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黧豆屬

山黧豆屬

豆科,香豌豆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又名香豌豆,分布於北方。

基本信息

簡介

豆科(Leguminosae)香豌豆屬(Lathyrus)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又名香豌豆。糧、飼草和綠肥兼用作物。本屬約有200種,多數分布在北半球溫帶地區,見於中國的野生種約有30種。多數為多年生,主要分布在東北、內蒙古、華北和西北等地。其中作綠肥栽培的有以下兩種。普通山黧豆(L.sativus)又名栽培山黧豆,一年生草本。分布於甘肅、陝西、新疆、青海、雲南等地。在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蘇聯等國,以及南歐、北美與非洲部分地區也有種植。主根入土深達110厘米,側根較多。側枝生長迅速,每株可多達4~10枝,呈叢狀斜升。莖高40~90厘米,四棱。羽狀複葉,小葉1~3對,披針形或線形。頂端具卷鬚1~3個,葉柄有窄翅。花大,單生,白或藍色(見圖)。莢果微扁,具翅,含種子3~5粒,種子楔形或近圓形,乳白色或棕色,千粒重155~185克。較耐旱、耐瘠,除重粘土外,砂土至粘性土均可生長。不耐澇漬。西北地區3~8月均可播種,每公頃播種量75~135千克可收鮮草15~22.5噸,留種栽培每公頃播45~60千克收種後的茬地較肥,常與小麥、玉米、馬鈴薯等輪作。盛花期乾草含氮2.27~4.77%,磷酸0.63~1.06%,氧化鉀1.22~3.18%。扁莢山黧豆(L.cicera)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四川、江蘇省作冬季綠肥栽培,生長良好,耐旱,生長較快,株高60~100厘米。盛花期收割鮮草每公頃15~45噸。鮮草含氮0.53%,磷酸0.22%,氧化鉀0.42%,對後作有增產效果。有些山黧豆的種子含有毒物質β-草醯氨基丙氨酸,食用或飼用時必須嚴格脫毒處理,以免引起人、畜中毒。

屬名模式:LathyrussylvestrisLinn.

本屬約有130種,分布於歐、亞及北美的北溫帶地區,南美及非洲也有少量分布。我國有18種,主要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西南地區,華東也有少量分布。

本屬與Vicia之間比較難區別,但大部分種以其莖有翅、小葉具平行脈及花柱先端具刷毛等特徵與之區分。

分布

普遍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等地,甘肅南部、青海東部也有;朝鮮、日本及俄羅斯遠東地區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

生於山坡、林緣、路旁、草甸等處。最高可到海拔2500米。

價值

功效: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溫中散寒、解表散寒。

主治:治療風寒濕痹,關節遊走疼痛,腰膝疼痛等症。用於跌打損傷,閃挫扭傷,以及各外傷疼痛,牙痛等症。胃寒嘔吐。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10克。

植物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不增粗,橫走。莖通常直立,單一,高20-50厘米,具棱及翅,有毛,後漸脫落。偶數羽狀複葉,葉軸末端具不分枝的卷鬚,下部葉的卷鬚短,成針刺狀;托葉披針形到線形,長7-23毫米,寬0.2-2毫米;葉具小葉1-2(-3)對;小葉質堅硬,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5-80毫米,寬5-8毫米,先端漸尖,具細尖,基部楔形,兩面被短柔毛,上面稀疏,老時毛漸脫落,具5條平行脈,兩面明顯凸出。總狀花序腋生,具5-8朵花。花梗長3-5毫米;萼鍾狀,被短柔毛,最下一萼齒約與萼筒等長;花紫藍色或紫色,長(12)15-20毫米;旗瓣近圓形,先端微缺,瓣柄與瓣片約等長,翼瓣狹倒卵形,與旗瓣等長或稍短,具耳及線形瓣柄,龍骨瓣卵形,具耳及線形瓣柄;子房密被柔毛。莢果線形,長3-5厘米,寬4-5毫米。花期5-7月,果期8-9月。

藥用 

辛、溫。肝、胃二經。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種子有毒。人,尤其男性和年青入誤食大量黧豆種子可出現神經山蕉豆病(neurolathyrism),主要表現下肢無力、足貼地不易抬起、下肢癱瘓等運動神經受損的症狀。病理檢查可見下肢張力增強,腱反射亢進,還出現連續性或非連續性的痙攣等側索神經受損的症狀。一般多因種子混入麵粉中食用或大量單食產生人的中毒。動物實驗表明,神經山黧豆病以肌強直、下肢痙攣性癱瘓為主,病理解剖可見前角和外側索小神經細胞增生,特別是脊髓的運動通路和背、腰脊髓前側索硬化。此外還有肝、脾等器官的損害。

山黧豆山黧豆

山黧豆屬物種介紹

香碗豆LathyrusodoratusL.

