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曾

楊敏曾

楊敏曾(1858——1939)出生於慈谿縣城(今江北慈城鎮),字遜齋,光緒五年舉人。1898年任寧波儲才學堂(現寧波一中)首任監堂(校長),並講授經學、史學、文學、輿地。二年後去北京大學堂(現北大)譯學館,京師大學堂曾出版過楊先生的著作《中國史講義》(上世史)和(中世史),後返求是學堂(現浙大)教國文。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1 1

楊敏曾(1858——1939)出生於慈谿縣城(今江北慈城鎮),字遜齋,光緒五年舉人。1898年任寧波儲才學堂(現寧波一中)首任監堂(校長),並講授經學、史學、文學、輿地。二年後去北京大學堂(現北大)譯學館,京師大學堂曾出版過楊先生的著作《中國史講義》(上世史)和(中世史),後返求是學堂(現浙大)教國文。 1909年,楊敏曾的女兒楊品仙與陳布雷結婚。1912年楊敏曾任辛亥革命後第一任慈谿縣縣長。1918——1923年楊敏曾編過《鎮海縣誌》,他所撰的《鎮海縣誌序例》,發表在1935年第二期《浙江圖書館館刊》上。 楊先生為人正直,生性淡泊。憑他的聲望、學識、水平,又加上有一位顯赫一時的女婿,蠻可步入仕途,撈個一官半職,但他畢生悉心鑽研學問,熱心教育事業。1933年,他熱情支持家鄉慈谿縣立國中(今寧波慈湖中學)的創辦,是發起人之一。晚年,楊敏曾將自撰的詩文整理成《自怡寶詩文稿》,因抗戰爆發未付印。

個人成就

寧波中學英才輩出,向負盛譽。她的前身是1898年創辦的儲才學堂。該校第一任監堂(校長)即是名儒楊敏曾先生。

楊敏曾(1858—1939),字遜齋,出生於慈城鎮一個書香門第。其曾祖楊九畹是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榜眼,字蘭畲,號余田,官廣東南韶連兵備道。著有《異峰草廬遺稿》。1994年由寧波詩社編、團結出版社出版的《寧波耆舊詩》一書中,收有楊九畹先生所寫的“從政自警”、“游金山寺”和“留別靜寧士民”共11首詩。祖父楊聿燕系附貢生,工書法。其父楊邁孫在楊敏曾出生9個月時就告別了人世。楊敏曾在良好的家風薰陶和母親葉氏悉心撫育、嚴格督促下發奮攻讀。其舅父葉縵卿先生學問淵雅,對他的學業時有指授。楊敏曾自幼刻苦力學,究心經史及詩古文辭,所詣益精,1879年舉於鄉。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一股變法圖強、維新救亡的思潮興起。影響所及,寧波知府程稻村與郡人嚴信厚、盛省傳、張讓三先生等商議決定設立中西式的儲才學堂,校址借用湖西崇教寺,1898年正式開學。該校辦學宗旨為棄舊科,立新學,以培養革新圖強的人才。儲才學堂辦學方式仿照1863年創立的上海廣方言館,注重學習西方科技知識,除國學外開設了格致(理化)、數學、譯學(外語)等課程。楊敏曾先生作為該校監堂兼總教習,除致力於起草章程、制訂規劃、聘請教師等事務性工作外,還親任經學、史學、文學、輿地等課程的教學任務。他治學謹嚴,博學多藝,講授深入淺出,深受學生好評,對學校的創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該校學生多來自郡縣書香子弟,他們捨棄科舉升官之道,在校期間學習十分勤勉。往往篝燈徹夜而不少休,認真學習外文和西方近代科技知識。在楊敏曾先生等的悉心教誨和指導下,學業上長進很快,獲取了真才實學。在第一批進校的學生中,就有爾後成為中國近代物理學先驅者、北京大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何育傑教授,愛國詩人、曾任《天鐸報》主筆和北大教授的洪佛矢,中科院李慶逵院士的三舅、北大教授葉叔眉,民國時期曾任財政總長的李思浩等人。在儲才學堂曾親聆過楊先生教誨的學生中,還有其後任寧波市第一任市長的羅惠僑,著名教育家范壽康,我省第一位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博士董聿茂教授等等。儲才學堂在1904年改名為寧波府中學堂,1908年建成新校舍。學校初創十年,就在校園規模、師生人數、教學水平等方面被譽為“浙東第一校”,這與楊敏曾先生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楊敏曾先生匯精殫神於教育事業者且五十年。他曾任上海澄衷學堂教務長。在著名的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講授過歷史。在浙江求是學堂和浙江高等學堂(浙江大學前身)擔任過國文教員。據1917年11月30日《北大日刊》刊發的“專任教員題名”記載,楊先生時任北大文科預科教授,講授的課程為預科歷史。他熱心教育事業,躬自教育和培養過不少學生,桃李遍天下。楊先生有六子二女,長女楊品仙是曾任效實中學教師、二度擔任浙江省教育廳長的陳布雷先生的夫人。陳布雷自1906年至1911年在浙江高等學堂生活、學習達五年,同學中有范秉琳、馮度(1927—1949年任效實中學校長)和董貞柯(曾任效實上海分校主任)等人。他爾後曾回憶道:“布雷肄業浙省高校時,適外舅(即楊敏曾先生)主講國學,得聞緒論勝義者數載。”1933年,楊敏曾先生熱情支持家鄉縣立國中(今寧波慈湖中學)的創辦,是發起人之一。在他的教育和影響下,其子楊仲未是寧波的名教師、“效實(中學)五老”之一。其孫女楊徘兮曾任寧波二中校長。楊門“教師世家”迄今5代人已出了十餘位老師。

