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觀

桃觀,是唐代詩人劉禹錫詩中創造出來的一個典故用詞。唐朝元和年間,一段時間內京師玄都觀因為桃花繁盛而吸引了大批人士觀賞。遭貶返京不久的劉禹錫看桃花後卻寫出“儘是劉郎去後栽”的詩句諷刺當權者,再次被貶。十四年後劉禹錫再次回京,玄都觀桃花卻已經沒有了當年盛況,就好像政壇人事代謝一樣。這一切的風雲變幻就濃縮在“桃觀”一詞中。

基本信息

“桃觀”的典故

七言絕句 玄都觀桃花(唐·劉禹錫)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以上是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劉禹錫在永貞革新後被貶朗州十年後返回京師後寫的詩。因為諷刺朝中當權者也是“劉郎去後栽”,不久就被又貶。
十四年後,劉禹錫寫《再游玄都觀絕句》並序:“余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是歲出牧 連州 ,尋貶 郎州 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鏇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遊 玄都 ,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游……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浄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 劉郎 今又來。”
後因以“桃觀”指 玄都觀 。
清 納蘭性德 《再送施尊師歸穹窿》詩:“ 貞元 朝士誰相待,桃觀重來試一尋。”則是以桃觀比喻方外之士暫時棲身之處。

劉禹錫小傳

劉禹錫(772-842),漢族。字夢得,世稱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哲學家、文學家,有“詩豪”之稱。他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是唐朝貞元年間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曾任監察御史。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劉禹錫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
一度奉詔還京後,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觸怒新貴被貶。後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裡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為後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傑作。
後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飢鴻遍野。他上任以後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唐文宗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與朋友交遊賦詩,生活閒適。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其詩現存800餘首。其學習民歌,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詞作亦存四十餘首,具有民歌特色,劉禹錫在洛陽時,與白居易共創《憶江南》詞牌。
關於劉禹錫的祖籍,多有爭議,有說是洛陽人,有說是彭城(今徐州)人,有說是定州人以及中山無極人。據查有關史料,劉禹錫為匈奴後裔,其七世祖劉亮仕於北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始改漢姓。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東遷嘉興,劉禹錫出生於此地,因此劉禹錫“家本滎上,籍占洛陽”。關於說其“彭城人”,經查此說,出自白居易、權德輿等人之口。那不過是隨順當時“姓卯金者鹹彭城”(《史通·邑里》)的習俗罷了。因此“劉禹錫彭城人”說法是不確切的。
劉禹錫死後,被葬在了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