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疃鎮

柳疃鎮

柳疃鎮位於昌邑市區北10公里,渤海萊州灣南畔,西與龍池鎮接壤,東隔濰河與夏店鎮相望,南與奎聚街辦相鄰。該鎮東距青島150公里,北與省道辛沙路擦肩而過,交通便利,地理環境優越。鎮區總面積165.2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柳疃鎮發達的紡織業

柳疃鎮位於昌邑市區北10公里,渤海萊州灣南畔,西與龍池鎮接壤,東隔濰河與夏店鎮相望,南與奎聚街辦相鄰。該鎮東距青島150公里,北與省道辛沙路擦肩而過,交通便利,地理環境優越。全鎮轄72個行政村,總人口46957人,鎮區總面積165.2平方公里,北與省道辛沙路擦肩而過,交通便利,地理環境優越。全鎮轄72個行政村,總人口47647人,全鎮人口系漢族,有孫、王、徐、姜等66個姓氏,其中孫姓最多。鎮區總面積165.2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東周桓王三年(前717年) ,昌邑始置縣,柳疃鎮便屬昌邑縣至今。清代前,柳疃為居信鄉。 1928年易區鄉制,柳疃為第三區。1946年,改稱柳疃區。1958年9月建東風人民公社,同年12月改稱柳疃人民公社。1980年分為柳疃、青鄉兩個公社,本鎮為柳疃公社。 1983年8月建鄉改為柳疃鄉。1984年4月,改為柳疃鎮。2001年3月,青鄉鎮並於柳疃鎮。

自然狀況

該鎮系濰河古河道沖積平原, 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10公里,總面積210.75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積為5000公頃, 北部海岸線長19公里, 灘涂面積2753公頃。地勢自南而北,由東向西逐漸降低,為微斜平地。主要河流濰河自南而北沿東界流入渤海,境內流長26.5公里。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大豆、油菜籽等。由於土壤鹽鹼度高,適宜棗樹生長,現全鎮已發展棗樹2萬畝,30萬株。

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45萬元,1978年為495萬元,2000年為24.6億元, 第一、二、三產業比重5.3∶86.5∶8.2。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424萬元, 年末全社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5億元。柳疃鎮是全國最大的絲織鎮,長江以北最大的裝飾布生產、印染基地,形成了以紡織為主體的印染、印花、機械製造、建築安裝、服裝加工等主導產業。目前,全鎮各種成分的紡織、印染企業已發展到225家, 擁有各類織機5000餘台。 擁有印染、後整理設備600餘台套,從業人員達18000餘人。 主要產品有絲綢化纖滌棉、純棉、裝飾布、色織布等六大類,年生產能力5億米, 銷往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並遠銷韓國、香港及東南亞地區。2000年全鎮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有四處:昌進織造有限公司、大富紡織印染有限責任公司、山東後官集團、山東青阜集團。全鎮擁有鹽田面積15萬畝,鹽年產量達到45萬噸。淺海貝類養殖和灘涂養殖是該鎮的新興產業,養殖面積8.75萬畝。發達的紡織業、沿海開發促進了柳疃鎮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等項經濟的發展。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市鄉鎮第一名。絲綢業在18世紀聞名於世,有“絲綢之鄉” 的稱號。 近幾年來,隨著北部灘涂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又被稱為“漁鹽之鎮”。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文明鄉鎮示範點、山東省百新工程試點鎮、 山東省安全文明鎮、山東省綜合經濟實力前200名鄉鎮、濰坊市文明鎮、濰坊市模範鎮、濰坊市發展鄉鎮企業十強鄉鎮、濰坊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濰坊市小城鎮建設先進鎮、濰坊市計畫生育先進單位、濰坊市農村工作先進鎮、濰坊市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鄉鎮等。吳官正姜春雲王忠禹胡繩等領導人曾來視察。

