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泡斑類病毒

梨泡斑類病毒,英文名 Pear blister canker viroid(縮寫:PBCVd),寄生在梨和榲柏上,歐洲的法國、西班牙、義大利有報導PBCVd的發生。

學名 Pear blister canker viroid
異名 梨皰斑病(Pear blister canker disease)(Cropley,1960; Ambrós等,1995a);梨粗皮病(Pear rough bark disease)(Kristensen 等,1957; Thomsen,1961);梨裂皮病(Pear bark split disease)(Kegler,,1965);梨樹皮壞死病(Pear bark necrosis disease)(Kegler,,1967);梨斑疹病(Pear bark measles disease)(Cordy 等,1961)
英文名 Pear blister canker viroid(縮寫:PBCVd)
分類地位 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科(Pospiviroid)蘋果銹皮類病毒屬(Apscaviroid)

分布

該病害異名較多,現在根據在梨無性系A 20上的症狀,其名字統一為梨皰斑病(Ambrós 等,1995a)。Flores等(1991)和Hernández等(1992a;1992b)認為是由類病毒引起的,Ambrós 等 (1995b)證實病原是PBCVd。歐洲的法國、西班牙、義大利有報導PBCVd的發生(Desvignes,1970;Hernández 等,1992b;Ambrós 等,1995a;Loreti 等,1997)。

寄主植物

梨(P. communis)和榲柏(Cydonia oblonga)是僅知的PBCVd的自然寄主。在歐洲,柏的壓條經常作為梨樹的根砧木,這可能是該病害的侵染源。PBCVd能通過機械傳播到黃瓜(Cucumis sativus)植株上,並引起溫和的皺縮、卷葉症狀,或沒有症狀(Flores等,1991)。另外,PBCVd還可潛伏侵染梨屬(Pyrus)、木瓜屬(Chaenomeles)、榲柏屬(Cydonia)、花楸屬(Sorbus)植物,但不能侵染蘋果屬(Malus)、唐屬(Amelanchier)、腺肋花楸屬(Aronia)、枸子屬(cotoneaster)植物。梨樹是唯一提純到該類病毒的寄主(Fores等,1991)。

危害情況

PBCVd能潛伏侵染很多梨(Pyrus communis)商業品種,如Williams,Comice,Berre Hardy等(Ambrós等,1995a)。在法國,大約10%的梨樹栽培品種被無症侵染。在所有的品種中,僅A 20能作為指示植物。A 20被侵染後能形成典型的皰斑症狀,通常在被侵染的第二年,樹皮上出現膿皰或表皮裂紋,進而形成零散的潰瘍、鱗狀樹皮或是深的樹皮裂縫,葉片和果實不表現病理症狀,梨樹得病後5-8年死亡(Desvignes,1970)。葉片及果實不表現任何病理症狀。

形態特徵

病原為一共價閉合的單鏈RNA分子,分離物P2098T長315個核苷酸殘基,能形成半桿狀的二級結構,鹼基組成為G: C: A: U = 31.4: 29.2: 17.1: 22.2(Hernández等,1992a)。分離物P1914T、P47A和一義大利分離物有315-316個核苷酸,與P2098T分離物的序列有微小的差異(Ambrós等,1995b; Loreti等,1997)。PBCVd含有蘋果銹皮類病毒屬(Apscaviroid)成員均保守的中央保守區和左端保守區(Hernández等,1992a;Flores等,1997)
生物學
序列登錄號:
NC_001830, D12823, Y18044, Y18043, Y18042, Y18041, Y18040, Y18039 Y18038, Y18037, Y18036, Y18035, Y18034, Y18033, Y18032, Y18031, Y18030, Y18029

傳播途徑

PBCVd能通過嫁接、芽接傳播,在實驗條件下也能通過刀具傳播,但沒有介體及種子傳毒報導。

檢疫與防治

鑑別寄主反應:
梨無性系A 20作為鑑別寄主。梨樹苗或榲柏的壓條用梨A 20 及待測材料雙重嫁接,若該材料帶毒,在田間兩年後,A 20樹皮上出現該病害典型症狀。近來發現的另外兩個指示植物品種Fieud 37 和Fieud 110,在溫室條件下接種後3-4個月能在葉片和幼莖上形成潰瘍,並很快死去。PBCVd在指示植物A 20和Fieud 37上引起的症狀相似,其嚴重程度取決於侵染的分離物。在已被克隆的3個分離物中, P47T引起的症狀最為嚴重,其次為P2098T,P1914T最弱。症狀的差異可能是由於3個分離物微小的核苷酸差異引起的(Ambrós 等,1995b)。
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PAGE):
PBCVd能通過聚丙烯醯胺電泳,其方法與其它類病毒相似(Flores等,1991)。先用提取緩衝液(2倍體積0.1M pH8.5的Tris-HCl,1M NaCl,1%的SDS,0.5%的DIECA,1g/10g組織的 PVP)溫育磨粹的植物組織,酚氯仿抽提釋放核酸,後用methoxyethanol抽取以除去植物組織中的多糖,核酸用CTAB沉澱,經CF-11纖維素柱純化即得到類病毒核酸粗提液。100克得病的梨樹葉活樹皮鮮組織能提純到0.5-1微克PBCVd(Flores等,1991)。片此粗提液經聚丙烯醯胺凝膠雙向電泳後,環狀的類病毒RNA條帶與植物組織的RNA分開,環狀的RNA具有侵染性,切下特異的類病毒條帶,洗脫凝膠,得到高度純化的類病毒核酸。純化的核酸通過機械接種至梨無性系A20幼苗上,觀察其出現的症狀,以進一步確認類病毒的存在。
核酸雜交:
由於鑑別寄主症狀形成較慢,用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探針標記的互補DNA作探針進行核酸雜交能較容易地鑑定PBCVd,其靈敏度較PAGE法高得多(Ambrós等,1995a)
RT-PCR:根據報導的序列合成專化性的PCR引物進行反轉錄PCR檢測,其靈敏度高,快速簡易,能同時處理多個樣品,但易產生假陽性。
檢疫措施
禁止從疫區進口鱷梨及其相關的繁殖材料,如有特殊需要進口時應限制進口數量,並有出口國的檢疫證書。
防治方法
熱處理不能滅活帶毒材料中的PBCVd,可通過使用無毒繁殖材料來控制該病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