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走穴族

校園走穴族

校園“走穴族”群體越來越龐大,逐漸演化成一種時尚。“牆內開花牆外香”,這些形形色色的學生“達人”們,在學習之餘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結伴或獨自一人外出“走穴”。

簡介

走穴,原是用於演藝界的名詞,而如今它的含義擴展到校園,健身房帶操、商業演出主持、酒吧伴唱、畫牆繪……大學裡活躍著這樣一群“走穴族”,他們體驗課堂以外的冷暖人生。 如今,大學生“走穴族”群體越來越龐大

案例

異地演出,感受熱情激盪

“周五晚上去後海野草莓酒吧演出;周六動身去壩上參加張北音樂節;周日夜裡飛奔回學校趕作業周一交……”正在學“計量經濟學”的阿慕根本沒把心思放在“計量”上,而是“計算”著自己的周末檔期安排。

阿慕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的學生,是校藝術團里的骨幹,通曉吉他、貝司、架子鼓、葫蘆絲、巴烏、手風琴等多項樂器演奏,阿慕被學校藝術團的一個師姐推薦去給人伴奏。阿慕背著琴去了,到了才知道主角是著名民謠歌手鍾立風。因為阿慕的即興演奏能力很強,聽過兩遍曲子就能合奏,於是鍾立風與他一拍即合,當即邀請他共同去西安參加曲江國際音樂節。

兩天的異地演出生活,阿慕感受到了舞台上下的熱情激盪,感受到了一班年輕人對音樂理想的單純追求與渴望,“我找到了我想要的狀態,那是一種從未體驗過的生活。”從此,阿慕愛上了“走穴”,開始頻繁接“跑場子”的活,每周末到後海的酒吧里去“以琴會友”,參加各種音樂節演出,足跡踏遍全國各地。“賺錢從來就不是我的唯一目的,大學生活就該豐富多彩。

體驗生活,為就業增加砝碼

中國傳媒大學大四女生申鶴,兩周前剛剛結束了全國學聯二十五大的播音工作。學播音主持專業的她,“走穴”都走到人民大會堂去了。

原來,團中央要找一位女同學在學聯大會上播送會議材料,聯繫了中國傳媒大學。學校老師推薦了她。

申鶴算是老資格的“走穴族”了,在藍色港灣給男人裝國際嘉年華做路演、給電子詞典配音、主持各種展銷會,電子、科技、藥品的都有,一天就能有上千元收入。在一次走穴演話劇中,申鶴認識了給<阿凡達>中文配音的女演員,女演員對她頗為賞識,於是當導演陸川請這個女演員推薦人去給世博會中國館宣傳片配音時,女演員毫不猶豫推薦了她。後來她還參加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世博節目的錄製,“這次走穴走到上海世博會上啦”。

拍攝婚禮,見證浪漫幸福

與那些動輒出場費上千,見過大世面的“走穴族”相比,唐可的“走穴”之路雖顯平淡,卻也讓她覺得充實溫馨。這個天津師範大學大三的女孩,是一個叫做F2.8影音工作室的女主人,專門給新郎新娘拍攝婚禮過程,也拍一些畢業寫真。唐可的第一次拍攝是去給父母朋友的兒子的婚禮客串攝像,讓父母的朋友讚不絕口。

口口相傳的結果是,唐可半年裡認識了很多“結婚”的人。“每次出去拍攝,見證別人的浪漫幸福時刻,我也很開心,很憧憬。”唐可的全部家當包括:爸爸在她20歲生日時送給她的價值2.4萬元的索尼FX1000E攝像機,一個虛擬的網路空間。和一個在家待業的中學男同學合夥,所有的宣傳推廣都依靠網路。儘管拍攝剪輯占去了她好多的睡眠時間,唐可聲稱,自己絕對是好學生,“我從來不曠課,多無聊的課我都上!”好在天津年輕人都是周末結婚,“挺配合我時間,挺支持我學業。”

觀點

老師觀點

一些大學教師對走穴現象持肯定態度,認為只要不影響正常學習,學生們參與社會實踐是好事。那些有能力“走穴”的大學生,基本上是大學裡年級高、有能力、有才幹的一類人,是所謂大學生中的精英。這些大學生更早地參與社會分工和實踐,有助於他們了解社會,提前熟悉工作環境,掌握生存之道。“這些學生基本上都超過18歲,是成年人了,能夠為自己的民事行為和外出安全負責,這些完全是個人行為,學校是沒有理由、沒有能力負責的。”一名高校老師說。

網友發言

支持聲:高校出現學生“走穴族”挺正常。大學如今也不再是“象牙塔”,而是一個開放的學習平台。大學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更要讓他們學會自我展示,儘早融入社會。既然有大學生“走穴”,學校也應該推出一些諸如彈性學制、強化能力考核等方法來應對。

大學生“走穴”總體來說是“得大於失”,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以學到老師無法傳授的知識。並且“走穴”是個人能力的體現,在不影響學習的基礎上,應該鼓勵。

反對聲:我是一名大學生的家長,大學生應在校多學習各方面的知識,知識是學不完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工作經驗,畢業後有的是時間和機會。反過來,大學四年時間將永不再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