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太極拳

楊家太極拳

八五式太極拳的練法有二,一是實腿拳架,是以練上下相隨,周身一家和固的練習。 此足以說明,吳全佑至少跟楊班侯學習了楊式太極拳的中架和快架兩個套路。 這本書中有楊式太極拳定型系列拳架的八五式太極拳和三十七式太極拳兩個拳架。

簡介

楊祿禪(1799——1872)從陳家溝學習了太極拳的真功夫後應親戚武汝清(1804—1887、時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員外郎、花翎二品銜)的邀請,率次子楊班侯(1837—1892)、季子楊健侯(1839—1917)到北京教拳。楊班侯(時任清軍旗營武德騎尉銜、戴藍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為此,武藝絕倫23歲的楊班侯便回到故鄉

楊班侯楊班侯

楊班侯,除收少量入室弟子之外,改行保鏢,所以楊班侯所傳人不多。他為實用,故

楊祿禪祖師楊祿禪祖師

所傳下來的拳架保持十多個套路的原樣,沒有簡化,人們稱之為楊式老架,亦有人稱為班侯拳架。

楊健侯 楊健侯一直隨父在京城以教拳為業。為適應教拳的需要,健侯不斷對其父楊祿禪所傳拳架進行修改簡化,直到逝世後,在其季子楊澄甫(1883—1936)手裡才正式定譜,人們稱其為楊式太極拳定型拳架,亦有人稱之謂八五式太極拳,楊澄甫所定型的系列拳架有八五式(八五式太極拳又分實腿轉體和虛腿轉體兩個套路)、三十七式太極拳、太極長拳、太極散手五個套路。目前,人們稱楊班侯為代表的支派為楊式 老架。楊健侯為代表的支派以楊澄甫所修訂的拳架為準,稱楊式定型架兩大流派。

楊健侯楊健侯

下面我對這兩大流派拳架怎樣學,學什麼才能套用簡述如下,以供讀者能全面了解楊式太極拳真諦。

楊式太極拳 老架亦稱班侯拳架,其學習程式為:先學中架(其中包括兩個虛腿拳架、兩個實腿拳架)、再學提腿架(有兩種練法,亦可說為兩個拳架)、大架、快架、撩挎八卦掌、四玉(隅)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散手、一時短打、最後學習小架。這些套路除練招式用法之外,它們在太極拳的五大要素中,中架為靈敏;提腿架、大架為體質;快架為速度;撩挎八卦掌、四玉(隅)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為力量;小架為技巧;散手、一時短打是五大要素在實戰中的具體實現。

它們的具體練法如下:

中架:姿勢高低與動作幅度適中,故稱中架。是初學太極拳的入門架子。該拳架分為陰手陰腿、陰手陽腿、陽手陽腿、陽手陰腿四個拳架。(現在在社會上流傳大都是楊澄甫先生簡化定型的陽手陽腿和陽手陰腿拳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虛腿拳架和實腿拳架)。在練習時,先求形似,後求神似。在手眼身步皆能合度的基礎上,做到圓活連貫,上下相隨。由松入柔,運柔成剛。漸至輕靈不浮,沉穩不僵。加之推手練習。在實戰中主要用於中盤。整個套路除比當今流傳的楊澄甫定型拳架多一個踐步栽捶、二起腳外,其它拳勢、順序基本接近。速度較慢,每遍約15分鐘。

提腿架:拳勢順序與中架相同,姿勢要求比中架低,步子大。在每個定勢運動時,要求不可忽高忽低,但在每一個姿勢完成後加一個提腿,故稱提腿架。提腿架有兩種練法,一個是側重實戰套用的,一個是練習提放術的。提腿的具體要求是,一條腿直立起來,另一條腿曲膝上提,提的越高越好,腳同時要有向前踢或蹬之意,在實戰中主要用於上盤。然後,這條直立的腿下蹲,另一腿伸出去做下一勢動作,比中架增加了八十多個提腿動作,使腿產生巨大的摧毀力,在技擊中一旦被腿擊中,對方不亡即傷,故太極拳有“傳上不傳下”之說,所以能得到其傳者甚少。此架著重練習的是太極活樁,以增強氣力,體用兼備。配合專門的呼吸鍛鍊,就是太極提放術。尤以健身效果最佳。堅持鍛鍊,可舒筋活血,順氣通絡,調節陰陽,祛病延年。因速度較慢,每遍約25分鐘左右。