人民生活

建國前,廣大民眾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年人均糧食130公斤。建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農民吃粗吃飽,以玉米、地瓜為主糧。80年代以小麥為主糧,90年代麵食加雞、魚、肉、蛋。衣著方面,70年代穿青、藍、白調衣服。如今穿著顏色多樣,樣式新穎,逐步向高檔發展。全鎮農戶普遍住磚瓦結構新居。常家莊是昌邑市第一個“四化村” ,西付村投資2240萬元,建起了280棟農民別墅。2000年,全鎮人均住房面積28平方米, 人均純收入3820元, 人均年末存款1萬元, 電話裝機總量5666部,行動電話1625部,電視機11670台,VCD3216台,機動車輛2367台,機車、三輪車、汽車成為柳疃人的主要代步工具。全鎮72個村實現了“四通” (通水、通電、通話、通路) ,機械化、電氣化的實現,使農民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全鎮80%以上勞動力從事第二產業。他們在鄉鎮企業上班,年均收入5000元。贍養老人成為一種社會美德。賭博、迷信、打架鬥毆等一些社會醜惡現象銷聲匿跡,社會風氣明顯好轉。

建國前,人均住房7平方米,1978年人均住房13平方米,1984年鎮村規劃建設開始起步,進入90年代,該鎮邀請魯建建築設計事務所專家對鎮區做了科學合理的規劃。1996年以來集中投資1.69億元,對鎮區10餘條主要街道進行了拓寬硬化,興建居民住宅10.5萬平方米,供電、通訊、給排水配套,營造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安裝51個公益燈箱,39架自控照明路燈,安裝霓紅燈、文明公約宣傳片30個。建成了35千伏變電站3座,建成了龍河公園精品工程,建立了3個工業小區。鎮區新建商貿樓300多棟,形成了一條長達1500米的第三產業黃金走廊, 容納個體工商戶500多個。該鎮先後被列為山東省百新工程試點鎮、山東省城鎮建設先進單位和省中心鎮。

絲綢史料

中國之繭綢業 繭綢產地,以山東為第一,河南、四川次之,貴州、廣東、奉天又次之。山東重要產地以昌邑為第一,棲霞、牟平次之。(阮湘: 《中國年鑑》 ,民國十二年出版)
桓寬 《鹽鐵論》 云:“繭綢縑縑者,婚姻之嘉飾也。”今之繭綢,以萊為盛, 萊之昌邑柳疃集, 為絲業薈萃之區,機戶如林,商賈駢,繭綢之名,溢於四遠,除各直省外,至於新疆、回疆、前後藏、內外蒙古,裨販絡澤,不絕於道。鑣車之來,十數里銜尾相接,其銀價,比鄰境恆低之一二百文,鄰境之購銀者,無不唯柳疃之是趨,以區區一市鎮,而有爐房八家,其輸入者可知矣。 (光緒二十八年, 《野蠶錄》 89頁)

山東綢道光間昌邑等處,已有製造,其時生產不多,民風朴儉,初銷國內,及光緒初葉,洋人在滬採辦出口,此後年盛一年,洋人在煙添設分行採辦,至光緒末葉,大約山東綢在上海、煙臺、青島等處出口,總數在兩千萬兩以上,當時遼產野絲,大半運魯織綢所用,以致日人饞涎欲滴,頗思染指。 ( 《中行月刊》 )

柳疃 在城北二十里,為綢業發祥之地。附近居民千餘戶,約六七千人,商界占百分之七十,商號四百餘家,僅經營綢業者即有三百家之多。盡屬收買附近各村織成之綢,以便運銷國內外各處,每年總交易不下二百萬元。運出之貨,由濰縣轉者,占百分之八十,由煙臺轉者, 占百分之二十。該項商號中較大者為錦成玉、天源永、瑞升公,源記、義和堂、三義堂等數家。 (1 9 3 2年《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 )

