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街道

梓潼街道

重慶市潼南縣梓潼街道位於東經105度31分44秒~106度00分20秒,北緯29度47分33秒~30度26分28秒,海拔250~450米。是渝西邊陲的商貿重地。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圖)梓潼街道梓潼街
梓潼街道是潼南縣經濟、文化中心,是潼南縣擴大對外開放和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視窗,位於潼南融入“重慶1小時經濟圈”和川渝經濟帶的重要結點上,龍頭帶動優勢突出,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人力資源,有充沛的天燃氣和電力資源,地處中國無公害蔬菜示範縣和無規定動物疫病檢測區域內。

基本概況

(圖)梓潼街道梓潼街道

自然環境
梓潼街道以丘陵為主,是川中丘陵的一部分。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7.8攝氏度,年均降水量980.5毫米,年無霜期329天。土壤以灰棕紫色土為主。融入縣“一江兩岸三大主團”的生態環境建設,梓潼自然環境優美。

區位優勢
梓潼街道是潼南縣經濟、文化中心,是潼南縣擴大對外開放和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視窗,位於潼南融入“重慶1小時經濟圈”和川渝經濟帶的重要結點上,龍頭帶動優勢突出,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人力資源,有充沛的天燃氣電力資源,地處全國無公害蔬菜示範縣和無規定動物疫病檢測區域內。

人口民族
梓潼街道轄20個行政村、7個社區居委會,幅員面積127.9平方公里,已建城區12平方公里,2006年總人口11.59萬人,大多數為漢族,還有回族滿族等少數民族。其中城鎮人口5.72萬人,占總人口的54.3%,農業人口5.86萬人,占總人口的45.7%。勤勞聰慧的梓潼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經濟建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亮點。好客的梓潼人熱情歡迎各位有識之士落戶梓潼,攜手並進,共謀發展,譜寫梓潼發展新的篇章。

名稱來歷

縣城鹽關埡口為梓潼街道發端地,明清於此設鹽業批驗公所,盤查過往鹽船,民眾於此開店設肆。1701年(清康熙40年)重建廟宇,裝修帝像,祭祀文昌,興建場鎮,定名梓潼鎮,隸屬遂寧。建國初更名為城關鎮,1981年恢復梓潼原名。境內大佛,下縣壩為古縣城遺址,398年,新置遂寧郡設治於此,708年置為遂寧縣,1282年併入小溪縣(今遂寧市中區)後廢止。

歷史沿革

1701年重建廟宇,裝修帝像,興建場鎮。因鎮內有梓潼宮而定名梓潼鎮。1722年,清廷分遂寧縣丞駐鎮兼鹽業批驗。民國元年(1912)為東安縣治。1914年為潼南縣治。1915年改名城區鎮。1951年建城關鄉。1953年建城關鎮。1981年恢復梓潼鎮。1993年,拆區並鄉時,將大佛區、東升鄉、東風鄉、哨樓鄉、四方鄉、東安辦事處合併為新的梓潼鎮,2006年建制調整改為潼南縣梓潼街道。

對外交通

(圖)東升茶山的村級道路東升茶山的村級道路

遂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緊鄰渝遂快速鐵路,至重慶成都均只需1小時。南接國道319線,西接國道205線,省道國道四通八達。梓潼街道內村村通公路,社通公路率達到90%。以涪江河為主的水路上通綿陽,下達合川、北碚、重慶。村級交通建設突飛猛進,形成了以主幹道為依託、以社道路為基礎、以高速公路為支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村道路通客車率80%。

經濟狀況  

(圖)筍竹產業筍竹產業

梓潼街道自成立以來,不斷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中,選準突破口和切入點,整合資源優勢,精心打造優美環境,持續開展平安創建,梓潼街道和諧發展勢頭強勁。經濟建設異軍突起,成為潼南經濟發展的“排頭兵”、“領頭羊”。2006年,梓潼街道國內生產總產值完成17億元;財政總收入實現2051萬元;社會固定資產投入實現1.4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00元。
通過大力發展“三精”農業,廣泛套用“三新”科技,培植無公害蔬菜業、觀光旅遊業、萬畝茶葉業、經果業、筍竹業五大特色產業,農業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已初步建成無公害蔬菜、茶業、筍竹業三大現代化農業園區,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依託三鑫林業有限公司加快筍竹產業發展,助農增收。筍竹種植面積2500畝,東升茶山景區位於縣城之東8公里李台村的藏糧湖畔,附近有6萬畝長江水土保持生態林區,山青水碧,風景秀麗。通過大力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梓潼工業已形成了機械加工、建築建材、能源、化工、紙業、鑄塑、農副產品加工等七大支柱產業。現有工業企業1564家。工業經濟快速發展,2006年,工業總產值實現6.7億元。三產業蓬勃發展,形成了交通運輸、通訊信息、金融保險、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飲食服務、休閒娛樂、觀光旅遊等多元化產業結構。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健全,充分發揮效力。現有中學10所、國小56所、幼稚園17所,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8%。有體育館1座,影劇院2座,公園1個,休閒廣場3個。有國家二級醫院2家。城鎮道路全部硬化。有日供水能力20000噸以上的供水站1座,220千伏變電站1個,110千伏變電站2個,汽車站3個,航運碼頭1個。交通運輸、通訊信息、市政公用等服務設施配套齊全。

文物古蹟

(圖)楊尚昆陵園楊尚昆陵園

定明山,位於梓潼街道以西1.5公里處。以“八丈金仙”為軸,融七檐佛閣、鑒亭等古建築群於一體,轄東西佛灣和十大勝景合於一壁的名寺古剎——潼南大佛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有高18.43米的中國最大的飾金佛、占岩回音壁建築之一的“石磴琴聲”及“海潮音”、“黃羅帳”、“翠屏秋月”等。
西郭尖山子,有鄧小平題字的楊闇公烈士陵園。用大理石雕塑的楊闇公全身像。在全身像下的石壁上刻有吳玉章《憶楊闇公》的詩句:“血沃鵑花紅四野,巴山蜀水更神奇”。
楊家嘴,位於縣城以西3.5公里處,是楊尚昆陵園所在地。陵園座南朝北,後有青龍山,左右有鳳凰坡、木魚坡,長河堰環繞,蜿蜒奔向涪江。建築古樸壯觀,景色高雅清麗。
出土了堪稱亞洲第一的恐龍化石,恐龍化石博物館建設項目已經有關部門立項批准,即將啟動建設。

發展前景

(圖)東升茶山景區東升茶山景區

未來幾年梓潼街道要繼續圍繞“科學發展、構建和諧梓潼”這一主題,貫穿新農村建設和社區建設兩條主線,抓好非公制經濟上台階、重點建設工程以及黨的建設這三大工程,力爭到2011年,區域生產總產值達到34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本級財政收入達到4000萬元,年均增長16%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5億元,年均增長26%以上;年均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500人以上,農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到5800元;年均新引進縣外資金4000萬元以上,外貿出口創匯2000萬美元以上;建設潼南經濟高地、重要增長極、城鄉統籌發展的街道,為在潼南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