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七中

桃江七中

桃江七中學校地處桃花江鎮中心,交通便利,東臨新公路,北連體育館,與檢察院、國稅局、鎮政府等單位毗鄰,周邊環境好;校園綠地樹成蔭,草地連片,鳥語花香;學校占地面積60餘畝,各種設施齊全,擁用高標準食堂、室內球場、電腦室、多媒體教室、語音室,現代化教學設施日趨完善。 學校現有教學班29個,在校學生1800餘人,文化班16個,藝體班13個,在職在崗教職工150人;近年來,學校生源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原來以城關學生為主轉變成現在的以農村學生為主的基本格局。

基本信息

學校校訓

安靜的校園 安靜的校園

忠心愛國,精心求知,真心待人,恆心健體。

學校簡介

學校地處桃花江鎮中心,交通便利,東臨新公路,北連體育館,與檢察院、國稅局、鎮政府等單位毗鄰,周邊環境好;校園綠地樹成蔭,草地連片,鳥語花香;學校占地面積60餘畝,各種設施齊全,擁用高標準食堂、室內球場、電腦室、多媒體教室、語音室,現代化教學設施日趨完善。 學校現有教學班29個,在校學生1800餘人,文化班16個,藝體班13個,在職在崗教職工150人;學校生源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學校領導

校長室

桃江七中校長鬍智多先生 桃江七中校長鬍智多先生

校 長:肖國球(主管全盤工作)、胡智多

副校長:陳六春(主管教學工作)

副校長:何而為(主管政教、藝體工作)

副校長:羅晴(主管人事工作)

黨總支:書 記 胡智多

工 會:主 席 楊牧童

辦公室:主 任 莫智勇

教務處:主 任 盧宏達

總支書記曾振輝先生 總支書記曾振輝先生

副主任 謝盛輝

政教處:主 任 胡浩良

副主任 段要綱

總務處:主 任 張運昌

副主任 周國書

團 委:書 記 尹平

總支書記:曾振輝先生

教育成果

2003年12月5日至6日,在浙江杭州舉行的全國學生定向越野邀請賽中,桃江七中代表湖南省參賽,分別獲得男子標準距離第1、2、3、5名,女子標準距離第1、2、3、4名,男子短距離第3、4、6名,女子短距離第1、2、3、4名,並獲團體總分第一名。(李革新肖愛冬)

2007年我校高三C137學生吳奕非,五月二十七日參加全市“三獨”(獨唱、獨舞、獨奏)比賽獲市一等獎,並推薦參加湖南省“三獨”比賽。十月二十一日吳奕非同學代表益陽市參加湖南省該項比賽,獲全省第一名,當場有多所高樣爭相錄用。

我校高三C145學生羅榮,參加湖南省田徑比賽獲200米金牌,400米銀牌,取得國家一級運動員稱號,獲重點大學特招資格,比賽剛結束就有湖南大學、中南大學、國防科大以及省外的多所高校爭相招錄。

我校高三C145學生莫珊、胡勁、吳佶、胡政文、薛龍,高三C147胡漾,高二C154遊春姣在國家、省舉辦的定向越野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取得國家一級運動員稱號,獲得大學本科特招資格。

成人宣誓儀式 成人宣誓儀式

桃江七中2007年高考音、體、美術科 測試大獲全勝,其中美術生2人上中央美院,3人上中國美院,多人次上北京航天大學、廣州美院、湖北美院;舞蹈生、聲樂生多人上四川音樂學院、瀋陽音樂學院、廣西藝術學院;體育生30多人上重本線,其中290分以上的3人,達北京體育大學標準;定向越野多人次保送全國重點大學。藝體生升學率列全市第一。

桃江七中2007年高考音、體、美術科測試大獲全勝。

校長書記簡介

校長鬍智多先生

校長寄語 遵照“每個人都重要”的教育理念,我校在社會各界朋友的關懷下,經過所有七中人的共同努力,

學校風景 學校風景

已漸漸嶄露頭角。在前進和發展的道路上,我們將繼續以正確的辦學宗旨,鮮明的特色教育,勤儉務實的工作作風,科學的管理模式,爭創更美好的明.天。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熱忱歡迎廣大初三畢業生報考我校,希望你們能來這裡學習、深造好學校。