大架:是在提腿架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功力的拳架。其特點與提腿架相近,但每勢完成後不提腿,而都要跟步,使兩條腿當一條腿用。步子和動作幅度比提腿架更大一些,故稱大架。在練習時,弓步坐腿,臀部均低於膝,進退都要求在一條腿下蹲的條件下,先將另一腿收回,再仆步伸出,這樣勢必增加了活動量,故此便於提高功力。由於不斷以仆步往來、旋轉,因而可以在方桌甚至高凳下往返穿越。其高難度,於此可見端倪。該拳架在實戰中主要用於下盤,每遍約6分鐘左右。

快架:動作名稱順序與中架相似,是在中架、提腿架、大架具有相當基礎之時,為增加武功而深入練習上盤、中盤、下盤綜合運用提高的拳架。此架一直秘不外傳,僅傳入門弟子。其特點是速度快、姿勢低、步子比中架要大。全套要在三分鐘內一氣呵成,故稱快架。因為低而快,姿勢與中架、提腿架、大架有明顯區別,它可以在實戰中用任何一勢封住對方上中下三盤的進攻。同時可以用任何一勢擊打對方上中下三盤。在演練速度上,除整體動作較快外,很多完成定勢的動作要帶發勁。據說,楊班侯在打四玉捶時,四捶聽起來是一個聲音,使人目不暇接。此架難度較大,長功較快,實用性強。即使中架、提腿架、大架功底較好,初學也難較快適應。必須先分段練習,隨著功力增長,漸至一氣呵成。撩挎八卦掌、四玉(隅)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散手、一時短打六個拳架子是練掌、拳的爆發力,增強腰、腿的靈活性和提高對打實戰能力的。據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林金聲(1913—1988)先生說:“只要功夫到家,掌就是刀,拳就是捶,無堅不摧,分筋挫骨,無一不能。”

小架:是繼以以上拳架之後更高層次的拳架。其特點是姿勢高、速度慢、動作幅度小,故稱小架。整個套路可在方桌之上演練,故有拳打臥牛之地之說。其名稱順序雖然與中架接近,但從中增加了六十多個開合動作,每遍拳架約30分鐘練完。整個套路中兩手掌始終似抱球運動,不帶發勁,從表面看,似乎回到比中架更高更慢的狀態,然其內涵卻有質的飛躍。功力已就,技法嫻熟,由此進入練神還虛階段。亦即由抬功、勁功進入氣功階段,真正將陰陽、剛柔、虛實、動靜、蓄髮、體用合為一體,乃至無形無象,全身透空,肅靜自然之境,架子雖小,仍可鞏固加深原有功力,健身效果更屬上乘。故此,該架被歷代傳人視為珍寶,即是拜門弟子也要嚴格擇人而傳。

