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堅信

桑堅信

現任浙江勤業教育集團董事長、建人國際教育集團董事局主席、浙江建人專修學院董事長,杭州市政協常委,民革中央經濟委員會委員,民革杭州市委常委,浙江省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

EMBA名片

桑堅信 建人國際教育集團董事局主席桑堅信 建人國際教育集團董事局主席


就讀EMBA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個人業績

為了一個魂牽夢繞的情結——記市政協委員、浙江勤業教育集團董事長桑堅信

作為在全省民辦教育領域兩個頗有知名度的品牌,提起以“勤業”“建人”命名的各類辦學形式,人們總會提到桑堅信。是的,桑堅信是從事教育事業的,而他本人其實也是一本書。面對我們的採訪,他開啟了自己的人生篇章,讓我們讀到了一位鍾情於民辦教育事業的當代改革者的生動故事,還有故事主人公那坎坷的人生遭遇和豐富的心路歷程……

情結,植根於甘苦相伴的童年時代

桑堅信 建人國際教育集團董事局主席桑堅信 建人國際教育集團董事局主席

桑堅信於1966年出生於杭州。說起他的家庭背景,如果換一個時代,也許是十分令人羨慕的。他的爺爺桑元慶在民國時期擔任郵電部副部長,抗美援朝時出於愛國之心曾捐贈過“半架飛機”。父親桑志強早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後成為著名建築師,上個世紀50年代曾與蘇聯專家一起設計過武漢長江大橋,70年代美國總統尼克森來華訪問時,負責杭州筧橋機場的擴建工程。但是延續10年的“文化大革命”並沒有給桑堅信的童年帶來快樂,祖父遭到批鬥,父母在他6歲時便離異,一年後父親又病故了。
“文革”中,家裡的一切財產都被抄沒,由於沒有經濟來源,桑堅信從小就品嘗到了家境困難的苦澀。他上學時每天早上用醬油拌飯吃,只有考試取得好成績時才能獲得油條燒餅的獎賞;放學後,只能一個人呆在學校里吃了晚飯才能回家。除了困苦和孤獨,那個特定時代的政治高壓更是他稚嫩的心靈難以承受的。好在他還能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爺爺對他的家教極嚴,他至今仍記得那根一尺長的戒尺對自己的威懾力,這也使他從小就具有了良好的行為規範。在那個大革文化命的年代裡,會四國語言的爺爺給了他最初的文化啟蒙。7歲的桑堅信已經開始讀一些古典名著和歷史演義,這使他從小就喜歡上了歷史,並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多少年以後,他說自己一直很想像兒時那樣“躲進小樓成一統”,坐冷板凳,潛心讀書。
“文革”結束後,桑堅信進入杭州第十一中學讀書,在知識的殿堂里汲取著養料,並十分欽佩傳道授業的教師。該校的兩個關於校史的教育對他的成長影響很大,一個是清末的惠興女士為創辦貞文女子學堂而不堪負債壓力最終自殺(後該學堂改名為惠興中學),一個是該校與解放一江山島的人民解放軍建立“190中隊”。惠興女士的義舉讓桑堅信難以忘懷,同樣對他“刺激很大”的還有後來讀到的一則材料:日本在早期興辦教育時,一位鄉長因籌不到資金辦學竟剖腹自殺。這些人物對他的觸動很大,萌發了以後要當一位教師的心愿。
桑堅信曾就讀北京大學考古系,師從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教授,專攻長江中下游史前考古及陶瓷研究。在北京大學就讀期間即在國家級學術刊物《文物》上發表專業論文(為該雜誌當時年齡最小的作者)。他提出了浙江龍泉也是元代中國制瓷中心的觀點(學術界一直認為景德鎮是元代中國唯一制瓷中心)。其後的數年時間裡,他共在國家級、省級學術刊物上發表二十餘篇論文並多次在各級論文評比中獲獎。
但是,桑堅信從事教育工作的情結一直沒有消除,只待人生轉機時,便會春風吹又生……