總支書記曾振輝先生

曾振輝先生,大學文化,桃江縣政協委員,中學政治高級教師。先後擔任湖蓮坪鄉中學、浮丘山聯校、桃江八中、桃江一職中校長,1994年--2003年,擔任桃江七中校長十餘年。現任桃江七中黨總支書記。曾振輝先生,擔任教育教學領導崗位,工作兢兢業業,辦學思路清晰,工作能力強,作風民主,生活儉樸。所領導、工作過的學校,各項工作成績顯著。是我縣教育界一位資深校長。

成人宣誓儀式

2010年5月4日下午三點,1100多名學生集會在桃江縣第七中學大禮堂,隆重舉行十八歲成人宣誓儀式,本次儀式由桃江團縣委、縣教育局主辦,縣七中團委承辦,以“服務家鄉,快樂成長”為主題,結合創建省級衛生縣城,宣傳勤勞、環保、奉獻的理念。

成人宣誓儀式

儀式中,學生們排成整齊隊形,面對國旗莊嚴宣誓,用誓詞表達自己承擔社會責任,服務家鄉建設的堅定信念。優秀學生代表發表了成人心聲,向雲珂老師代表學校教職員工向同學們寄予殷切期望,團縣委副書記魯定紅到場祝賀,與學生們一起分享成人喜悅,並要求大家永葆進取之心、永不氣餒、常懷感恩之念。

會後,同學們表示,這是他們度過的最有意義最難忘的五四青年節,在這一天,他們莊嚴宣告自己成熟了!

教師觀點

淺談在聲樂教學中體現民族傳統的重要性(桃江七中 胡雪飛)

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理論,也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從春秋戰國“聲震林木,響遏行雲”的具有高超水平的歌唱,到漢樂府的“相和歌”,唐詩宋詞的“吟誦”,從宋代的說唱、元代的散曲、戲劇、雜劇,到明清的民歌、戲曲等,形成了豐富的聲樂演唱形式和多樣的聲樂藝術風格,祖先們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都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與文化遺產。

歷代的民族聲樂藝術家、理論家,對民族聲樂藝術的唱法特點和表現規律都有精闢的研究、獨創的論述和比較全面的總結。早在公元前春秋戰國暑期的《禮論·樂記》中,就對歌唱的呼吸方法有“上如抗、下如墜”的呼吸支托感,對旋律的吐字和行腔要求“如貫珠”一樣清晰流暢與精湛準確的論述。特別是到了元朝、明朝、清朝,聲樂理論研究發展到了一個鼎盛時期,諸多有代表性的優秀論著相繼而世,有元朝南芝庵著的《唱論》,明朝朱權著的《詞林須知》,明朝魏良輔著的《曲律》等,都是我國歷代聲樂理論著作中的精華。這些著作從不同角度全面地論述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歌唱的技巧,咬字吐詞的方法,作品的情感表現與風格特徵,顯示了對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獨到的審美標準和藝術要求,對現今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無論科學性、實用性都具有珍貴的學術價值和指導意義。而作為肩負傳播音樂文化與普及音樂教育重要使命的音樂專業教師們,重視和加強民族聲樂教學,對聲樂民族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聲樂作為一門文化蘊涵極為豐富的表演藝術,不僅要展示出演唱者的技能,還要表現出作品中的文化內涵,而這種文化內涵具有強烈的民族性。所以,聲樂藝術又是一種民族文化。而說到對聲樂傳統文化的繼承,其實質就是通過一定的聲音技巧,去表現蘊涵在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眾所周知,聲音的技巧是以科學的發聲理論作為指導,並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嚴格系統的訓練才能獲得。說到發聲方法,多年以來,聲樂比賽中對唱法作“美聲”與“民族”的劃分,好像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有很大區別,這一思想也曾滲入我們的聲樂教學中,並產生了很大影響,似乎一定要區分好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才是對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我們的聲樂教學觀念,特別是民族聲樂教學觀念,使我們的民族聲樂教學被束縛在某種教學模式中,導致培養人才的單一性和“千人一聲”的局面。但其實,科學的方法是由人聲各器官及其在發聲過程中的工作原理決定的,是符合人體發聲生理運動規律的方法,根據人類發聲器官的構造與發聲運動原理的同一性,人類發聲的科學方法是大體相同的。“美聲”與“民族”應是在同一科學方法基礎上的,不同的僅僅是因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的不同的聲樂藝術風格,而不應是唱法的分類。“Belcanto”原意指“美歌”,而並不是指唱法。縱觀中西兩聲樂理論,美聲唱法與我國傳統的聲樂演唱,在呼吸、共鳴等的要求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這些是歌唱發聲的科學共性。美聲唱法強調氣息、腔體等,我國民族傳統唱法中,早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關於氣息、腔體、咬字等的論述,如:清朝的王德暉、徐沅徵《顧誤錄》中寫道:“氣由聲也,聲由氣也。氣勁而聲發,聲發則氣振。……”唐朝的段安節《樂府雜錄》一書中記載:“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吸乃噫其調,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遏雲響谷之妙也。”所以把發聲方法冠以“美聲”與“民族”之分,從本質上講,是沒有尊重人類歌唱在發聲上的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而且,把兩者作為唱法而割裂,甚至對立起來,也並非根本意義上的對聲樂民族傳統的繼承,且對聲樂民族傳統的繼承與發展並不具有積極意義。對於音樂專業學生來講,不應被框定的某種“唱法”之中,這樣將不利於他們的歌唱潛能的全面開發,其結果是聲音表現單一,演唱曲目與不同風格表現的適應性不強。所以,聲樂教師在上聲樂課時,對學生尤其是初學者,不要冠以民族與美聲之分,這樣不符合音樂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

