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行寺

萬曆《揚州府志》中記載:“梵行教寺在邵伯鎮,晉寧康三年(375)僧行密建。明洪武初(1368),以寺基為水馬驛(說明梵行寺在大運河岸邊)。宋代蘇軾途徑邵伯鎮時,曾至梵行寺看山茶花,留下“山茶相對阿誰栽,細雨無人我獨來”的詩句,可以判斷此梵行寺極有可能是東晉時的梵行寺。蘇軾一生寫過3首茶花詩,除此之外還有《趙昌四季山茶》、《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開元寺山茶舊無花,今歲盛開二首》。”徐從法介紹,梵行寺在大運河畔,斗野亭為近水建築,1079年,孫覺從高郵南下,途徑邵伯時,留下了《題邵伯斗野亭》五古一首。

簡介

萬曆《揚州府志》中記載:“梵行教寺在邵伯鎮,晉寧康三年(375)僧行密建。明洪武初(1368),以寺基為水馬驛(說明梵行寺在大運河岸邊)。三年,僧妙用遷寺於本鎮惠政橋西”(此段史料極為重要)。宋代蘇軾途徑邵伯鎮時,曾至梵行寺看山茶花,留下“山茶相對阿誰栽,細雨無人我獨來”的詩句,可以判斷此梵行寺極有可能是東晉時的梵行寺。

梵行寺

歷史

據董恂《甘棠小志》記載:晉寧康三年,高僧行密看中了這塊寶地,流連忘返,遂建梵行寺。據傳梵行寺周圍的山茶,葉碧欲滴,花艷妖冶嫵媚,吐芳香飄十里。

萬曆《揚州府志》中記載:“梵行教寺在邵伯鎮,晉寧康三年(375)僧行密建。明洪武初(1368),以寺基為水馬驛(說明梵行寺在大運河岸邊)。三年,僧妙用遷寺於本鎮惠政橋西”。

文人墨客

蘇軾常來揚州,對邵伯山茶花自然有所耳聞。元豐七年(1084),他在往常州途中路經邵伯,於是放舟停楫,在秦觀、孫覺等文人雅士陪同下遊玩了梵行寺後,自覺對山茶花意猶未盡,便拋開友人,獨自到梵行寺,領略山茶花嬌姿。

時值春寒,梵行寺銀裝素裹,天上又細雨霏霏。蘇軾沉醉於萬紫千紅的山茶花叢中,觸景生情,詩興大作:“山茶相對阿誰栽,細雨無人我獨來。說似與君君不會,爛紅如火雪中開。”

蘇軾一生寫過3首茶花詩,除此之外還有《趙昌四季山茶》、《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開元寺山茶舊無花,今歲盛開二首》。這3首詠山茶詩雖作於不同時期,但都是讚美雪裡紅花鮮艷異常,品格堅貞。蘇軾本人一生仕途坎坷,歷盡磨難,但其操守品格,表里如一,不肯隨時俯仰,令人敬佩。“爛紅如火雪中開”不僅是寫景,更是自比,藉以抒發傲霜鬥雪、獨占春光的豪邁之情。

“建於梵行寺一側的斗野亭,是梵行寺僧人所建。亭名‘斗野’,反映了我國古代一種天文現象,是指地上某一區域與天上星斗相對應,稱為‘斗野’。”徐從法介紹,梵行寺在大運河畔,斗野亭為近水建築,1079年,孫覺從高郵南下,途徑邵伯時,留下了《題邵伯斗野亭》五古一首。

隨後,黃庭堅、秦觀、蘇軾、蘇轍、張耒、張舜民均有詩唱和。其中蘇轍北上等候過閘登斗野亭,見有其兄蘇軾和孫覺的詩,因而也賦詩和之。首句即為“扁舟未得解,坐待兩閘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