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附湯

桂附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蘭室秘藏》卷中。具有溫腎助陽,去寒止帶之功效。主治白帶腥臭,多悲不樂;陽氣虛極,大寒之證,帶久不止,下流白滑如涕,腥氣難聞,多悲不樂。

組成

黃柏(為引用)、知母各五分(1.5g),肉桂一錢(3g),附子三錢(9g)。

用法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400ml),煎至一盞(200ml),去滓,食遠熱服。

功用

溫腎助陽,去寒止帶。

主治

白帶腥臭,多悲不樂;陽氣虛極,大寒之證,帶久不止,下流白滑如涕,腥氣難聞,多悲不樂。

方義

本方主治下焦陽虛,陰寒內盛之帶下證。多悲不樂,為陰氣瀰漫三焦之象,以桂、附辛溫助陽,陽和則陰氣消退;少佐知、柏,為從治之法,引桂、附入下焦;少食常飽,時有腹脹,則為肝寒氣鬱,不疏脾土之象,故稍加白芍和肝;不思食者,亦為肝脾不和,加五味子以斂肝疏脾。

運用

本方構思精巧,加減適宜,為治虛寒白帶之效方。

加減化裁

如少食多飽,有時似腹脹夯悶,加白芍藥五分(1.5g);如不思飲食,加五味子二十個;如煩惱,面上如蟲行,乃胃中元氣極虛,加黃芪一錢五分(4.5g),人參七分(2.1g),炙甘草、升麻各五分(1.5g)。

使用注意

方中黃柏,《衛生家寶》作“黃芩”。

附註

附方1 桂附湯

組成:附子(生,去皮臍)、桂心、乾薑(炮)、芍藥、甘草(炙)、茯苓、桃仁(去皮尖,面炒)各一兩。

功用:溫陽散寒,扶正止痛。

主治:少陰傷風,胸滿,心煩,咽喉痛,自汗,腰痛連胻骨酸痛,嘔吐涎沫,頭痛,其脈沉弦者。

出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四

附方2 桂附湯

組成:桂枝一兩,附子三錢,青皮、甘草、柴胡各四錢。

功用:解表攻寒,疏肝止痛。

主治:厥陰症,口吐涎沫,小腹痛,不渴者。

出處:《丹台玉案》卷二

重要文獻摘要

《玉機微義》:“此補陽氣極虛,用黃柏等為引用,又升降陰陽藥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