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鴻墓

楊振鴻(1874-1908年),字秋帆,昆明人,雲南辛亥革命時期的愛國志士。 1906年楊振鴻畢業回滇,以光復中華為己任,竭力傳播革命思想。 楊振鴻演說極富於鼓動性,一時人心振奮。

楊振鴻墓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城區西,有座蒼翠欲滴的山崗,名叫太保山,楊振鴻墓就在這雄峻奇秀的山崗東面近頂處。太保山楊振鴻墓為民國元年(1912年)四月修建。1981年,人民政府重修。墓為青磚砌成,作圓形圍石封土形,墓徑3米,高2.5米,墓碑高2米,上鐫楷書"雲南光復首倡楊忠毅墓",落款為"滇軍都督蔡鍔"。墓後立有李根源先生書"楊秋帆先生遺詩"碑和"軍都督府布告"碑各一。1987年公布為雲南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楊振鴻(1874-1908年),字秋帆,昆明人,雲南辛亥革命時期的愛國志士。1903年東渡日本,入陸軍振武學校,1905年他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黃興等發動推翻清王朝的革命。1906年楊振鴻畢業回滇,以光復中華為己任,竭力傳播革命思想。楊振鴻演說極富於鼓動性,一時人心振奮。由於反動當局忌恨,他被調出省城,到騰越當了一名管帶(營長)。楊振鴻想藉此機會恢復雲南,遂欣然前往。至騰衝,楊振鴻積極準備起義,不幸被清遷當局偵知,振鴻在有關人士的保護下逃往日本。
1908年孫中山在河內設立同盟會機關支部,並派黃興到雲南河口發動武裝起義。楊振鴻與同志呂志伊、李根源等,在日本東京錦輝館集會,宣布清廷罪狀,誓與全滇人士斷絕關係,倡議建立雲南獨立會。河口起義失敗,楊振鴻認為,"事之不就,由民力不展也;民國之不展,由民智之不啟也;民智不啟,由民聽之不聰也。"遂與同志一起到緬甸創辦《光華日報》,以開通民智,振興祖國為宗旨,激勵南洋一帶華僑,並將報紙秘密輸入內地。
1908年10月,慈禧、光緒僅相距一日死去。振鴻決定乘機舉事,他潛入雲南諸土司境內進行動員組織工作。恰遇永昌城中空虛,楊振鴻組織了民兵千餘人,約定12月19日夜至永昌城北演武廳匯合,準備從北門進入。當晚兵匯城下,卻只有數百人,守吏也先得到警報,防備甚嚴。楊振鴻率領幾百人攻城,眾民兵武器低劣,力量單薄,又缺乏訓練,難以取勝。振鴻只好退回,以圖後舉。
連續數十天的奔走辛勞,起義失敗的痛苦,楊振鴻病倒了。大批清軍尾追而來,楊振鴻連夜帶病逃到蒲縹。冒大風雨又了走六七十里的山野小路。終於因飢困,在破窯之中嘔血斗許,就此辭世,年僅35歲。為避清軍追捕,楊振鴻被草草把掩埋於荒冢之中。辛亥革命成功後,楊振鴻被追贈為左將軍,起忠骨禮葬於永昌太保山側。昆明金碧公園曾立有楊振鴻的銅像,騰衝也曾為他立神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