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文場

桂林文場

廣西文場是一種清唱劇類型的曲藝形式,簡稱文場。

桂林文場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地區:廣西·桂林
級別:省級
遺產編號:Ⅴ-10
申報單位:廣西省桂林市

桂林文場桂林文場

唱腔

廣西文場音樂包括大調唱腔、小調唱腔、大小過門、引子、尾子和過場音樂。其中俗稱“四大調”的有越調灘簧絲弦南詞;常用的小調傳統唱腔現存有《寄生草》、《倒板槳》、《碼頭調》、《楊州紅》、《水上琵琶》、《罵玉郎》等50多個曲牌。傳統上文場的伴奏樂器以揚琴為主,加上琵琶、小三弦、胡琴和笛子稱為“五件頭”,後來又增添了調胡、二胡,中阮等。擊節樂器有板、鼓、碟子、酒盅等。

唱本

廣西文場詞曲高雅,音樂律鏇清新優美,婉轉流暢而細膩抒情,傳統曲目豐富。成套的唱本有《琵琶記》 、 《西廂記》《紅樓夢》等,單出唱本有

雙下山》、《王婆罵雞》等60齣左右。段子有《武二探兄》、《貴妃醉酒》等近100個。新作品有《江竹筠》、《韓英見娘》、《江姐進山》、《灕水情深》。

特點

廣西文場內容豐富,擅於表現感情細膩抒情的故事,其唱詞工整典雅,講究音律。有的唱詞應是上佳的詩詞作品,朗朗上口,易記好唱。廣西文場由於曲目極為豐富,並且流布區域較廣,形成不同演唱者的演唱風格,一般說專業演員聲腔色彩華麗,業餘演員風格質樸粗放。
 

基本特徵

(1)文場形成源遠流長,她以宮庭音樂為濫觴,因而其唱腔和唱詞格調典雅、華麗,具有“皇家風格”、“宮廷韻味”。

(2)長期以來文場在民間流傳,其中大多是在流浪藝人中口耳相傳,這些藝人(其中不少盲人)囿於自身的條件,束縛了形體表演,只能“坐地傳情”,以聲腔打動聽眾;又因文場長期在桂林山水中流傳,這就使得她的曲調十分清新婉轉,流暢動聽而細膩抒情。

(3)廣西文場的發展吸收了明清俗曲、江浙民歌和民間音樂、地方戲曲的豐富素材,與本地的地方方言、音樂相結合,使其獨具美學價值,同時具有曲目的豐富性特徵。

(4)音樂唱腔中大跳音程特別多。由於在唱法上真假嗓子並用,加之發聲方法比較科學,因而聲區之間的銜接仍能保持貫通和流暢。

(5)在唱、念上運用地道的湖廣腔。這種語言不僅帶有純正的地方風味,更主要它是一種藝術性極為豐富的語言,使人感到親切,同時還特別富於情趣。

主要價值

(一)學術價值。廣西文場在中國音樂史上具較重要的學術價值,歷來享有“曲藝寶庫中的一顆明珠”的美譽,她源遠流長的歷史積澱和豐厚的文化內涵從來為音樂家、學者、專家關注。原中國音協副主席、著名音樂家李凌曾題詞:“廣東戲曲受廣西文場音樂的影響很大,湖南戲曲也和它有極深的血緣關係,這些珍貴材料的出版將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研究有巨大的意義。”上海音樂學院名譽院長、著名音樂家賀綠汀曾題詞:“廣西文場是桂林市最珍貴的特產,國際旅遊者要買當地特產,如能買到它的錄音帶或雷射唱片(CD)比任何紀念物都好。”足見發掘、搶救,繼承和發展廣西文場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對於豐富中國音樂具有較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二)實用價值。開發保護廣西文場為桂林乃至整個廣西自治區的旅遊服務,通過文化產業運作方式向中外遊客展現廣西文場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廣西民族民間藝術,吸引遊客,弘揚民族文化,同時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素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歷史淵源

