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山黧豆

基本信息

栽培山黧豆——墨線圖
科中文名:豆科
科拉丁名:Leguminosae
種中文名:栽培山黧豆
種拉丁名:LathyrussativsL.
種別名:馬牙豆、扁平山黧豆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70—90厘米,根系發達,人土深達70厘米。莖具窄翅,直立或斜升,自下部分枝。雙數羽狀複葉,具小葉1對,葉軸頂端具卷鬚;托葉半邊箭頭形,小葉條形或披針狀條形,長6—8厘米,寬0.6—0.8厘米,先端長漸失,基部漸狹,下面葉脈凸起,近平行。花1—2朵生於葉腋,花具梗,白色或藍色等;花萼寬鐘形,萼齒5,披針形;花冠蝶形。莢果長圓形,微扁,內含種子2—5粒;種子為不規則的三角形、四棱形或楔狀四面體,白色、灰色或褐色。染色體2n=14。

生長習性

栽培山黧豆是一種抗旱性強的牧草,但過於乾早,產量也會降低。如果土壤水分過多,雖然能增加青草產量,但卻不利於種子生產。因此在乾旱地區適時適量灌水是很重要的。在潮濕多雨年份,易受鏽病和褐斑病危害。對土壤要求不甚嚴格,在沙壤上、沙上、粘土等土壤上都能生長,唯不適於在重粘土上栽培。栽培山黧豆在2一3℃的條件下就能正常發芽。種子發芽溫度為16—20℃。抗寒能力強,幼苗能耐–6—–8℃的霜凍。播後在適宜條件下,經6—7天發芽,出苗後30天左右開始孕蕾,再過5—10天開始開花。在開花的同時,新的分枝開始形成,並形成新的花蕾。因此,栽培山黧豆的花期很長。從始花到形成豆莢期間植株強烈增長。生育期的長短因氣候、土壤等條件的影響,一般在80—120天。開花時間每天大約在上午10時以後,傍晚8時以前閉合。栽培山黧三對≥10℃積溫的要求是,從出苗到開花需312℃到種子成熟需.1067.2℃。據內蒙古自治區資料,5月8日播種,5月20日出苗,6月14日現蕾,6月17日開花,6月28日結莢,8月6—12日種子成熟。在內蒙古錫林浩特的物候期是:5月13日播種,5月25日出苗,5月27日分枝,6月26日現蕾,6月28日開花,7月10日結莢,8月9—15日種子成熟。在甘肅武威地區,栽培山黧豆4月5日播種,4月22日分枝,5月19現蕾,6月15日開花,6月28結莢,8月19日種子成熟。0—50厘米土層每畝有鮮根912公斤。

飼用價值

栽培山黧豆是牲畜的優良飼草莖葉柔嫩,葉量占60%左右,不論作為青飼、乾草或青貯料,各類家畜都愛採食。收種後的稿稈、莢殼粉碎餵豬,是良好的粒飼料。栽培山黧豆的產量在甘肅武威地區黃羊鎮,三年平均畝產鮮草1327.5公斤,產子實100.5公斤;在寧夏鹽池畝產青草339.7公斤,子實46.6公斤;在太原市畝產青草156.5公斤,子實69.5公斤。其化學成分如表80—1:栽培山黧豆的莖葉中還含有家禽所必須的各種胺基酸如表80—2。栽培山黧豆的子實中雖然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但因含有0.5一0.8%的有毒水溶性變異胺基酸,即個草四氨基丙氨酸,故用未經處理的子實飼餵家畜往往會造成家畜中毒。為了防止栽培山德三子實中毒,飼餵前應將子實用水浸泡或蒸煮,並勤換水,去毒效果亦好。浸泡過子實的水中含有大量責索,乎均100毫升水中含β–草酸氨基丙氨酸0.06克,嚴禁人畜食用。

栽培要點

栽培山黧豆根系能在土壤中積累大量氮素,因此,它是禾穀類作物的良好前作。在栽培山留豆之後種植燕麥可提高產量25%。它對前作的選擇並不十分嚴格,一般在中耕作物後種植比較合適。最好在秋翻地上種植,但它對春耕地的反應也較其他作物為好。播前施入適量底肥,特別是苗期追施磷肥能促進早開花和開花不整齊。早播是促進良好發育的必須條件。在甘肅河西走廊3月下旬到4月上旬播種;內蒙古多在5月上、中旬播種。千粒重180克左右。播種經每畝約9—10公斤,行距20—30厘米。覆土深度5—6厘米。大田生產中易倒伏,故多與燕麥、蘇丹草、大麥等混播。它與燕麥混播時比例為15:1或2:1;與蘇丹草混播比例每畝栽培山黧豆為7.5公斤,蘇丹草為1—1.5公斤。栽培山黧豆苗期發育很慢,需要及時消滅雜草。在乾旱地區,結合施肥進行灌水十分重要。

地理分布

栽培山黧豆主要分布在西北,特別是甘肅中部乾地區和陝北等地區。栽培山黧豆原產於北半球溫帶地區,主要栽培於歐洲南部和亞洲西南部。在西歐的許多國家,以及阿爾及利亞。埃及也有栽培。從古代起,它已是亞非及南歐農業區的重要飼料作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