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細菌性黑枯病

桑細菌性黑枯病又名桑縮葉細菌病、桑疫病、爛頭病,分布較廣,是桑樹重要病害之一。近年來,在蘇北地區發生面積較大,為害程度嚴重,同時易發生蔓延。嚴重田塊,病株率高達90%以上,對蠶桑生產造成很大損失。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桑細菌性黑枯病
拉丁學名:Pseudomonas Syringae pv.mori van Hall
為害作物:桑樹

為害症狀

葉片上出現的病斑有兩種類型,一是由氣孔侵染引起,發病初期呈油漬狀圓形或不規則形半透明斑點,後擴大轉變為黃色至黃褐色病斑,周圍葉色稍褪綠,氣候乾燥時中央會穿孔。另一個是通過葉柄、葉脈,從維管束感染引起的,使葉脈變褐,及由葉脈限制形成多數細小的多角形病斑,在葉脈、葉柄,上產生暗黑色稍凹陷的細長條斑,嚴重時葉片皺縮,大部分發黃脫落。病菌侵入嫩梢時,嫩梢和芽葉變黑腐爛,形成爛頭。枝條被蔓延後,出現粗細不等的點線狀棕褐色病斑,斑上常溢出淡黃色的珠狀菌濃,即為集結一起的病原苗。嚴重時病斑深入枝條探層組織,韌皮部和木質部呈有長短不一的棕褐色條斑,表皮出現稍隆起,粗細不等的縱列點線狀黑褐包條斑。

形態特徵

是一種細菌中的假單胞桿菌屬,菌體是短桿狀,兩端圓形,極生束鞭毛1~10根,不形成芽孢,有疏鬆夾膜。

發生特點

病原菌在病枝條、病芽組織及土中病殘枝葉中越冬,越冬菌原使芽葉發病,成為初侵染。其後,病部溢出的菌膿通過風雨沖濺,枝葉接觸,昆蟲帶菌傳播到嫩梢嫩葉,引起再次侵染,經7 d後發病,帶病菌木和接穗是本病遠距離傳播的傳染源。該病在高溫25~30℃,相對溫度85%以上發生嚴重。相對濕度在80%以下,無風雨發病則輕,桑品種對該病的抗病力差異很大,以桐鄉青最感病,湖桑系列較為抗病。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及抬風地段種桑,容易誘發此病,偏施氮肥,枝葉徒長有加重病情趨勢。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良種
因地制宜選栽荷葉白、育2號、湖桑13、湖桑199等抗病性強的品種,是防治該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
2、培育無病苗木
不用病枝作接穗或插條,發現病苗及時挖除。
3、搞好清園防病
冬季剪去病梢,夏伐時剪掉病枝芽以及病枝殘葉等應帶出桑園燒毀,老病樹及時挖掉補栽,減少侵染菌源。
4、加強治蟲工作
夏秋季堅持采葉留根,以減少傷口,降低發病率。
5、加強肥培管理
及時開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控制施用氮肥,增施磷肥和有機肥,有利減輕病害發生程度。
6、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用15%鏈黴素與1.5%土黴素的500倍混合液或30%虎膠肥酸銅懸浮液500倍液,對嫩梢進行噴霧防治,隔7 d噴1次,共3~4次,可控制病情發展。在發病前期用15%銅氨殺菌劑200倍液噴霧,隔5~7 d噴1次,共2~3次,有較好的預防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