楊敏曾先生學識淵博,對歷史、地理、方誌等均頗有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曾出版過楊先生著的《中國史講義》,分上世史和中世史二部,1919年上海亞東圖書館經銷過這二本書。他曾研究過我國最早一部科學價值很高的地理著作———《禹貢》,所撰論文“禹貢三江考”先後被《地學雜誌》和《史地雜誌》刊用。1986年,著名科學史家嚴敦傑教授主編的《中國古代科技史論文索引》中亦將此文列入。楊先生還與鎮海王榮商先生一起編寫過民國《鎮海縣誌》,該志共45卷首1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楊先生當時所寫“鎮海縣誌序例”一文發表在《浙江圖書館館刊》1935年第2期上。他還撰有“皮錫瑞經學通論書後”(載《國風半月刊》1934第5期)、“黃梨洲先生遺書書後”(載《文瀾學報》1卷1期)、“范柳堂先生傳”(載《文瀾學報》3卷2期)和“林晉霞先生傳”等(均載《文瀾學報》2卷2期)。

楊敏曾先生為人正直,卓有遠見,又熱心教育和其它社會公益事業,在故鄉人們中享有很高威望。辛亥革命勝利後,縣政一時無主,致使民心皇皇,邑人群推他為第一任知事(縣長)。在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情況下,他勇挑重擔,日夜操勞,為維護地方安定等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惟其生性淡泊,不喜為宮,故任職不到半年就辭去了。仍然埋頭於研究學問,致力於“傳道、授業、解惑。”

在楊敏曾先生80壽辰時,陳布雷先生所撰“外舅楊先生八十壽言”和曾任北京大學教授、浙江省政府秘書長的沈士遠先生撰寫的“楊遜齋先生八十壽序”均發表在1937年3月31日出版的第3卷第1期《文瀾學報》上。同期還登載了楊先生的“八十感懷”一詩。晚年,楊先生將歷年所寫文章整理成《自怡室詩文稿》,遺憾的是因日寇入侵而無法付印。雖然楊先生告別人世已有近70年了,但這位有功於寧波教育事業的著名學者是值得人們紀念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