楊澄甫楊澄甫

楊澄甫楊式太極拳定型系列拳架,其學習程式,楊澄甫在《太極拳之練習談》中指出:學習“太極拳之程式,先練拳架(屬於徒手),如太極拳,太極長拳;其次單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扌履、散手……。 楊式太極拳定型拳架,是楊澄甫根據教學經驗和社會需要,使其在保留傳統技擊技法而又易學易練,將太極拳老架中難度較大的動作簡化而成,太極拳定型系列拳架有太極拳(其中包括一個虛腿拳架、一個實腿拳架和一個三十七勢拳架)、太極長拳、太極散手五個套路。 這些套路除練招式用法之外,它們在太極拳五大要素中,八五式太極拳為靈敏、三十七式太極拳慢架為技巧、三十七式快架為力量、太極長拳為速度、太極散手為體質和五大要素在實戰中的具體實現,它們的練法如下:八五式太極拳:分高中低三個架子,名稱順序都一樣,香港太平書局1968年出版楊澄甫著《楊式太極拳真本》和人民體育出版社於1963年出版傅鍾文先生著《 楊式太極拳》兩書的《簡介》中寫到:“ 楊式太極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學者可根據不同的要求,採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適當調整運動量。”高中低三拳架的特點、要求基本與老架中的大中小拳架特點、要求相近,在此不做贅述。 八五式太極拳的練法有二,一是實腿拳架,是以練上下相隨,周身一家和固的練習。二是虛腿拳架,虛腿拳架除鞏固實腿拳架所具有的特點之外,主要是增加盪的練習。練習的程式最好要先練實腿拳架,再練虛腿拳架。三十七式太極拳:其拳架集 老架的炮捶、撩挎八卦掌於一體。楊澄甫在1931年著《太極拳使用法》第107頁,三十七式圖解後附《太極拳用法秘訣》中云:“擎、引、松、放、敷、蓋、對、吞。以上三十七圖(式),皆使用要法,同志不可以為浮言,雖然解明與人對敵時亦許手法少易,方向不可泥撮影至,於千變萬化,隨機應敵之時,一手可變五手,筆難形容,同志須細心研究揣摸為要,蓋不離扌朋扌履擠按、采列肘靠八法,進退顧盼定五行也。” 三十七式拳架練法有二。一是慢練,以氣運身,行至於掌、拳。二是快練,以增加速度和爆發力。“太極拳有分筋挫骨之手,有點穴之手、有陰手、有陽手、有五行手、有入骨拳、有撇心捶、有伏虎肘、有貼身靠、有鴛鴦腿、有刀掌劍指、有刁拿手、有隔山打牛之能力(此非真打牛,言皮膏無痛,而內受傷矣)。”(見1931年楊澄甫著《太極拳使用法》第144頁)。

太極長拳:是楊澄甫由 老架中的快架逐步演化而成並定型為七十餘式的。其特點、要領參照班侯快架。太極散手:其套路練法有二。一是單人練習,以進一步增加速度和爆發力為主。二是雙人練習,以提高沾粘連隨,不丟不頂和實戰技擊能力。然後,研究探討練習太極拳成功者們的訣要。吳全佑(1834—1902)先生拜在楊班侯門下學習太極拳,造詣精深,後自成一派,為吳式太極拳。“至今吳式太極拳除慢架子之外,尚保留傳統套路快架子”(見1987年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吳英華(1905—1996)、馬岳梁(1901—1998)編著的《吳式太極快拳》簡介)。此足以說明,吳全佑至少跟楊班侯學習了楊式太極拳的中架和快架兩個套路。 李萬成(1865—1946)先生是楊班侯的得意門生,他全部繼承了楊式太極拳 老架系列拳架,為 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傳人基本集中在永年一帶。他所傳的大架、中架(四個套路)、小架、提腿架(兩種練法)、快架、撩挎八卦掌、四玉(隅)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散手、一時短打,都保持了楊式太極拳 老架的原樣沒有簡化,難度較大,故習練者較少。

陳微明陳微明

陳微明(1882—1958)先生是楊澄甫先生的入室弟子,對 楊式太極拳定性系列拳架理論整理、套路傳播功不可抹。《太極拳說“十要”》、《論太極推手》皆以楊澄甫口述,陳微明筆錄而傳之於世。他還先後著有《太極拳術》、《太極劍—附太極長拳》、《太極答問—附單式練習》等書。陳文成先生在《陳微明太極拳遺著彙編》前言中寫到:“《太極拳術》一書,是先祖將楊澄甫先生口授內容筆之於書,贈給澄甫先生,以表達酬謝之意的。後來應弟子們的要求,徵得澄甫先生同意,才刊印出版,並且一再強調是代澄甫先生筆述成書的。可見他的尊師重道,一絲不苟的嚴肅態度。” 陳微明先生在《太極劍—附太極長拳》一書的《太極長拳序》中說:“澄甫先生傳余太極拳,復傳余太極長拳,其中有數式為太極拳內所無者,其餘大概相同,惟轉換之處前後略變易耳。”後陳微明先生在太極長拳原有幾十式的基礎上又發展成為一百多式(見《陳微明太極拳遺著彙編》143—144頁)。

