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鰍鮀

桂林鰍鮀

桂林鰍鮀是一種魚,屬桂林鰍鮀種。拉丁科名: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Osteichthyes;Cypriniformes;Cyprinidae 拉丁屬名: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Osteichthyes;Cypriniformes;Cyprinidae

基本信息

概述

拉丁科名: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Osteichthyes;Cypriniformes;Cyprinidae
拉丁屬名: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Osteichthyes;Cypriniformes;Cyprinidae
種 學 名:Gobiobotia guilinensis

識別特徵:

背鰭iii—7;臀鰭iii—6;胸鰭i—12;腹鰭i—7。例線鱗38-4l。背鰭前鱗ll—13;圍尾柄鱗12—13.下咽齒2行,3·5 -5·3。脊椎骨4十31+33。 體長為體高的4.7——5.4倍.為頭長的3.9—4.1倍,為尾柄長的5.9 +6.8倍,為尾 柄高的10.3 -l 2.7倍。頭長為吻長的2.1—2.5倍,為眼徑的3.4—4.3倍,為眼間距的 4.3—5.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7—2.2倍。 體較長,尾柄較細,略側扁。頭前端圓鈍,腹面平坦;頭寬略等於頭高,頭背分布 有細小的皮質顆粒。吻略尖,吻長略等於眼後頭長。口下位,橫寬呈弧形。唇較薄,上距胸鰭起點較距臀鰭近,末端顯著超過肛門。肛 門約位於腹鰭起點至臀鰭起點的前1/3處。臀鰭短,起點在腹鰭起點至尾鰭基部的中點。 背鰭iii—7;臀鰭iii—6;胸鰭i—12;腹鰭i—7。例線鱗38-4l。背鰭前鱗ll—13;圍尾柄鱗12—13。 下咽齒2行,3·5 -5·3。脊椎骨4十31+33。 體長為體高的4.7——5.4倍.為頭長的3.9—4.1倍,為尾柄長的5.9 +6.8倍,為尾 柄高的10.3 -l 2.7倍。頭長為吻長的2.1—2.5倍,為眼徑的3.4—4.3倍,為眼間距的 4.3—5.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7—2.2倍。 體較長,尾柄較細,略側扁。頭前端圓鈍,腹面平坦;頭寬略等於頭高,頭背分布 有細小的皮質顆粒。吻略尖,吻長略等於眼後頭長。口下位,橫寬呈弧形。唇較薄,上尾鰭叉形,下葉稍長。 下咽齒細長,上部膨大,末端鉤曲。鰓耙退化,第一鰓弓外側無鰓耙,內側鰓耙細 小呈乳突狀。鰭小,前室橫寬,中部稍狹繳,包在膜質囊中,後空退化目呈一泡狀物附 著在前室峽部之間。腹膜灰白色。 固定標本,體背棕色,腹部黃灰色,橫跨體背中線7-8個黑斑,體側具黑色斑塊 7—8個。各鰭微黑,具零星小風點。

生 境:

小型底層魚類。常喜棲息在多礫石的流水環境。分布於珠江水系。

地理分布:

分布於珠江水系

廣西分布區:

陽朔 臨桂 靈川 恭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