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勤科

楊勤科

楊勤科,男,1962年3月生,博士,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陝西省地理學會常務理事、陝西省地理學會楊陵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主要從事區域土壤侵蝕定量評價和區域土壤侵蝕地形因子等相關領域的研究,以及地理信息系統原理教學。曾負責完成的科研項目主要有:區域水土保持的環境效應研究(中科院知識創新重點項目),黃土高原多沙粗沙區侵蝕產沙經驗模型研究(水利部行業公益項目和黃委會項目的二級課題)等。近年發表相關論文10餘篇。

基本信息

個人作品

1998年在荷蘭Utrecht大學自然地理系做短期合作研究。楊勤科研究員純樸務實,致學嚴謹。近年來編寫或參編了《區域水土流失快速調查與管理信息系統研究》《黃土高原土地資源的理論與實踐》,《中國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等著作;發表了“論矢量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信息元.”,“中國水土保持迫切性評價與製圖”,“區域水土流失快速調查、巨觀評價與趨勢預測”等論文30餘篇,培養碩士研究生6名,協助培養博士研究生3名。

研究成果

土地資源調查與製圖

楊勤科研究員先後參加了中國1:100萬土地資源圖(太原幅,“六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中國1:100萬土壤圖(太原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方面的工作。對於大比例尺水土保持系列製圖的基本圖斑單元(地塊)及其製圖方法和計算機處理方法進行了專門研究,並在陝西省長武縣耕地資源評價中得到套用。近年來根據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在黃土高原的土地資源評價中建議提出將土地資源首

先區分為生態保護用地和生產用地兩大基本類型,其中生態用地指近期或者現有技術條件下不能或不必要用於農業生產、以生態保護為主的土地。如對其開發將導致其本身和相鄰地段的土地退化。引入生態用地概念的引入,其理論和實踐意義表現在:①集中有限人力、財力到可以人工治理和開發建設的土地;②引導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中注意發揮自然恢復的作用,減少對於生態極度脆弱地區和類型區的人為干擾;③評價結果更加貼近水土保持生產實踐,體現了開發、保護並重,預防為主的水土保持思想。

區域水土流失調查與定量評價研究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楊勤科研究員先後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大地圖集(第二版)編制工作(主編中 “中國水土保持圖”、參編及 “中國土壤侵蝕圖”的編制工作),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八五”重大項目國家資源環境遙感調查與巨觀動態分析(陝西片,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八五”重大項目)。自1997年起,其所在的研究組著眼於小流域治理成果推廣、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巨觀決策的需要,也考慮到全球變化背景下完整理解土壤侵蝕及其相關地表過程的需要。在中國科學院資源重大項目和知識創新領域前沿項目、水利部水利科技開發基金項目支持下,積極推進和全面展開展了區域水土流失的巨觀定量評價和水土保持區域環境效應的研究。研究的基本內容包括區域水土流失過程、區域水土流失因子分析、水土保持對區域環境過程和環境要素的影響等,並為第二次全國土壤侵蝕遙感調查提供了理論依據。目前正在參與和從事的區域水土流失因子分析和模型開發研究,是對已有坡面和小流域土壤侵蝕定量研究與模型開發的拓展,也是一個富有理論和套用前景的新研究課題。模型建成後,將為國家和地方水土流失巨觀決策提供連續系列的數據和可選擇決策方案支持。有關初步研究成果已經寫入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P277--2002)。而水土保持的環境效應研究,即是在更大時空間尺度上對於區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措施與環境要素、環境過程相互關係的再認識,也是全球變化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思想與區域水土保持研究的有機結合。研究結果無疑將對客觀準確評價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制定生態環境建設後續發展規劃等提供有力支持。

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套用研究與開發

:主要是圍繞水土保持科研和生產的需要而開展的套用研究。楊勤科研究員與學科組其他工作人員一道首倡建設“數字黃土高原”和“國家水土保持基礎資料庫”。“數字黃土高原”是基於多種形式、多種時相、多種比例尺/空間解析度的數位化空間數據和模型對黃土高原全方位表現、描述和分析的系統。也就是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對黃土高原這一特殊地理區域的數位化表現。為區域和國家兩個尺度層面的水土流失定量評價研究奠定了基礎並促進了水土保持基礎信息設施研究的發展。其意義在於方便的檢索、傳遞和共享水土保持研究和決策所需的多種信息。利用多種學科方法分析研究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中的諸多科學問題,強化生態建設規劃設計和科學預測能力。同時,根據區域土地資源和區域水土流失綜合評價研究需要,對數據集成和多重屬性資料庫建設的基本信息單元及其多重信息集成方法,進行了理論上和技術上的探討。該方法已經被套用於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遙感普查中植被覆蓋信息的處理,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