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紋四鰭旗魚

條紋四鰭旗魚

條紋四鰭旗魚(學名:Tetrapturus audax)為旗魚科四鰭旗魚屬的魚類,俗名黃旗魚、紅肉旗魚。地理分布於台灣基隆、成功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智利Iguigue。條紋四鰭旗魚是主要經濟魚類,世界分布於中國南海、台灣海峽,印度—太平洋及南非沿海。

基本信息

簡介

條紋四鰭旗魚條紋四鰭旗魚

中文名稱:條紋四鰭旗魚

俗稱:台灣槍魚、黑槍魚

學名:T.audax

命名者:Philippi

英文名稱:Stripedmarlin

特點

背鰭Ⅲ-12-15-ⅩⅦ-ⅩⅩⅤ,6;第一臀鰭Ⅱ-12—13,第二臀鰭Ⅱ-12—13;胸鰭18—22;腹鰭Ⅰ-2。叉長0.8—1.6m:叉長為體高6.1—6.3倍,為頭長4.3—4.5倍。頭長為吻長1.4—1.6倍,為眼徑9.0—12.0倍。體延長,頗側扁。項部隆起。尾柄兩側各具2隆起嵴。頭大。吻尖長,槍狀突出。眼小,中側位。口大。下頜短。上下頜及齶骨具細小銼狀牙。鰓孔大。無鰓耙。體被無形骨質鱗片,每一鱗片僅具1—2向後小刺。側線在胸鰭上方呈弧形,向後作水平延伸達尾柄部。背鰭基部長,前方鐮狀,其第一至第二鰭條的長約等於體高,其後各鰭條漸次短小。第二背鰭和第二臀鰭較小,同形,相對。胸鰭尖長,下位。腹鰭細長,短於胸鰭。體背側藍黑色,腹部銀白色,體側具15條淺色橫紋,每一橫紋由若干圓點或直線組成。背鰭藍黑色,其餘各鰭暗棕色。暖水性熱帶、亞熱帶大洋魚類。游泳迅速,性兇猛。攝食頭足類、甲殼類及鯖類。最長達3.5m,重200kg。肉味美。冰凍銷售或制生魚片鮮食。世界年產約2萬噸。

基本信息

中國大陸名:條紋四鰭旗魚

命名者(Philippi,1887)

科中文名旗魚科

科號科名F477 Istiophoridae

模式種產地:SagamiBay;Japan

食用魚類 是

條紋四鰭旗魚條紋四鰭旗魚

觀賞魚類 否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是

世界分布

印度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東北部、蘭嶼、綠島

最大體長

420cm

棲息環境

大洋、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

0-100公尺

同種異名

Histiophorusaudax,Istiophorusaudax,Kajikiaaudax,Kajikiaformosana,Kajikiamitsukurii,Makairaaudax,Makairaaudaxzelandica,Makairaformosana,Makairaholei,Makairamitsukurii,Makairatenuirostratus,Makairazelandica,Makairafgrammatica...共22筆..

參考文獻

台灣魚類志(沈等,1993);TheLiveMarineResourcesoftheWesternCentralPacific,Vol.6(FAO,2001)Conrad,GMetc.1939Gregory,WKetc.1939GregoryWilliamK.etc.1939

典藏標本

FRIP21559.

英文名

Pacificstripedmarlin;NewZealandmarlin;Spearfish;Stripey;Stripedswordfish;Spikefish;Stripedmarlin;Beak;Beakie;Barredmarlin;Marlin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

態特徵

體延長而極側扁;柄細而強狀,具二隆起脊。頭較長;吻長而尖,明顯較下頜突出。口大,微斜裂。頜齒呈絨毛狀齒帶,鋤骨無齒。體被細長骨質鱗;側線單一,平直至尾部。第一背鰭軟條部等於或略高於體高,大部分軟條由前而後大致逐漸短小;第二背鰭短小;胸鰭位低,呈鐮刀狀,幾等長於腹鰭;腹鰭胸位,起點在胸鰭基底下方,向後不延伸至肛門;尾鰭深叉形。體背褐色,腹部銀白色,體側具白色橫帶。第一背鰭藍黑色而具黑斑,此斑隨成長而消失;腹鰭藍黑色;尾鰭暗色。以前所記載之Tetrapturusaudax為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大洋性中上層洄游性魚類,一般皆發現在躍溫層之上的水域,較少成群出現於沿岸水域。游泳速度快。具繁殖洄游之習性。主要攝食魚類、甲殼類及頭足類等。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之熱帶、亞熱帶海域,少數會進入溫帶海域,有些會越過好望角而進入大西洋。主要分布於東部海域。

漁業利用

經濟性魚種,全世界產量在500-2,000公噸。常用延繩釣或鏢旗魚法捕獲。紅肉旗魚的肉正如其名是紅色的,可以作生魚片,外銷到日本賺取外匯,也可以油炸或炒排骨食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