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螈

棘螈

棘螈(學名Acanthostega),又名棘魚石螈,是一種已滅絕的四足總綱動物,是最初有明顯四肢的脊椎動物。它出現於約3億6000萬年前的上泥盆紀,是肉鰭魚類與第一種能在陸地上行走的四足動物的中間體。

基本信息

簡介

Acanthostega(棘螈)
棘螈

這種生物已經演化出前後肢,但每肢都有8趾。這種生物是從魚類進化到兩棲類的過渡產物。而且,它具有更多的魚類特徵,如有鰓、鰭和只能在水中起作用的感官。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珀·阿爾博格說,Acanthostega也許一生很少會離開水。但是化石研究表明、棘螈可以用前肢撐起頭部進行呼吸,就像現在的娃娃魚[大鯢]。

形態特徵

鎮海棘螈屬兩棲綱,有尾目,蠑螈科,棘螈屬,是我國目前僅有的1種棘螈,只分布在北侖區九峰山風景區海拔100 - 200米的丘陵地帶,專家稱它是一種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它白天很少活動,晚上出來覓食,以蚯蚓、蝸牛、小型螺類、蜈蚣等為食,每年11月下旬至第二年的3月份為冬眠期,4—5月份是棘螈的繁殖期。卵孵化所需的時間為40天左右,從卵膜孵化出來的幼體必須在水中生活58-88天,直至四肢腳趾發達,鰭鰓蛻變,皮膚粗糙後上岸,從此永遠不再入水。

種群現狀及分布

按照國際公認標準,一個物種的數量少到以百計算時,即為瀕危物種。而今鎮海棘螈僅存有300多尾,它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環境壓力。其種群數量比大熊貓(目前1590隻)、新疆北鯢(目前不足4000尾)等極度瀕危的物種數量還少。近年來由於氣候急劇變化,人類經濟
活動日益頻繁,使該物種越來越難以發現。
寧波北侖是鎮海棘螈的重要棲息地,但當地人的保護意識比較淡薄。在保護區里,人們種植茶樹、橘樹,大量占用了棘螈的生活空間,種植過程中農藥的使用導致棘螈的生活生態環境變得極為惡劣。近幾年,棘螈的數目更是急劇下降,形勢不容樂觀。這使我們研究性學習小組就鎮海棘螈的瀕危原因進行了調查分析,並對此提出了積極可行的保護建議。

動物分類導航

動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以有機物(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料,因此具有與植物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進行攝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環、排泄、感覺、運動和繁殖等生命活動。
寵物鳥類珊瑚昆蟲
兩棲動物雜交動物爬行動物節肢動物
哺乳動物水生動物十足目動物珍稀瀕危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