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龐蒂

梅洛·龐蒂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是法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他在存在主義盛行年代與薩特齊名,是法國存在主義的傑出代表。

梅洛·龐蒂梅洛·龐蒂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是法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他在存在主義盛行年代與薩特齊名,是法國存在主義的傑出代表。他最重要的哲學著作《知覺現象學》和薩特的《存在與虛無》一起被視作法國現象學運動的奠基之作。梅洛.龐蒂和薩特有著驚人相似的經歷:早年喪父,“從來沒有從一個不可比擬的童年之中復原過來 ”。1926-1930年在巴黎高師學習哲學,1930年通過大中教師學銜考試。1934年通過博士論文《現象學與格式塔心理學中的知覺問題》。二次大戰開始後應徵入伍,參加抵抗運動,在中學教書、在巴黎高師擔任輔導教師,開始在學界產生影響。在此期間,他與薩特等左派知識分子一起創辦《現代》雜誌,但因政治上的分歧很快分道揚鑣。後來梅洛.龐蒂先後在里昂大學、巴黎高師、巴黎大學任教。1952年進入法蘭西學院。1961年,梅洛.龐蒂突發心臟病猝然離世,時年僅53歲。他的英年早逝,令法國學界震驚、遺憾。和他已決裂的薩特還專門寫了一篇長文《梅洛.龐蒂》紀念他昔日的戰友和同行。

個人年表

1926年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在大學期間,梅洛-龐蒂與年齡稍長的薩特、尼贊、雷蒙•阿隆、伊波利特初步相識,不過只是後來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朋友。這些結識為日後的諸多恩怨埋下了伏筆。1930年獲得學士學位;獲得哲學教師資格證書;1947年開始兼任高等師範學校講師;出版《人道主義與恐怖》,涉及到馬克思主義問題、人學問題等,在蘇聯問題上保持一種含混姿態:既批判極權主義,又批判西方的自由主義,同時對蘇聯的許多做法(諸如對布哈林的審判)表示同情。薩特正是在梅洛-龐蒂的這些文章影響下逐步走向馬克思主義的。1951年在第一屆國際現象學會議上作了題為《論語言現象學》的報告;開始撰寫《世界的散文》,目的是為了回應薩特的《什麼是文學》。針對薩特嚴格地區分散文和詩歌,並且要求文學介入社會和政治的立場,梅洛-龐蒂認為偉大的散文也是詩歌,語言並不是透明的工具。這兩個作品以及他在索邦大學和法蘭西學院的講座開始了語言學轉向,這不僅深化了他自己的哲學,而且對於整個現象學運動的進展,甚至對結構主義運動的出現都具有重大的意義。1945年出版其代表性著作《知覺現象學》. 從《知覺現象學》來看,他無疑是胡塞爾現象學最好的解釋者,同時也發揮和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天才思想。《知覺現象學》的探討方式是這樣的:以胡塞爾後期的發生現象學為整個理解的中樞,然後一方面用胡塞爾發生現象學再去重新解釋胡塞爾早期、中期的東西,如還原、意向性等等,認為這兩者差別特別大,但是並不一定矛盾;另一方面,則是合乎道理,合乎理路地突破了意識現象學的藩籬,達到了“身體”的現象學,實際上是身體和意識沒有根本區分開的那樣一種身-心現象學。他關注的主題是身體與性愛。

作品

梅洛-龐蒂的思想帶有更多的理論學術色彩,表現了現象學的風格。這集中體現在他的作品中,他的主要作品有:《行為的結構》(1942)、《知覺現象學》(1945)、《人道主義與恐怖》(1947)、《意義與無意義》(1948)、《辯證法的探險》(1955)、《符號》(1960)、《眼與心》(1964)《可見的與不可見的》(1964)和《自然》(1995)等。他被稱為“法國最偉大的現象學家”,“無可爭議的一代哲學宗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