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動脈型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

症狀以發作性眩暈為主,眩暈發作與頸部鏇轉或後伸運動或體位急劇變動有關,以伴有復視及無意識障礙的猝倒為特徵。

基本信息

眩暈症狀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一個主要臨床表現。頸椎曲伸時對椎動脈張力影響不大,不會引起供血障礙,但在向一側

鏇轉或側屈時,因供給大腦的血流量減少。此時,正常人往往可有另一側椎動脈保證大腦、脊髓、脊神經根等正常的血液供應。而在椎動脈病患者,早期由於椎節失穩後鉤椎關節鬆動、變位,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引起血管痙攣、狹窄、扭曲或曲折等改變;中晚期由於鉤椎骨質增生、髓核脫出等直接壓迫椎動脈而產生眩暈症狀。椎動脈型頸椎病多見於中年之後,動脈硬化血管彈性回縮力減弱也是一個原因。

臨床症狀分類

根據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理生理特點及臨床症狀可分為三型:

椎動脈型頸椎病椎動脈

(1)椎動脈型頸椎病:

症狀以發作性眩暈為主,眩暈發作與頸部鏇轉或後伸運動或體位急劇變動有關,以伴有復視及無意識障礙的猝倒為特徵。X線片表現為上頸段或下頸段有節段性不穩或鉤椎關節骨贅橫向增生,無神經系統陽性體徵。

(2)椎動脈——神經根型頸椎病:

病者以椎動脈型症狀為主,伴有脊神經受刺激症狀,上肢有節段性感覺障礙及腱反射改變。

(3)椎動脈——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以眩暈為主,可出現頸痛、後枕痛、頸部活動受限。有的伴有脊髓或脊神經根受壓症狀.也可伴有耳鳴、耳聾、頭痛,或有噁心、嘔吐。眩暈的發作與頸部體位改變有關。約半數人出現視力障礙、神經衰弱,也可伴有遇事健忘、失眠及多夢。部分病人出現猝倒。

病者除有椎動脈型症狀外,還有明顯的交感神經症狀,有時不易與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相區別。主要以主訴為主,很少有客觀體徵,表現為多種多樣相當複雜的臨床症狀,如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耳鳴、視力障礙、心悸、多汗、多夢、失眠、咽部異常感覺、舌根痛、聲音嘶啞或訥吃、頸部運動限制等,可由於體位變化、疲勞、興奮而誘發或加重。

病因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因,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於頸椎不穩、退變,骨刺直接刺激、壓迫椎動脈,或者由於刺激了

椎動脈型頸椎病椎動脈
頸椎關節囊韌帶和椎動脈壁周圍的交感神經引起的反射性椎動脈痙攣而導致椎動脈供血不足的一種疾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因列舉

病因(1) 椎間盤及其周圍結構的退行性改變

頸椎椎間盤及其周圍結構的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生髮展病理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引起一系列繼發性病理改變,如椎間盤突出,相鄰椎體後緣及外側緣的骨刺形成,小關節及鉤椎關節的增生肥大,這些病理性因素與椎間盤相互依存,互相影響。當頸6以上有增生的骨刺時,就可以刺激椎動脈痙攣,也可以壓迫使其管腔狹窄,從而產生臨床症狀。臨床90%以上的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例屬於這種情況,射頻治療效果滿意。臨床治癒率近100%。

病因(2)血管的變異

極少見。在正常情況下,椎動脈管徑的大小是頸動脈的二分之一,約為4mm,且左右動脈相等,保證腦部正常的供血量,一般無臨床症狀,在病理情況下,如複合椎間盤及其周圍結構的退行性改變引起局部結構位置繼發性改變時,椎動脈受到刺激,發生痙攣或狹窄,可以出現供血不足的症狀。臨床治療中對血管變異的治療現在仍無理想的方法,我院一般套用射頻靶點技術,臭氧或雷射輔助,臨床有效率達90%以上,但易殘留部分症狀。

早期症狀

椎動脈型頸椎病頸椎 椎動脈

1.頸椎痛或頸枕痛,也可不明顯。
2.眩暈:頸項轉動至某一方位時突然出現,改變該方位則明顯好轉。 3.猝倒發作和意識障礙:發病前往往無任何預兆,常在走路或站立時,回頭,頸部轉動,下肢肌張力突然消失而跌倒。
4.耳鳴、耳聾。
5.頭痛:多為單側,常局限於頸部或頂枕部。性質以跳痛、脹痛為主,常與眩暈交替出現。此為腦血管痙攣表現。
6.自主神經和內臟功能紊亂:噁心、嘔吐,上腹不適,多汗或無汗,流涎,心律失常,項背、胸部燒灼感、蟻行感,胸悶,呼吸節律不均勻等。

診斷要點

(1)曾有猝倒發作,並伴有頸性眩暈;
(2)鏇頸試驗陽性;
(3)x線片顯示椎間關節失穩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
(4)除外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暈;
(5)除外椎動脈ⅰ段和椎動脈ⅱ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6)除外神經官能症、顱內腫瘤等;
 7)確診本病,尤其是手術前定位,應根據椎動脈造影檢查。
(8)椎動脈血流圖及腦電圖只有參考價值。

造成原因

什麼是椎動脈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是怎樣造成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於頸椎不穩、退變,骨刺直接刺激、壓迫椎動脈,或者由於刺激了頸椎關節囊韌帶和椎動脈壁周圍的交感神經引起的反射性椎動脈痙攣而導致椎動脈供血不足的一種疾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造成是由於各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因素致使椎動脈遭受剌激或壓迫,造成血管狹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為主要症狀的綜合症。
1.動力性因素主要指椎節失穩後鉤椎關節鬆動及變位而波及側方上下橫突孔,出現軸向或側向移位,而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弓引起痙攣、狹窄或折曲改變。
2.機械因素主要指某些固定致壓物( 包括鉤椎骨質增生 ),增生的骨刺直接壓迫椎動脈,而橫突孔這一骨性管道卻使椎動脈失去退縮與迴避空間。

髓核穿破後縱韌帶進入椎管內時,則有可能達到椎間孔處,在壓迫脊神經根的同時,壓力亦可能傳遞至椎動脈。
鉤椎關節囊創傷性反應和後方小關節創傷反應主要影響脊神經根,而鉤椎關節翼壁滑膜的腫脹、充血及滲出則減少了橫突孔徑,可直接或通過椎動脈周壁的交感神經纖維而引起椎動脈痙攣與狹窄。

藥膳食療

椎動脈型頸椎病屬氣虛下陷者,宜用補中益氣之品;屬痰瘀交阻者,宜用祛濕化痰、散瘀通絡之品;屬肝腎不足,風陽上亢者,宜用滋水涵木、調和氣血之品。

藥膳食療1:雙補膏

主料:黨參、山藥、桂圓肉、黃芪、茯苓各30克,甘草10克,白朮、枸杞子各200克,山萸肉、當歸各15克,大棗10枚。
製法:諸藥入砂鍋內,加水1000ml,文火煎煮,取汁500ml;再加水500ml,文火煎煮,取汁300ml。將兩次藥汁混合入砂鍋內,文火濃縮至500ml,加蜂蜜100毫升收膏。
用法:每服20ml,每日3次
功能:補氣養血,健脾益腎

藥膳食療2:菊楂決明飲

主料:菊花10克,生山楂15克(打碎),冰糖適量
製法:三藥同煮,去渣取汁,調入冰糖。
用法:代茶飲。
功能:清肝疏風,活血化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