情結,實現於奮力拚搏的青春歲月

這股春風終於在90年代初吹遍神州大地,隨著鄧小平的南巡講話,有關方面對民間辦學的政策開始放寬,得知四川都江堰出現了國內第一所民辦學校後,桑堅信決心當“現代的武訓”,自己開辦一所學校,可苦於沒有辦學資金。1992年,他毅然辭去了公職,並做出了一個令當時的許多人不解、也讓今天的人們費解的舉動——他把爺爺留給自己的一筆豐厚的遺產、位於杭州市中心的一幢獨立三層別墅買了120多萬元,就用這筆錢在杭州九溪開辦了“私立國佳學校”,成為杭州最早的民辦中國小校之一。
對於從無辦學經驗的桑堅信來說,這種風險是很大的,但是他堅信只要按照市場需求和教育規律辦學,是會得到社會認可的。他聘請了一批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確立了自己的辦校理念和制度,並且身體力行。他與師生同吃同住,每天早上帶領學生跑步鍛鍊。除了抓教學質量外,學校實行全封閉寄宿制,嚴格管理,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規範。如每逢周末許多家長開車來接孩子,為了不讓學生互相攀比,他規定所有學生一律乘坐校車到市內再各自回家;一些孩子嚴重偏食,他又規定不準帶營養品進校……不到兩年的時間,學校擴大為初高中10多個班,很快成為一所具有特色且獲得良好社會聲譽的學校。
1996年,由於與有關人員辦學思想的差異和管理體制的原因,學校被迫停辦了。這對桑堅信的打擊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他最難過的不是因為變賣祖產辦學而被一些人罵做“敗家子”,而是再也聽不到琅琅書聲和校園鐘聲,這幾乎讓他痛苦欲絕。花了如此大的代價,童年就有的心愿就這樣付諸東流了嗎?他不甘心,但必須面對現實。為了生存,他到朋友介紹的一家房產中介公司負責業務工作,半年下來,居然經營得很不錯,每月有1萬5千元收入。
199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依然心繫教育的桑堅信放棄了那份令很多人羨慕的職業,又與別人合辦起了一所非學歷教育的民辦學校——杭州建人專修學校,開辦職稱考試輔導班和高復班。一切都得重新開始,他在投入數百萬元裝修校舍,修建圖書館、電腦室等設施的同時,四處物色優秀教師前來執教,還親自背著一個大旅行包,裡面裝滿了招生簡章,幾乎跑遍全省各地。首期招生4個班,第一年就有90%的學生考上大學。一炮打響後,接著又開辦了全日制自考大專班、幼兒師範職業高中,並且自己也走上講台給學生上古代史和旅遊文化課,幼時想當老師的夙願終於實現。由於他辦學收費合理,注重質量,成效明顯,其中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獲得了當年全省自考第一、二名的好成績。
痛定思痛的桑堅信深知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裡生存發展,必須研究市場,研究教育和學生。為此他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自學最新的教育理論,還在北師大學習教育經濟管理,並獲得了香港理工大學品質管理碩士學位。他根據市場需求,每年開出業餘教育新項目,並以全新的教育理念辦學,他的辦學宗旨“一生命運的改變可能從建人開始”後來成為許多學校仿用的一句著名“廣告詞”。桑堅信認為進入建人學校的學生,不光要提高學業,還要提升做人品格。針對社會上對高復班的誤解,他提出“高復並非枷鎖生活”的要求,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人性化管理,在建人學校里,這些“高四”學生也有秋遊和元旦聯歡等活動。正是在這樣的辦學理念指導下,學生陳憶文在高復班學習一年後考上寧波諾丁漢大學,並競選當上了學生會主席,她後來感嘆道:“我在高中學習三年的收穫不如在建人學校一年更多。”
經過幾年的臥薪嘗膽,孜孜以求,局面很快打開,如今,“建人高復”和“勤業自考”已成為全國教育類著名品牌,2004年獲得教育部授予的“全國自考示範院校”的稱號,被評為浙江省優秀民辦學校。並成立了浙江勤業教育集團,下屬杭州建人專修學校、浙江勤業自考學院、浙江勤業繼續教育學院、南開大學遠程教育杭州中心、浙江西子理工專修學院和浙江勤業教育投資公司,現有教職工400餘人,每年在校學生近1萬人,有效地實現了規模經營。

