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義

楊公思義,元末為滄州無棣令,明洪武六年(1373),置慶雲縣。知縣楊思義移縣治於鬲津河(今漳衛新河)北岸慶雲鄉址,草創城垣。有惠政及民。洪武元年歸明,更建縣治,立廟學,民為立碑。邑人甄實修邑志為立傳,稱為良吏。《舊志》云:“當群雄角逐之秋,能率眾歸正。當干戈倥傯之際,能首建廟學。至今論開慶雲之治者,必曰楊君也。俎豆(俎與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皿)斯土,良有以焉。”祀名宦。


楊公思義,元末為滄州無棣令,明洪武六年(1373),置慶雲縣。知縣楊思義移縣治於鬲津河(今漳衛新河)北岸慶雲鄉址,草創城
慶雲縣誌記載慶雲縣誌記載
垣。有惠政及民。洪武元年歸明,更建縣治,立廟學,民為立碑。邑人甄實修邑志為立傳,稱為良吏。《舊志》云:“當群雄角逐之秋,能率眾歸正。當干戈倥傯之際,能首建廟學。至今論開慶雲之治者,必曰楊君也。俎豆(俎與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皿)斯土,良有以焉。”祀名宦。
楊思義,生卒年不詳。浠水縣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太祖(朱元璋)稱吳王,授起居注。初,錢穀隸中書省。吳元年始設司農卿,以思義為之。明年設六部,改為戶部尚書。大亂之後,人多廢業。思義請令民間皆植桑麻,四年始征其稅。不種桑者輸絹,不種麻者輸布,如《周官》里布法。詔可。帝念水旱不時,緩急無所恃,命思義令天下立預備倉,以防水旱。思義首邦計,以農桑積貯為急。凡所興設,雖本帝意,而經畫詳密,時稱其能。調陝西行省參政,卒於官。
歸葬於浠水縣黃草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