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在田

楊在田,(1848~1931),字穰雲,乳名知母,福建龍溪縣角美碧湖(楊厝)村人。

基本信息

福建華僑

(1848~1931),字穰雲,乳名知母,福建龍溪縣角美碧湖(楊厝)村人。

秉性純樸忠厚,樂於助人,著名菲律賓華僑慈善家。1860年在田從家鄉遠涉重洋到菲律賓繼承父業。少年肩負家計,備嘗艱辛,倍加振奮精神,勤勞節儉,經營多年稍有成就。楊在田奮跡商場,講求信用,將其父的小鐵店擴展為瑞隆興公司,由於精心經營遂成為馬尼拉富商。他十分注重鄉情,凡是到菲律賓謀生的家鄉人有求於他,莫不真誠相待。他對商店職工嚴格要求,凡在故鄉有妻室的,不許在南洋重婚,以免辜負家鄉父老妻兒,違者撤職永不聘用。紀律嚴肅,大多數職員都有成就,蔚為商場楷模。楊生平喜做慈善事業。在故鄉碧湖及角美一帶,凡是孤貧無所依靠者,每人每月發給大米2斗、銀圓2元,幫助他們解決衣食困難。同時還設恩推義局、大願堂、施醫、施藥、施棺,貧苦百姓無不稱頌。如遇饑荒,楊則出資購谷平糶。龍溪縣城鄉人民多受其惠。九龍江西溪常受水患,清光緒年間曾有一次大水災,楊在田慨然捐金數萬,舉浚河之役,清理河道淤沙,並在上游南靖縣修築河堤,當地人民勒碑紀念。楊在田還十分重視教育事業。先創辦培竹山房,延聘教師,督促子侄講讀經史,立志向上,自拔流俗。後又獨資興辦碧湖學校,廣收社中及鄰近村的百姓子弟,免費上學。

江蘇海門

江蘇海門楊在田(1880~1942) 字錦龍,又名楊老九。出身貧苦,原籍海門縣大安鎮,清末隨父遷居錦豐鄉西港鎮。青年時期以販鹽為生,膽大氣壯,愛打抱不平,為同輩所欽佩。後加入紅幫,排行第九。曾為拒捕而打死鹽哨,鋃鐺入獄,由獄友冒名替死。獲釋以後,糾集私鹽小販,專與鹽公堂作對,到處打擊鹽哨。鹽局無奈,讓他擔任哨官。他常約束部下,不準為非作歹,並適當照顧孤苦鹽販,為窮人開一條生路。任哨官10年,因功升為緝私營統領,管轄吳淞至北川港(今大新與合興交界處),有兵丁、槍枝、炮艦駐守北川港。

民國10年(1921年)前後,楊在田與英商暗中聯絡,秘密將鴉片運進上海,緝私營按成分得巨額賄賂。後黃金榮、杜月笙見有肥利,與楊達成協定,以每月付給楊兩萬銀元乾薪為條件讓楊歇手。楊辭去統領以後,經江蘇省清鄉督辦常熟人沈同午薦引,擔任海門廳清鄉督辦,旋即辭退。後又與上海天主教某區主教陸伯鴻合夥開辦大通輪船公司。民國11年,福利公司經理錢宇門、徐韻琴圍築南夾海壩,缺少資金,拉楊參加。楊乘機圍得千餘畝沙田。民國17年前後,楊在田陸續購買志大、隆大、正大、鴻大4艘商輪,在十一圩港等處設碼頭,將澄、錫、虞、太地區的農副產品轉運上海、蘇北,生意興隆。發跡後,他在上海憶定盤路26號買下花園洋房1座,出入自備汽車,成為上海商業界小有名氣的人物。

民國17年,楊在田向鼎豐墾殖公司買下鼎豐圩,在此動工建鎮。民國19年竣工,造房百餘間,成丁字形街道,以他的小字錦龍定名為錦豐鎮。民國22年,投資創辦錦豐國小。還資助老海壩到十一圩一線的保坍工程。

民國31年,楊在田在上海病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