又一種捻線綢,用錘子打線,以手捻錘子而線軫大,名錘子線。用此線織綢,曰捻線綢,其耐穿不啻晏子一狐裘三十年, 此綢間或有之,得之甚足寶貴。 些道光末年,昌邑始有坐鄉, 每隻纊三人,二人拾頭, 一人搖纊;始有纊絲綢。其堅不如白綢等, 而色澤光潤勝之。( 《山蠶輯略》 )
綢業 在二百年以前,即甚盛行,而猶以城北二十里,柳疃一帶,為紡織業中心,亦即本縣商業及金融之中心。椐各方調查,織綢木機,在前數十年繁盛時代,約有一萬餘架,工作人數,達十萬左右,出品約六十萬匹,總值約四百萬元。 (1 9 3 2年 《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 三)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初期, 柳疃鎮農業生產迅速發展,1955年,全鎮糧食平均畝產147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51公斤,總產670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對全鎮的主要溝、渠及支渠進行多次疏浚,改造中低產田2.1萬畝,投資424萬元建成了申明亭揚水站,旱能灌、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已占全鎮可耕地的90%。連續多年被評為昌邑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2000年,糧食畝產突破600公斤大關,總產已達到3180萬公斤。

1997年以來,實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以“雙萬畝棗園開發工程”為重點,發展純棗園5000畝,棗糧間作18000畝,總計30萬株,並已見效益。

近年來,該鎮利用沿海資源優勢,加大了沿海經濟綜合開發力度,向海洋要效益,以護灘育貝、鹽及鹽化工、灘涂養殖、苗木生產為開發重點,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兩家淺海灘涂開發有限公司,護灘育貝面積2753公頃,目前貝類資源存量已達3000萬元。灘涂養殖面積5833公頃,以名、優、特、稀品種為養殖重點,並已向工廠化精養方向發展。 苗木生產共籌建四大基地:一是133公頃的濱海鹽鹼地良種苗木繁育基地;二是66公頃的蘆竹生產基地;三是太平集的城市綠化用花卉苗木基地;四是南范的棗苗培育基地。苗木基地的建設,既綠化了環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2000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7189萬元,其中,種植業5424萬元,林業181萬元,養殖業1930萬元。

第二產業 1952年開始發展社隊工業, 到1965年柳疃公社有社辦工業企業7處,以絲織業為主的村辦或聯合辦的工業達62處,其中兩處較大規模企業--昌邑絲織一廠、昌邑絲織二廠, 共有職工164人,年產值200萬元。1978年全鎮絲織業產量已達32000萬米,從業人員達6000餘人,實現產值4800萬元。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柳疃的紡織業飛速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產品供不應求。90年代後,該鎮在擴大絲綢生產規模的基礎上,紡織、印染、印花、服裝行業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強勁發展勢頭。到2000年, 全鎮共擁有劍桿、噴水、噴氣等高檔機680多台,利稅過千萬元的紡織企業有4家,全鎮從事紡織業人數達18000餘人,年實現產值30億元,上交國家稅金3000多萬元。 鹽業生產也由粗放、 低效型向高效、科技型轉變,每畝原鹽產量由1978年的1.5噸達到了2000年的3.5噸。 擁有溴素及溴化物生產企業2處,年產值1200萬元,鹽及鹽化工成為該鎮上升產業。 另外, 擁有較大規模的建築企業3家, 年實現總產值2800萬元,實現利稅250萬元。

第三產業 民國四年,建立縣商務會,會址設在柳疃街。建國前,境內柳疃、太平、門八等幾個有集市的大村,商業、服務業、錢莊等店號比較多,建國後,以民眾入股的形式,發展了合作商業,辦起了柳疃、潮海兩個供銷社。1978年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發展迅速,國營集體商業網點也大多實行集體承包和私人承包。近年來,鎮政府出台優惠政策,積極推行小城鎮及園區建設,最佳化發展環境,先後規劃建設了11個個體私營園區。 到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239家,私營企業53家, 個體運輸大戶7家,從業人員7349人。全鎮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500人,實現產值2.3億元,創利稅1780萬元。

特色產業 柳疃鎮是馳名中外的“絲綢之鄉”,紡織業發達,境內分布有市屬絲織廠2處, 鎮村紡織、印染企業252家,個體私營紡織企業179處。形成了以絲綢織造、紡織、印染、印花為龍頭的經濟特色,鎮內的一、二、三產業大都圍繞紡織企業而得到了發展。

行政地圖

柳疃鎮山東省昌邑市柳疃鎮行政地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