一年生草本,高50-200厘米,全株或多或少被毛。莖攀緣,多分枝,具翅。葉具1對小葉,托葉半箭形;葉軸具翅,葉軸末端具有分枝的卷鬚;小葉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長2-6厘米,寬0.7-3厘米,全緣,具羽狀脈或有時近平行脈。總狀花序長於葉,具1-3(-4)朵花,長於葉;花下垂,極香,長2-3厘米,通常紫色,也有白色、粉紅色、紅紫色、紫堇色及藍色等各種顏色;萼鍾狀,萼齒近相等,長於萼筒;子房線形,花柱扭轉。莢果線形有時稍彎曲,長5-7厘米,寬1-1.2厘米,棕黃色,被短柔毛。種子平滑,種臍為周圓的1/4。花果期6-9月。

著名觀賞植物。原產義大利,我國各地栽培。植株及種子有毒。

中華山黧豆LathyrusdielsianusHarms

多年生草本,高80-100厘米,具纖細根狀莖,直下或橫走。莖圓柱狀,具細溝紋,直立,無毛。托葉斜卵形,下緣常具齒,無毛;葉軸末端有具分枝的卷鬚,小葉(2)3-4(-5)對卵形到卵狀披針形,稍不對稱,長3.5-4.5(-6.5)厘米,寬1.3-2(-3.3)厘米,先端圓而微下凹,或漸尖而鈍尖頭,具細尖,基部楔形、寬楔形或有時圓,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兩面無毛,具羽狀脈。總狀花序腋生,有花9-11(-13)朵;較葉短;萼鍾狀,無毛,長7-8毫米,萼齒短,最下1齒長1.5-2毫米,最上二齒針刺狀;花粉紅色或紫色,長1.8-1.9厘米;旗瓣長(16)18-19毫米,寬(6)8-9(-11)毫米,瓣片扁圓形或近圓形,先端微凹,瓣柄長11毫米,冀瓣長倒卵形,先端圓形,長7-8毫米,寬約3毫米,具耳,線形瓣柄長9-12毫米,龍骨瓣瓣片長卵形,先端漸尖,長7-8毫米,寬約3毫米,具耳,線形瓣柄長8毫米;子房線形,無毛。莢果線形,長5.5-8厘米,寬6-7毫米,柄長6-7毫米,褐色。種子橢圓形,長5毫米,寬4毫米,種臍長2毫米,平滑。花期5-6月,果期7-8月。
中華山黧豆 Lathyrus dielsianus Harms中華山黧豆 Lathyrus dielsianus Harms

產自陝西南部、山西西南部及四川東部、南部、湖北西北部,生於水邊、山坡、溝內等陰濕處或疏林下。

山黧豆Lathyrusquinquenervius(Miq.)Litv.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不增粗,橫走。莖通常直立,單一,高20-50厘米,具棱及翅,有毛,後漸脫落。偶數羽狀複葉,葉軸末端具不分枝的卷鬚,下部葉的卷鬚短,成針刺狀;托葉披針形到線形,長7-23毫米,寬0.2-2毫米;葉具小葉1-2(-3)對;小葉質堅硬,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5-80毫米,寬5-8毫米,先端漸尖,具細尖,基部楔形,兩面被短柔毛,上面稀疏,老時毛漸脫落,具5條平行脈,兩面明顯凸出。總狀花序腋生,具5-8朵花。花梗長3-5毫米;萼鍾狀,被短柔毛,最下一萼齒約與萼筒等長;花紫藍色或紫色,長(12)15-20毫米;旗瓣近圓形,先端微缺,瓣柄與瓣片約等長,翼瓣狹倒卵形,與旗瓣等長或稍短,具耳及線形瓣柄,龍骨瓣卵形,具耳及線形瓣柄;子房密被柔毛。莢果線形,長3-5厘米,寬4-5毫米。花期5-7月,果期8-9月。
普遍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等地,甘肅南部、青海東部也有;生於山坡、林緣、路旁、草甸等處。最高可到海拔2500米。朝鮮、日本及俄羅斯遠東地區也有分布。

大托葉山黧豆LathyruspisiformisL.

多年生草本,高大可達2米,具塊根。莖直立,具翅及明顯縱溝,無毛。托葉很大,卵形或橢圓形,長3.5-6.5厘米,寬2.2-2.7厘米,無毛,下部有時具圓齒;葉軸末端具大分枝卷鬚;通常具3對小葉;小葉狹卵形、狹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橢圓狀披針形,長5.5-9厘米,寬2-32厘米,先端圓或微下凹,具細尖,基部圓或寬楔形,上面綠色,下面灰色,兩面無毛,具近平行脈。總狀花序腋生,有花8-14朵,花梗長約1.5毫米;花萼長12毫米,萼筒長5毫米,最下面1萼齒橢圓狀線形,長7毫米,上面二萼齒三角形,長約1.5毫米;花紅紫色,旗瓣長13毫米,瓣片扁圓形,長7毫米,寬8毫米,先端微缺,瓣柄幾與瓣片同寬,翼瓣長13毫米,瓣片長倒卵形,長7毫米,寬3毫米,具耳及線形瓣柄,龍骨瓣長12毫米,瓣片卵形,長6毫米,寬3毫米,具及線形瓣柄;子房線形,無毛。莢果長4.5厘米,寬5.5毫米,深棕色。種子扁圓形,長3.5毫米,寬3毫米,高2.5毫米,光滑,淡黃色,具黑色斑紋,種臍約為周圓的1/4。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產新疆。生於河谷、草甸、林下或陰濕山溝,海拔1100-1500米處。俄羅斯中、南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以西及北歐也有分布。

部分藥用植物(一)

藥用植物,是指人類醫學上用於防病、治病的植物。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分供藥用或作為製藥工業的原料。廣義而言,可包括用作營養劑、某些嗜好品、調味品、色素添加劑,及農藥和獸醫用藥的植物資源。藥用植物種類繁多,其藥用部分各不相同,全部入藥的,如:益母草、夏枯草等;部分入藥的,如:人參、曼陀羅、射干、桔梗、滿山紅等;需提煉後入藥的,如:金雞納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