌。普珍園的名菜辣子鳳節備受小鳳仙喜愛。蔡鍔將軍逝世後,小鳳仙因無法忘懷,又來到青雲閣找尋將軍的記憶,並在此遇到她後來的丈夫。之後,小鳳仙便隱姓埋名,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青雲閣原址拍攝過電影《知音》,即是根據蔡鍔將軍與小鳳仙的愛情故事改編。

曾為地下黨聯絡點

楊梅竹斜街6號,曾為東昇平浴池,這家浴池原為三層磚木結構中式建築,浴池設備完善,清潔衛生,服務熱情,且還設有點心部,出售做工精緻的麵點,是解放前北京最好的澡堂,也叫頭等官堂。

解放戰爭時期,東昇平浴池曾經是地下黨的一個聯絡點。當時,共產黨負責地下工作的趙凡、蘇一夫、萬一等人,常到東昇平浴池利用特等官堂的單間接頭。他們表面上打扮成大老闆來洗澡,實際是聽取地下黨支部的工作匯報,布置任務。趙凡每次來東昇平浴池接頭,都會使用三層的4號或者6號房,東昇平浴池成為地下黨最安全的接頭地點。這段澡堂中的真實“潛伏”經歷,後來還被寫進了中共北京市委的黨史研究資料。

修繕

楊梅竹斜街楊梅竹斜街

2012年7月,楊梅竹斜街修繕方案通過市規劃委組織的專家論證,開始實施保護性修繕。楊梅竹斜街改造的範圍北起取燈胡同、耀武胡同,南至大柵欄西街,西起延壽街、桐梓胡同,東至揚威胡同、煤市街,總面積8.8公頃。
2013年1月5日,楊梅竹斜街全街路面打通整修完畢。就此,大柵欄、琉璃廠兩條老街由蜿蜒阻隔變成了渾然一體的通衢大道。作為全市文保區建設試點,西城區委區政府決議這條街不大拆大建,力求原汁原味地修成仿古一條街,保留了大部分老住戶,把老北京的人氣兒、韻味兒留下來。

此次修繕,施工方將保持中灰為主色調,其中穿插有冷灰、暖灰、深灰、木色、磚紅、暗紅等顏色搭配組合。具體到每間屋子,顏色怎么搭配,則由施工方和住戶一塊兒商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