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波[昆明市成德中學校長]

楊文波[昆明市成德中學校長]

楊文波(1890—1979),字士敏,男,回族,雲南省富民縣三村人。 楊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回雲南後,先後任雲南省第一區督學、昆明市成德中學校長及兼任第一聯合師範學校、明德中學無薪給校長,省教育經費管理局局長兼昆明市消費稅務局副局長,省垣農田水利工程處處長。楊任水利工程處長期間,於民國24年(1935)被奉派到昆明市郊試辦抽水站。5月,楊在大觀樓後明家地建立首個抽水站,提取滇池水灌溉農田千餘畝;後又在官渡區馬料廠建抽水站 灌田數千畝。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同年8月,雲南省政府指派楊到開遠、蒙自兩縣進行農田水利考察。他深入蒙自壩、大屯壩、雞街壩、倘甸壩、草壩、大莊壩、經過一個多月的實地考察,將考察結果及構想,於10月具文上報省政府,呈述:蒙自縣屬之蒙壩、草壩,開遠縣屬之大莊壩土質良好,面積遼闊,地勢較平,因水利不興,著冬酷旱,夏秋酷潦,荒蕪眾多,間有耕種亦收成菲薄,急需鑿山開河排除澇災,築堰蓄水,開溝引水或設水機提取長橋和大屯海水灌溉旱田旱地,這樣大部土地可開為豐產良田。省府根據楊的考察報告,經第四四四次會議議決開發三壩,並責令省經濟委員會負責實施。省經委遂於12月成立籌備處,委任楊任主任負責籌備。楊再次到開蒙地區複查,經過1年多的調查規劃,向省府提出三壩的具體工作程式和要點,計畫大屯、長橋兩海沿岸設水機抽取海水,開挖溝渠,將蒙壩多數旱地改為水田;在草壩東南角建築8000百蓄水地,收蓄夏秋間該壩東部山腳水洞所出之洪水,開溝引蓄水灌溉農田;在大莊壩西部開鑿黑沖山峽,為排除獲壩、草壩、大莊壩過量洪水之孔道。民國26年3月10日,經省府第四六五次會議議決,成立開蒙墾殖局,委任楊為局長負責施行。對墾殖一切費用責令省財政廳與開蒙兩縣人民商定由政府出資舉辦,其土地所有權,因蒙壩、大莊壩多為自耕農所有,草壩十分之一為自耕農所有,其餘為10餘戶地主所占有。為便於管理和免除一切阻力和糾紛,草壩地主所占有上地,由省財政廳指令蒙自縣政府按市價全部收買,統交墾殖局招收自耕農耕種,年收租谷三成。8月16日,開蒙墾殖局在大莊壩成立。經過充分準備,即按計畫,一面僱工開鑿黑沖山峽,修浚沙甸河、倘甸河、黑水河及開挖沖坡哨到沙甸河新河;一面在草壩動工修築灌溉乾渠;同時動工建築草壩8000畝蓄水地。開鑿黑沖山峽,因對地勢較低的沙甸、倘甸有影響,楊借鑑清宣統年間和民國13年開鑿峽遭到兩縣民眾反對而停工的教訓,深入民眾特別是回民民眾中反覆解說開通黑沖山峽的好處,和多次召開沙甸,倘甸兩壩富紳代表會協商,並保證山峽開通後修築水泥皮石閘壩,控制洪水泄量,以沙甸河能容納不害為準,同時制定“淹上而不淹下”、“下方田畝因上方排洪或事故而遭受的損失由上方賠償”的法規,由沙甸、倘甸推舉數人參與管理水閘等,商得了兩壩代表的贊同,使黑沖山峽得以順利開鑿。8000畝育水地動工後,因其地表系石灰岩層,工程浩大而停工修建。至民國27年春,先後鑿通了黑沖山峽,長300公尺,在峽口建成5孔水泥大閘壩,用疊梁閘坊人工啟閉;修浚了沙甸河、倘甸河、黑水河,三河統稱龍公河,全長245公里;新修了沖坡哨到沙甸河的新河,長2公里,使黑沖間下泄水能由此河流人沙甸河;同時,在草壩完成了灌溉乾渠21.9公里,命名為嘉銘河,於長橋海出口建龍脖子閘以控制流量。

成就及榮譽

草壩興水利和除水害主要基礎建立後,楊隨即在嘉銘河兩岸修築灌溉溝渠。草壩地形平坦,所開溝渠均取平行線和直線,在兩溝渠之間區分田畝,每田3畝,長100公尺,寬20公尺,每田設有出入水道,灌溉方便,互不影響。是年春,墾出農田萬畝,春育稻秧,8月稻穀黃熟,省政府主席龍雲親臨墾區視察,見各項工程均舉辦得宜,稻穀長勢良好,讚揚說:“墾殖事業實為富國利民之舉,實應積極舉辦”,並勉勵職工努力工作。民國28年,各項水利工程大體完成,楊遂著手建立新農村。是年,蠶業專家葛之成到草壩參觀視察,見草壩土質適宜植桑養蠶,建議組織新村蠶業公司,楊出租耕地2萬畝給蠶業公司經營。年均桑葉收入550萬元,產鮮繭 101500市擔。民國29年,大雨連綿,河水猛漲,楊坐守黑沖水閘,日夜指揮泄洪,水閘堅固如常,後經幾次大水,均安全度過。至民國33年,在草壩已建立新農村9個,有農舍200餘幢,開墾稻田5萬餘畝,旱地3萬畝,年產稻穀和雜糧15萬公石(折合1080萬公斤)。

其它信息

開墾草壩,楊傾注了畢生精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楊被安排到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工作,著有《興辦開蒙農田水利墾殖事業紀要》。1979年逝世,終年89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