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王城

桂林王城

獨秀峰王城景區位於桂林市中心,是以桂林"眾山之王" --獨秀峰為中心,明代靖江藩王府地為範圍的精品旅遊景區。景區內自然山水風光與歷史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千古名句的真跡題刻就出於此處。景區涵蓋了桂林三大歷史文化體系,是桂林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走進景區就走進了桂林歷史文化之門。 宋代時這裡是鐵牛寺,元代改為大國寺,後又稱萬壽殿。

基本介紹

位於市中心的獨秀峰下,是明代靖江王府,宋代時這裡是鐵牛寺,元代改為大國寺,後又稱萬壽殿。明太祖朱元璋封其重孫朱守謙為靖江王,此處是藩邸。朱

靖江王府靖江王府

守謙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開始建府,歷時20年才完工。

王城有承運門、承運殿、寢宮,左建宗廟,右築社壇,亭台閣軒,堂室樓榭,無所不備,紅牆黃瓦,雲階玉壁,輝煌壯觀。城開東南西北四門,分別命名為“體仁”(東華門)、“端禮”(正陽門)、“遵義”(西華門)、“廣智”(後貢門)。堅城深門,氣勢森嚴。

桂林王城先後經歷了14代靖江王,後來被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所占而成為定南王府。農民軍李定國攻克桂林後,孔有德縱火自焚,使有250多年的王城化為焦土。現在王城尚完好,還有承運門、承運殿的台基、石欄和雲階玉陛供人遊覽。現廣西師範大學王城校區就坐落於此。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 這個句子就是來自桂林王城的一處碑文的記載

王府沿革

靖江王府自洪武五年以元順帝潛邸改建後,時隔二十一年,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有旨命徐溥等人重新修造王府。一是因朱守謙就藩桂林僅三載,就被召還京師,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死,他都沒有回到藩國,以至王府長達十二年無主居住,時逢新王受封,有著新王新居的用途。二是初建時當立國之初,國力薄弱,王宮建築未免因陋就簡,而需改建。 王府早期還算樸實,但是明代中期以後,情況就不同了。嘉靖五年至七年(公元 1526~1528年)恭惠王朱邦薴於宮西建起了懋德堂,萬曆年間又復多鼎建,如獨秀峰下有寶善堂、尊樂堂、拱新亭、山月亭、綠竹軒。峰上有玄武閣,觀音堂。月牙池畔有樂山、探奇、瞻雲三個景點,以備清眺。王府的建築就十分可觀了。 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定南王孔有德平定廣西並駐節靖江王府,所以史籍上又把靖江王府稱之為定南王府。順治九年李定國攻占桂林,孔有德放火自焚,王府變成一片瓦礫。順治十四年,改定南王府為貢院。端禮門的三拱門改為單拱門,這大概是為適合貢院現制的結果。其上重建門樓,稱“景幅樓”。宣統期間,貢院東側改作初級師範學堂校址,西側改作模範國小堂校址,同時,在獨秀峰下設咨議局,在城內東南角增建廣西圖書館。 民國十年,孫中山先生北伐督師桂林,設總統行轅於王府,指揮北伐。1944年桂林淪陷,貢院的建築同整個城市一樣,被化為焦土。 1949年底,桂林解放,王府為人民解放軍二十四步兵學校校址。1952年改為廣西師範學院(後師大)校址至今。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區歷史

中山駐蹕處及中山不死紀念塔 1921年,孫中山率北伐軍駐桂林,以王城為北伐大本營。孫中山在這裡的重要活動有:會見了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接受了馬林關於“聯合蘇俄”和建立革命軍校的建議;發表了他的著名哲學演講《知易行難》;檢閱了北伐軍;確立了青天白日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並於1922年元旦在王城舉行了首次升旗儀式。孫中山去世後,桂林人民為紀念孫中山,將王城闢為中山公園。王城內現存孫中山駐蹕處遺址碑和“中山不死紀念塔”,紀念塔呈三角形,築五級台階,喻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之精神和五權憲法。塔的三面分別有題辭:“中山不死”為謝順慈書;“總理遺囑”為張猛書;“主義常新”為莫乃群書。塔附建有仰止亭,楹聯由譚延闓書,亭西有石碑“中山常在”,為廖承志書。

獨秀峰

王城內的獨秀峰位於桂林市市中心,群峰環列,為萬山之尊。南朝文學家顏延之詠獨秀峰的詩“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是現存最早的桂林山水詩歌。其峰頂是觀賞桂林全城景色的最好去處,自古以來為名士所嚮往。登306級石階可至峰頂,峰頂上有獨秀亭。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旅桂一月有餘,卻因未能登上此峰而遺憾。唐人鄭叔齊說此山“不籍不倚,不騫不崩,臨百雉而特立,扶重霄而直上”。清袁枚有詩曰:

來龍去脈絕無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形奇八九,獨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級登其巔,一城煙火來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傷焉!

詩人不僅筆寫山形,且借山形抒胸臆,為詠獨秀峰名篇之一。

讀書岩 讀書岩位於獨秀峰東南側,因南朝時始安(桂林)郡太守顏延之常在此讀書而得名,是桂林最早的名人勝跡。

獨秀峰

太平岩

位於獨秀峰西南,因明朝時靖江王在洞裡發現“太平通寶”而得名,洞內有60甲子神的摩崖線刻像。中國傳統文化以60甲子紀年,每一年均有一個相對應之年神主人間之事,且60甲子又與生肖習俗中的12生肖相對應,每一個生肖又有金、木、水、火、土之五行,所以,來到太平岩,尋找與自已的生肖相對應的年神,並對其有所了解,不失為遊客在旅途中的一件趣事。

獨秀峰石刻

獨秀峰有自唐以來的歷代石刻136塊,均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有價值的石刻當數800年前刻於讀書岩前《大比宴享即席勸駕詩》:

百嶂千峰古桂州,向來人物固難儔。

峨冠共應賢能詔,策足誰非道藝流。

經濟才猷期遠器,縱橫禮樂對前旒。

三君八俊具鄉秀,穩步天津最上頭。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士氣末饒軍氣振,文場端似戰場酣。

九關虎豹看勍敵,萬里鵾鵬佇劇談。

老眼摩挲頓增爽,諸君端是斗之南。

詩中所言“桂林山水甲天下”,早為世人所認可傳頌。

讀書岩上有唐人鄭叔齊的《新開獨秀山石室記》,是現存最早的桂林山水記述散文,顏延之詠獨秀峰的詩句也因此文而得以傳世。

孔子刻像

為元代丁方鍾所作,是桂林石刻中不可多得的聖人刻像,刀法圓潤,線條簡潔,極為傳神。記述刻像情形的《孔子造像記》由丁方鍾同代人黎載所寫,是一篇生動的說明文。

慈禧手書“壽”字 刻於獨秀峰南麓,乃慈禧60大壽時書贈廣西巡撫張聯桂的回禮。當年是中日甲午海戰中國戰敗之年,張聯桂為炫耀慈禧之厚愛,不顧國運不濟,將慈禧的題字鐫刻於此。通過此石壁刻書,遊客可大略了解當年政壇之一斑。

“南天一柱” 刻於獨秀峰東面,單字徑約一丈,是桂林2000餘幀摩崖石刻中字型最大的石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