然而,在尊重了客觀規律、用好了科學方法的前提下,作為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還要體現其獨有的藝術性。因為任何民族、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形態與內容的傳統。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傳統是建立在傳統的民歌、說唱、戲曲和歌舞的基礎之上。在聲音上要求甜、脆、圓、亮等;在演唱上講究以字行腔,聲隨字發;在表現上要求潤色,講究意境和韻味,並以情感表現為核心。這些在傳統聲樂藝術表現中的要求,構築了我國傳統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徵。由於語言是形成歌唱藝術風格的核心因素,在傳統聲樂藝術的審美中,“依字行腔,字正腔圓”是其重要的特徵。所以傳統的歌唱,歷來比較重視咬字,對語言要求相當嚴格。在歷代聲樂理論中,對唱歌語言的論述也十分豐富,如清朝徐大椿的《樂府傳聲》中就寫道:“凡曲以清朗為主,欲令人人所知唱之為何曲,必須字字響亮。然有聲極響亮,而人仍不能知為何語者,何也?此交代不明也。何為交代?一字之音,必有首腹尾,必首腹尾音已盡,然後再出一字,則字字清楚。”傳統聲樂在演唱時除了要求“字清”以外,還要求正確地運用語氣、語勢、語法、語調等語言表現手段,並把它們同唱歌發聲結合起來,把歌詞的意境完整表達出來。所以,民族聲樂傳統的核心應是以語言為主要表現手段,把語言與發聲完美結合,並由語音音調特徵而形成的歌唱韻味與風格。教學中對聲樂民族傳統的繼承也應體現.在科學的發聲方法與豐富的民族語言的結合上。在對學生的訓練中需解決好的歌唱技術問題,同樣也應是在科學的發聲方法基礎上,掌握和運用傳統和吐字、咬字技巧,並使兩者有機、完美地統一在民族聲樂審美特徵的規範之中,從而賦予聲樂民族傳統以新的生命力,再現聲樂民族傳統的風采。也就是說,既要做到語言的吐字、咬字不影響喉嚨的打開,氣息的通暢和音色的統一,又做到聲音的貫通與圓潤,不破壞吐字的清晰與語言特色的表現,做到字聲統一,聲情並茂。

