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利水通陽之功效。主治太陽病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

基本信息

別名

白朮茯苓湯(《雞峰》卷十八)、茯苓白朮湯(《普濟方》卷一四七引《十便良方》)、桂枝去桂加苓術湯(《內台方議》卷一)。

歌訣

術芍苓姜三兩均,棗須十二效堪珍。炙甘二兩中輸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組成

芍藥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生薑(切) 、白朮、茯苓各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

用法

以水八升(1600ml),煮取三升(600ml),去滓,溫服一升(200ml)。小便利則愈。本云:桂枝湯,今去桂加茯苓、白朮。

功用

利水通陽。

主治

太陽病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

方義

本方為桂枝湯去桂枝加茯苓、白朮而成。方以芍藥、白朮、茯苓三藥為主藥,芍藥開泄水結,通利小便;白朮健脾散水;茯苓淡滲利水;大棗、甘草補土製水。水結得開,小便通利,里氣得通,表氣亦和,諸症悉除。本方組方主旨,在於開結利水,不在解肌發汗,其獲效指征當為“小便利則愈”。

配伍特點

全方開結利水,宣通表里,表氣失和的症狀自然消除。治里達表,立此治法,獨具新意。

運用

本方具開結利水,宣通表里之用。臨床運用的關鍵是要抓住水氣內結,氣化失常之病機,可用於治療外感、流行性感冒之發汗或瀉下後症見微熱、頭痛、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又可用於治療神經症、癲癇伴有心下按之軟,小便不利而澀者;還可用於治療某些胃腸疾患,表現為心下微痛、下利、嘔吐、心下有振水音、小便不利者。

加減化裁

尿少腫甚者加豬苓、澤瀉:水腫較甚者,合五皮飲;肺脾氣虛者,加人參、黃芪。

使用注意

歷代醫家對於本方頗有爭議,如成無己認為不去桂,而加苓、術;吳謙等認為去桂當是去芍之誤;柯琴、陳修園服膺原文,仍主去桂其說。

服用本方後,呈現小便利濕標誌疾病向愈,藥證相符,病可應期而愈。

太陽溫病證與脾胃濕熱水氣證相兼者禁用。

附註

附方1 神術湯

組成:蒼朮(制)二兩,防風二兩,甘草(炒)一兩。

主治: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而無汗者。

出處:《陰證略例》

附方2 白朮散

組成:白朮二兩、防風二兩,甘草一兩。

主治:治內傷冷物,外感寒邪有汗者。

出處:《陰證略例》

重要文獻摘要

《尚論篇》:在表之風寒未除,而在里之水飲上逆,故變五苓兩解表里之法,而用茯苓、白朮為主治。去桂者,以已誤不可復用也。然桂枝雖不可用,其部下諸屬,皆所必需。倘並不用芍藥以收陰,甘草、姜、棗以益虛而和脾胃,其何以定誤汗、誤下之變耶?故更一主將,而一軍用命甚矣,仲景立方之神也。

《傷寒貫珠集》:表邪挾飲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飲而後表可解。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則不欲散邪於表,而但逐飲於里,飲去則不特滿痛除,而表邪無附,亦自解矣。

《古方選注》:苓、術、芍、甘,治太陽里水法也。解肌或下,水邪不去,而反變症,是非解肌者矣,當去桂枝,而以苓、術、生薑代桂枝行陽,存芍藥以收陰;不取辛甘發散於表,取苓、芍約陰利水,甘、棗培土製水,即太陽入里用五苓表里兩解之義也。

《傷寒論類方》:凡方中有加減法,皆佐使之藥,若去其君藥,則另立方名。今去桂枝為名,所不可解。殆以此方雖去桂枝,而意仍不離乎桂枝也。

中藥方劑之桂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