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環斑病毒

桑環斑病毒,自然條件下僅侵害桑樹—通常引起花葉和環斑症狀。亦能產生一些枯斑,可能與葉片的突起有關。在限定寄主範圍的研究中,它能侵染5個科雙子葉植物中的10個種。其野生寄主為桑樹(Morus alba),產生花葉和環斑症狀;某些分離物還能產生葉片突起,為持續性症狀,並隨季節的不同而變化。

學名 mulberry ringspot virus
英文名 mulberry ringspot virus
分類地位 豇豆花葉病毒科(Comoviridae)線蟲傳多角體病毒屬(Nepovirus)

分布

日本

寄主植物

診斷寄主有:
桑樹(Morus alba)-系統侵染葉片產生花葉、環斑或突起症狀;豇豆(Vigna sinensis)(cv. black eye)-侵染葉片後產生壞死斑或環斑症狀。隨之產生花葉或葉片和莖的壞死;大豆(Glycine max)-葉片系統花葉或壞死斑;豌豆(Pisum sativum)-葉片系統花葉或壞死斑;昆諾藜(Chenopodium quinoa)-可能產生不明顯的局部褪綠斑,系統侵染產生花葉。和大豆(Glycine max)一樣,豇豆(Vigna sinensis)(cv. black eye)是病毒的最適繁殖寄主,並能作為局部枯斑的實驗寄主(儘管有時效果不是很令人滿意)。
診斷寄主易感品種有:
桑樹(Morus alba)-花葉,環斑,某些分離物還能引起葉片突起. Glycine max, Pisum sativum(亞麻)——系統褪綠斑點及花葉;豇豆(Vigna unguiculata)-壞死斑或環斑; 樹葉和莖幹的系統花葉和/或壞死;昆諾藜(Chenopodium quinoa)-輕微的局部褪綠,系統花葉。
診斷寄主不易感品種:
普通煙(Nicotiana tabacum),蠶豆(Vicia faba),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莧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 黃瓜(Cucumis sativus)。

危害情況

Tsuchizaki等等(1971)在日本的桑樹(Morus alba)中首次發現並提出。病毒粒子大多分布在葉肉和表皮細胞的細胞質中,受侵染細胞中包含膜狀的(包含囊狀結構的)內含體(Tsuchizaki et al., 1971);此外,在感染疾病的豇豆和桑樹葉片中,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細胞中存在一種管狀結構,其中包裹了似為病毒粒子的球形顆粒,粒子排列成單行自然條件下僅侵害桑樹—通常引起花葉和環斑症狀。亦能產生一些枯斑,可能與葉片的突起有關。在限定寄主範圍的研究中,它能侵染5個科雙子葉植物中的10個種。
其野生寄主為桑樹(Morus alba),產生花葉和環斑症狀;某些分離物還能產生葉片突起,為持續性症狀,並隨季節的不同而變化。
診斷寄主有:桑樹(Morus alba)-系統侵染葉片產生花葉、環斑或突起症狀;豇豆(Vigna sinensis)(cv. black eye)-侵染葉片後產生壞死斑或環斑症狀。隨之產生花葉或葉片和莖的壞死;大豆(Glycine max)-葉片系統花葉或壞死斑;豌豆(Pisum sativum)-葉片系統花葉或壞死斑;昆諾藜(Chenopodium quinoa)-可能產生不明顯的局部褪綠斑,系統侵染產生花葉。
和大豆(Glycine max)一樣,豇豆(Vigna sinensis)(cv. black eye)是病毒的最適繁殖寄主,並能作為局部枯斑的實驗寄主(儘管有時效果不是很令人滿意)。

形態特徵

病毒是包含RNA的等徑粒子 (T. Tsuchizaki,未發表數據),無包膜,直徑為22-25 nm。粒子表面不平滑;有規則排布的角狀突起。電子顯微鏡圖可以觀察整個粒子的形態,負染之後一些粒子部分或完全不清晰(not penetrated),電鏡觀察時負染前不需要固定病毒。
多分體各粒子大小相同,純化後的病毒通過沉降可區分出3個組分,空蛋白質外殼(T)和2種核蛋白的(M和B)(Tsuchizaki et al., 1971)。沉降係數(s20w)(svedbergs):50(T),93(M),122(B1和B2),B2、B1和T組分在CsCl中沉澱的密度分別為1.504 g cm-3 、1.497 g cm-3 、1.413 g cm-3。

生物學

血清學:
B. D. Harrison(未公開結果)的實驗表明,筷子芥(Arabis)花葉病毒, 櫻桃卷葉病毒,葡萄鉻黃花葉病毒,葡萄扇葉病毒,懸鉤子環斑病毒,草莓潛隱環斑病毒,菸草環斑病毒,西紅柿黑環病毒和西紅柿環斑病毒等病毒與MRSV在血清學方面完全無關。
用滴度能達到1/320現有的抗血清,經適度稀釋,在凝膠擴散實驗中能與抗原產生明顯的沉澱線。
備註:由於粒子的理化特性和線蟲傳播的特點,桑環斑病毒被劃分線上蟲傳多角體病毒屬中,(儘管其粒子可能比同屬的其它病毒小)。在實驗寄主上產生的症狀很可能與線蟲傳多角體病毒屬的其它病毒引起的症狀相混淆。應通過血清學實驗加以鑑別。自然界中受此病毒侵染的桑樹中常常會發現一種線狀病毒的存在,兩種病毒可以通過其對豇豆和大豆的侵染活性的不同而區分。

傳播途徑

通過屬於Dorylamidae的線蟲Longidorus martini傳播,但不通過Xiphinema中的任何一個種傳播(Yagita & Komuro,1972)。土壤中受侵染的L. Martini在並無植物的情況下,在室溫14-17個月或0-9°C保存多於30個月之後仍具有侵染性。(H Yagita,未發表)。
病毒在無介體的情況下亦可經過機械接種傳播;能通過嫁接傳毒;植物之間的摩擦接觸不傳毒。病毒的複製不依賴於任何輔助病毒
能種傳,大約10 %受侵染的大豆(Glycine max)Mikawashima品種的子代幼苗帶毒(Tsuchizaki et al., 1971),不通過菟絲子傳播。

主要參考文獻

1 Hibi, T., Yagita, H. and Iwaki, M. (1984). Ann. Phytopath. Soc. Japan 50: 445.
2 Tsuchizaki, T. (1975). CMI/AAB Descr. Pl. Viruses No. 142, 3 pp.
3 Tsuchizaki, T., Hibino, H. and Saito, Y. (1971). Ann. Phytopath. Soc. Japan 37: 266.
4 Yagita, H. and Komuro, Y. (1972). Ann. Phytopath. Soc. Japan 38: 27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