情結,伴隨於真誠奉獻的激揚人生

談到辦學的收益,桑堅信說道:“我這個人在物質方面欲望不高,只想積累一點錢為社會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為此,他和一起辦學的同仁們訂立了“君子協定”,要把教育作為社會公益事業來辦,教育集團雖是股份制,但不分紅。與此同時,卻慷慨地資助社會公益事業。教育扶貧是他近8年來重點投入的一項工作,特別是對貧困鄉村,他認為教育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而農村基礎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他說1870年日本就已實現了9年業務制教育,而中國則到1974年才做到,距離可見一斑。因此,他在資助社會公益事件中,著力在鄉村基礎教育上。1999年,他把自己積攢的15萬元錢和8萬元辦學設備捐給淳安縣富文鄉建造“堅信希望國小”,並準備在甘肅投資新辦三所希望國小。他的計畫是一生中能建10所“堅信希望國小”。桑堅信所做的這一切得到了社會的充分肯定,榮譽自然接踵而來。他被評為杭州市十佳青年,杭州市十佳助困先進等等。在杭州市“雙十佳助困先進個人”事跡報告會上,他動情地講述了自己坎坷的成長經歷和執著的辦學過程,言為心聲,一些聽眾被感動得淚盈眼眶。
身為市政協委員,桑堅信一直積極履行著參政議政的職責,特別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他認為應該尊重外來務工者,稱謂上不應叫“外來民工”,所寫提案很多也是有關維護他們的基本權益的。他認為提升外來務工者的素質與城市發展關係密切,最近在政協全會期間,他撰寫提案籲請政府重視民辦職業教育,對進城務工者進行職業技能教育。他的這些構想體現的既是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依然是那份濃濃的教育情結。
桑堅信還兼任很多社會職務,如民革杭州市委常委、民革市委會祖國統一工作委員會主任、政協推選的“人民監督員”、杭州市青年研究會副會長等。他把每一個新的職務都看作是一種學習機會,自然這會使他更忙。他每天工作都在10多個小時以上,如果白天在外面開會,那么晚上肯定要回學校辦公室工作。一年到頭,幾乎沒有雙休日,每天能睡五六個小時就不錯了。一次他因工作實在累得睜不開眼而午睡了2個小時,居然至今記憶猶新。他經常說“教育是我的‘本’”,難怪有一次他腦子裡正考慮學校的事情時,不慎被汽車撞倒造成鼻腿等多處骨折,住了一個月的醫院。他說即便在校外辦事,晚上睡覺時他也會經常夢到學校里的事情。
這些年裡,也常有人勸桑堅信不要再辦學了,還是做生意好,可是歷史的教訓和自身的經歷使他確立了“教育救國”的信念,實在難以割捨教育的情結。如今他已近“不惑之年”,還想繼續在教育領域裡創業,即便有再多的坎坷,也要“咬定青山不放鬆”,矢志不渝,奮力前行。他時常想起爺爺在世時對自己說的話:“做人要誠實,要能自我反省。”每當遇到挫折時,他常常自我檢討,很快調整了心態,他覺得爺爺留下的這筆“遺產”讓自己受用終身。
在整個採訪中,我們始終真切地感受到桑堅信的這種強烈執著的教育情結,同時也一直被這種情結所感染著。當讀完了他講述的人生故事以後,我們明白了,這種情結既是桑堅信不懈奮鬥的根本動力,也是對他的事業成功之因的最好詮釋。我們也“堅信”,這種情結將維繫於桑堅信的未來人生,他會為此繼續勤奮創業,繼續抒寫他的“堅信”篇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