陳微明現今在社會上流傳的太極長拳大都為陳微明先生增添動作後的太極長拳。其新增名稱大都是一些太極拳系列拳架中所沒有的名稱,如“雙托掌”、“猴頂雲”等,為楊式太極拳的發展、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從資料中看,陳微明先生至少跟楊澄甫先生學得八五式太極拳和太極長拳兩個套路。

董英傑董英傑

董英傑董英傑先生為楊澄甫先生的高足,他不但功底淳厚,拳架氣派宏大,他在理論研究方面造詣頗深,著有《太極拳釋義》一書。該書內容從技擊技術,到理論研究和楊式太極拳拳譜等方面都十分豐富。該書最後一頁附有《太極快拳》(又名英傑快拳),拳式共有27式。他對太極快拳注釋道:“快拳是由上乘功夫,經實用而發明,有慢有快,慢是以靜待動,快是發勁神速,有陰陽,有虛實,有精神,有蓄神,身法巧妙,姿勢精彩,然非有三年以上功夫,不易領略也。”楊澄甫的《太極拳使用法》就是董英傑先生執筆編寫而成。這本書中有楊式太極拳定型系列拳架的八五式太極拳和三十七式太極拳兩個拳架。由此看來,董英傑先生至少跟楊澄甫先生學得兩個套路。 鄭曼青(1901—1975)先生為楊澄甫先生的得意門生。文武兼備,他晚年積一生習拳經驗,編就“37式鄭子太極拳”,並著有《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等書。楊澄甫的《太極拳體用全書》是鄭曼青先生執筆編著而成。這本書的拳架是楊式太極拳定型系列拳架中的八五式太極拳的實腿拳架,而鄭曼青先生平時主要修煉的是八五式太極拳虛腿拳架。根據以上資料分析,鄭曼青先生至少掌握八五式太極拳的虛腿拳架和實腿拳架兩個套路。汪永泉(1904—1987)先生說:“太極拳的架子有養生和技擊之分。”“目前,流傳於世並廣泛習練的就是這套養生拳架。單練這個套路是不可能技擊的,需要補充揉手技法。楊式太極拳技擊架子只傳給自家子弟和部分門徒。”(見1990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汪永泉編寫《楊式太極拳述真》第8頁、12頁)。由此可見汪永泉跟楊澄甫至少學了兩個太極拳拳架。林金聲(1913—1988)先生是李萬成先生的入門弟子,他為 楊式太極拳 老架系列拳架第四代傳人中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太極拳傳人主要集中在永年、邯鄲一帶。他所傳的大架、中架(四個套路)、小架、提腿架(兩種練法)、快架、撩挎八卦掌、四玉(隅)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散手、一時短打,都保持了楊式太極拳 老架的原樣沒有簡化,運動量較大,故能全部繼承下來的屈指可數。傅宗元(1913—1984)先生是楊澄甫先生的得意門生,為楊式太極拳定型系列拳架第四代傳人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全部繼承了楊式太極拳定型系列拳架的八五式太極拳的虛腿拳架和實腿拳架、三十七式太極拳、太極長拳、太極散手五個套路。他的太極拳傳人遍及到全國各地,因種種原因,能全部繼承下來的寥寥無幾。陳炎林先生說:“練習推手大扌履至相當程度後,則散手之套用萬不可不研究,否則如九仞之崇,所欠一簣,豈不惜哉。”(1949年國光書局出版陳炎林編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第236頁)。由此可見陳炎林至少學得楊式太極拳定型系列拳架的八五式太極拳和太極散手兩個拳架。

胡云綽胡云綽

楊澄甫先生在廣東的徒弟也有幾個。胡云綽是他的關門弟子之一。中國解放後,胡云綽在香港發揚楊家太極拳。他在1975年收了美籍華人黃德輝為徒,傳授楊家太極拳,劍,刀,槍。現今黃德輝的太極拳學員滿布天下有超過50多萬人。他的梅花國術國際聯盟總會的太極學院遍布世界35個國家。分館超過200多所。是當今私人最大的太極拳團體之一。

黃德輝博士黃德輝博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