文場在廣西流傳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有據可考的傳人就有六輩。更遠一些可上溯到明末清初。明崇禎末年,朝廷行將滅亡,許多王孫宗室紛紛逃亡於長江南北。他們將大量的宮廷樂曲、樂譜、樂章帶到了民間。清初,有廣西人去江浙一帶做官或經商,又將這些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的樂曲帶回了廣西。這些曲調在與桂林一帶的奇山秀水的地理環境及獨具個性的方言逐步相融合中,豐富了地方色彩與民間語彙,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藝——文場。鹹豐年間桂林就有人開班帶徒和掛牌清唱文場,藉以成為流浪藝人謀生餬口的一種技藝,延至清末其形成臻於成熟,逐漸形成獨具一格的地方曲種。1935年,當時文場名家荔浦人金紫臣編著了文場音樂與劇(曲)目集《最新琴弦曲譜》。這是有史以來第一部文場專著,它為文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促進了文場的普及。其時,在桂北地區文場的演出活動十分頻繁,俗稱耍“玩子”的人遍布城鎮鄉村。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政府十分重視文藝工作,廣西文場也獲得了新生。1959年廣西唯一的專業曲藝隊伍——桂林市文場戲曲訓練班開辦(後改稱桂林市曲藝隊、曲藝團),為廣西文場的普及與提高,繼承與發展提供了組織上的保證,並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演員。“文革”期間,曲藝隊撤銷,兩起兩落,經受磨礪。文場藝術像其它民間姊妹藝術一樣,遭受到冷落。改革開放之後,文場藝術恢復了生機,新曲目不斷湧現,並相繼獲得省(區)市及中央一級的大獎,其影響日漸深遠。

傳承譜系

1、金紫臣譜系
金紫臣(1872—1953),男,桂林人。青年時期習就文武場的吹、拉、彈、奏、唱等技藝,清宣統年間在桂林四季園與金桂生、曾繼藩等人掛衣演出文場傳統劇目,一時間藝術名聲遠播柳州、平樂、永福、陽朔、靈川等地方圓數百里。1911年前後,他任職平樂縣保衛地方治安的警兵隊隊長,與鎮上文武名“耍家”交往甚密,技藝日進。由於他懂得文場的唱腔和劇(曲)目甚多,又能用本嗓、子嗓演唱,且文場樂器件件精通,因而很受大家尊敬。1914年前後,他調至荔浦縣,仍任警兵隊隊長。數月後被解職,無固定收入,遂創立玩文武場的團社——四合含館,開始了教館生涯。1935年,由他著的第一部規範地記錄整理文場傳統唱腔曲牌和劇(曲)目的書——《新式琴弦曲譜》公開出版發行。此書在市場上非常搶手,相繼有多家書社翻印(包括桂林和上海的公司),發行量之大,影響面之寬,令人矚目。該書對文場藝術的傳播、普及、繼承與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作用。
2、陶沛一譜系
陶沛一(1882—1958),男,陽朔縣人,其人有“三理”先生雅號,即善醫理(治眼病)、懂樂理(會彈唱)、識地理(看風水)。1890年他到桂林,後常與一班文武場“耍友”切磋技藝,對彈、打、唱等無一不精。1926年定居大圩,在擺攤看地占卦行醫之餘每每自彈自唱、自娛自慰,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習唱文場。新中國成立之初,為配合各個時期中心工作,大圩成立了業餘文工團,陶沛一受請到文場組任教,培養了一批青年,其中白法珍曾到南寧、北京參加全省與全國文藝、曲藝會演,並獲獎勵。
3、李子忠譜系
李子忠(1884—1944),男,桂林人。青年時期起常跟名家一起玩耍彈唱。他天生一副漂亮的本嗓和子嗓,身高一米八,中氣十足,生、旦、淨、醜各行當都能唱演,加之“五架頭”無一不精,故在同行中頗有威望。1925年,他在友人資助下編印了《廣西文場曲集》。1926年,他到柳州當雇員,繼續做文場的蒐集整理工作,共編印十數集唱本,達一二十萬字之多。上世紀三十年代,他先後在柳州、融水、宜山開館教徒,對文場藝術的傳播、普及和提高作出了很大貢獻。
4、蔡華圃譜系
蔡華圃(1903—1950),男,祖籍湖南,生於廣西鹿寨。五歲時因大病致殘。白幼喜好音樂,常到文武場聽曲看演出,耳濡目染無師自通,吹、拉、彈、唱十八般武藝件件皆能,上下手左右場,八把交椅張張能坐。他受聘到一些文武場團社中教館,培養了一大批學徒。由於他的名聲響亮,時人有“瞎派要數王仁和,光派要數蔡華圃”之說。
5、王仁和譜系
王仁和,(1913—1968)男,祖籍湖南醴陵,生於廣西桂林,1歲時患天花導致雙目失明,9歲時入玩子行拜名師陽順關為師習文場。由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又生就一副唱不敗的鐵嗓子,一年後跟師外出賣唱,很討聽眾喜歡。三年出師後,除晚上需與師父外出耍玩子外,白天常去麗澤門附近的“麗舞台”聽戲,偷學武場戲本及演奏技藝,技藝與日俱增,文武雙全。1926年後隨戲班到柳州,鹿寨、宜山、懷遠、雒容、雒埠一帶唱文武場,並嶄露頭角。1929年在融水、長安、羅城、南丹等地演唱,被喻為“穿山班”,1930年回到桂林正式掛出“王仁和文武玩子”和招牌。