我們有五十六個民族,風俗多樣,語種豐富,各民族和地區都有其語言音調及發音的特殊性,由語言音韻的不同而產生的演唱風格也不盡相同。所以,聲樂民族傳統中的藝術風格應是豐富多彩的。在教學中,繼承傳統、發展民族聲樂,僅用國語演唱好具有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還不夠,還須用不同方言演唱好具有濃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歌等。相比之後,後者比前者更為必要,因為它是我們聲樂民族傳統的重要體現。正是由於多地方、多民族的民歌演唱,才匯聚成中華民族大家庭絢麗多姿的聲樂藝術風格。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民族文化離開了傳統,其文化就會因無根基而枯竭,甚至消亡。但是民族傳統也應是變化發展的,它的每一次變化,都是伴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民族審美意識及觀念的更新和審美水平的提高而變化的,它的變化發展體現的是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而且,傳統的並非都是最優秀的,繼承不是為了還原,而是為了發展。義大利“Belcanto”之所以對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歌唱藝術產生這么大的影響,就是因為它在幾百年的歷史中,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使其在繼承與發展中逐步走向完善。它不僅擁有科學的理論與訓練體系和一整套豐富的演唱曲目,而且它與各國的語言相結合,並在各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具有不同國家和民族聲樂美學特徵的“Belcanto”歌唱藝術風格。如今,它早已走出國界,成為人類共同的世界性歌唱藝術。而我國傳統民族聲樂藝術要發展,走走向世界,則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學習和借鑑人類優秀的唱歌藝術經驗,不斷有所創新和發展,並在繼承中學習其精華,完善其不足。由於我國傳統的民族聲樂藝術中,存在著聲部劃分不細,歌唱時喉嚨不夠打開,聲音支點較淺,造成聲音線條過細,缺乏渾厚與力度,在表演風格磅礴的歌曲時,就會顯得蒼白無力,沒有氣勢。這些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日益提高的當代民族聲樂審美的要求,也不能滿足現代人民民眾的審美要求。所以,在教學中,應當地民族聲樂發聲方法中的精華為基礎,學習和借鑑當今世界科學的發聲方法,結合我們傳統的吐字、咬字技巧以及聲音的潤色與民族情感的表現方法,既充分體現出民族性,又體現出科學性與時代性,與時俱進,才會讓我們民族聲樂藝術永遠立於世界之林。

人性化教育

人性化指的是一種理念具體體現在 美觀的同時能根據個體的生活習慣,操作習慣,方便個體,既能滿足個體的功能訴求,又能滿足個體的心裡需求。

人性化是指讓技術和人的關係協調,即讓技術的發展圍繞人的需求來展開。這裡所指的技術是廣義上的意思,不單單指的是某一領域。教學與學習同樣需要這種關係。

教學是一鬥神聖的事業,教育人性化設計:是指在設計過程當中,根據人的行為習慣、人體的生理結構、人的心理情況、人的思維方式等等,在原有設計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礎上,對建築和展品進行最佳化,使觀眾參觀起來非常方便、舒適。是在設計中對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滿足,是設計中的人文關懷,是對人性的尊重。

教育人性化的人性化設計是科學和藝術、技術與人性的結合,科學技術給設計以堅實的結構和良好的功能,而藝術和人性使設計富於美感,充滿情趣和活力。

人性化很大程度上和可用性設計緊密聯繫在一起,或者說人性化設計就是可用性設計的一個思路和原則.往往理論化的解釋會讓人有太多的想像和誤解,我們只來看一個小小的例子,來自ms的passport network註冊頁面,也許你非常討厭微軟,但你不得不承認,在很多方面,他們棒極了.而只有這樣充滿師生感情的讀書育人才是社會的進步,教育的成功。我們不是在打仗年代,我們不需要用日本式的法西斯軍事管理學生,我們需要感動學生,我們需要關懷學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勉勵學生。現代社會發生翻天腹的變化,我們不能還是老一套的方法來教育學生。我們要培育他們的信心開始,培育他們的力量毅力開始思想的教育,再來是書本知識的教育。七中不錯,加油!你一定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