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教授]

楊佳[教授]
楊佳[教授]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佳於1963年生於湖南長沙,15歲考入鄭州大學英語系,19歲成為大學英語教師,21歲考上中國科學院“套用語言學”專業研究生,24歲碩士畢業後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任教,成為最年輕的英語教師。在她29歲那年,因眼部勞累過度,雙目失明,一年後,她又以優異的成績被聘為副教授,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外語部教授。

基本信息

簡介

楊佳,女,1963年出生,漢族,湖南長沙人,九三學社社員,碩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失明後

楊佳楊佳

楊佳15歲考上大學、19歲留校當教師、24歲成為中科院最年輕的講師,29歲卻視神經病變。失明將不可逆轉!第一個得知這個訊息的是楊佳的老父親原中南大學楊中信老師,他和老伴兒侯成瑞一起為她在全國各地遍訪名醫,任何一個家庭的父母為孩子所能做的都做了,楊佳還承受了非常危險的球後注射等治療手段,但奇蹟最終沒有發生。
想教書——這是楊佳生命的支點!可是,重返講台要過的第一關就是行路難。一個熟悉的聲音對她說:“爸爸給你當拐杖!”就這樣,失明17年,數千個日日夜夜,冬去春來,她緊緊地握著父親的手臂,坐公交、擠捷運,輾轉到教學樓,風雨無阻。
在父母的幫助下,楊佳像個孩子,開始學穿衣、學吃飯、學走路。用吸管喝飲料時,一低頭,吸管卻戳到了眼睛;用盲杖探路,走著走著,竟把自己給絆倒了……不能看書,她就聽書,錄音機用壞了一台又一台。

攻讀哈佛

2000年,楊佳考上了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攻讀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共管理碩士學位,師從全球化理論權威、《軟實力》一書的作者約瑟夫·奈。她用學校提供的一台特殊的鍵盤,每上一門課就按下一個開關鍵,等同學幫她確認工作鍵的燈亮了後,就開始飛快地打起字來。一堂課下來,楊佳的筆記就是一篇完整的講義。老師布置每天的閱讀量要達到500頁,同學們都叫苦不迭,感覺時間不夠用。對她來說,就更難。因為她必須先通過掃瞄器把資料一頁一頁掃進電腦,之後再通過特殊的語音軟體把內容讀出來。這樣一折騰,時間全沒了,只能拼速度。她也由原來每分鐘聽200多個英文單詞,提速到每分鐘聽400個詞,幾乎就是錄音機快進時變了調的語速。她每天學習到凌晨兩三點,不僅圓滿完成了學習任務,而且還超出學校規定,比其他同學多學了3門課程。
父親談起這一生最光彩的事莫過於在哈佛參加楊佳的畢業典禮,在場所有人為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唯一一位獲全院課程最高分A+的學生,也是該學位第一位盲人獲得者楊佳鼓掌祝賀。淚水模糊了老人的視線……

重返講台

楊佳楊佳

中科院以及中科院研究生院的領導、老師幫助楊佳在2001年下半年如願登上了中科院研究生院講台。這就意味著每天早上8點,楊佳將準時在玉泉路的教室里迎接學生們。為此,她和父親不到6點就要從蔣宅口附近的家出門乘公交、倒捷運趕路了。楊佳在面對新學生的第一堂課時,要提問每個學生,那是她用心記住每一個人的聲音。幾周課下來,很多學生竟未察覺他們的老師是盲人。
楊佳能夠重返講台,也得益於資訊時代的來臨。現在她出門必定隨身攜帶已經預裝了英文以及中文語音軟體的數字收音機、錄音筆、手機、筆記本電腦等,聽說用與常人無異,實現了與外界交流無障礙。她嘗試最新的電腦語音軟體寫書,苦戰數月,人瘦了一圈,《研究生英語寫作》、《研究生英語閱讀》,得到了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

事跡榮譽

她15歲上大學,19歲留校當教師,24歲成為中科院最年輕的講師,但在29歲時不幸失明。她毅然選擇在困境中重生,克服種種困難,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的心血和汗水,不僅重返講台教博士生,組織科研項目,還成為哈佛大學建校300年來第一位獲MPA學位的外國盲人學生。她不僅成為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還被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約瑟夫·奈譽為“中國的軟實力”。
楊佳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唯一一位盲人女委員,是我國高等學府任職的第一位盲人教授。她擔任北京奧組委專家顧問,為奧運會、殘奧會志願者提供培訓,並創建了志願者對外交流的“NP3S”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楊佳先後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自強模範、中國科學院十大傑出青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志願者工作突出貢獻獎、中國科學院“創新文化建設先進個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傑出貢獻教師”等榮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