樂器

廣西文場的伴奏樂器以揚琴為主,加上琵琶、小三弦、胡琴和笛子稱為“五件頭”。後來又增添了調胡、二胡、高胡,以阮代替了一度使用過的月琴、秦琴。擊節樂器除鼓板外,還有碟子、酒盅、碰鈴等。在“文場掛衣”即演文場戲時,沿用桂劇的打擊樂,有板鼓、雲板、大小堂鼓、鑼、鈸、鑔、梆子、木魚等。在演奏新作品時,為適應曲目需要,伴奏樂器又增加了古箏、大提琴、低音提琴等。

瀕危狀況

廣西文場歷史久遠、品格高尚、影響力大,是難得的好曲種,是優秀的民間文化遺產。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像很多優秀的民間藝術一樣,廣西文場傳統曲目可能要喪失殆盡。
(一)廣西文場的傳承方式歷史上多為口耳相傳,隨著老藝人們相繼去世(80歲上下者大約只有二三十人了),能演唱傳統曲目者已寥寥無幾,且年事已高,記憶力和演唱能力均不如前。
(二)在多媒體藝術形態的衝擊下,廣西文場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各種擠壓和衝擊,生存空間狹小,民間曲藝藝術隊伍日益縮小,業餘文場的傳承譜系已後繼無人。
(三)現有的文字資料和錄音資料大多來自上世紀80年代,由於當時科技手段落後,錄存質量欠佳,加之年代已久,傳統曲目的錄音帶已發霉,放不出聲,錄相資料幾乎是空白。現狀堪憂!

保護計畫 

(一)靜態保護
1、組織人力進一步深入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廣西文場發生、發展的歷史變革,以及各地傳承譜系、樂曲史料及價值等全部狀況。
2、進一步組織專家開展理論研究工作,不僅抓好廣西文場的基礎理論研究,而且抓好現存文場唱腔曲牌四大調、小調,與明清俗曲、江浙民歌、民間音樂的歷史淵源,流變等的理論研究。
3、將普查資料、採風材料和理論研究成果編纂成文本予以出版。
4、在以上基礎上編輯出版《廣西文場大詞典》。
(二)動態保護
1、組織文場名家錄製優秀傳統唱腔和劇、曲目,製成光碟。
2、邀請專家名師和健在的文場老藝人為青年專業曲藝演職員開辦廣西文場培訓班,從人才、演唱水平等多方面提高廣西文場的藝術檔次。
3、結合桂林旅遊文化需求市場,銳意開闢廣西文場演出市場。
4、桂林市曲藝團組織人力儘量將所有傳統唱腔優秀劇曲目錄製成音像光碟。
 

保護措施

(一)成立組織機構,建議在桂林市文化局領導下成立“廣西文場遺產搶救小組”。
(二)設立以分管領導為負責人,有專家指導的廣西文場普查工作隊。
(三)設立以分管領導負責的特聘請專家組成的廣西文場材料編寫組。
(四)在市文化局的領導下,由桂林市曲藝團承辦排演錄製廣西文場唱腔及傳統曲目彙編的音像資料的光碟。
(五)實行招商引資,發展廣西文場文化產業。
建立機制在實施五年保護計畫中,要重點建立保護機制,提高幹部、民眾的保護意識,逐步健全動態的持續發展的保護體系。
(一)以文化戰略上“定向”、發展藍圖中“定位”、工作決策時“定項”、領導班子內“定人”、幹部職責上“定責”、資金投入上“定額”為主要內容的領導制度建設機制。
(二)老、中、青互動互補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三)原汁原味的原生態保護與不斷提高、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的動態持續保護機制。
(四)精品工程與常態普及相結合,以打造精品力作帶動一般普及活動開展機制。
(五)建立發展廣西文場與開發旅遊文化產業相結合,以文化產業為依託,以大力發展廣西文場為目的的藝術市場營運機制。
(六)獎勵機制。

唱詞

廣西文場唱詞多為七字句和十字句,上下句兩兩相對,上句落音為仄聲,下句是平聲,要求較為嚴格,否則不好編曲和套曲,演唱起來也會發生“倒字”現象。下面請欣賞一首文場小段(且稱之為“文場開篇”):
奇山秀水美桂林
桂林山水分外妍,
冠甲寰宇美名傳。
蘆笛、七星、疊彩山,、
千座奇峰擁翠鬟
更奇洞府幽且深,
石筍破土遮紫簾。
斗帳綺羅薄似紙,
猶恐口吹用指彈。
灕江天下秀,
四季碧如藍。
可鑑青峰千萬點,
可數游魚舞翩躚,
才見金象飲水月,
又數神馬畫山前。
錦繡河山任君游,
祖國笑靨印心間。
“願作桂林人,
不願意作神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