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梢青·三山歸途代白鷗見嘲

柳梢青·三山歸途代白鷗見嘲是由南宋時期的詩人辛棄疾寫的是一首詞。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柳梢青·三山歸途代白鷗見嘲

【創作年代】南宋

【作者姓名】辛棄疾

【作品體裁】

作品原文

三山歸途,代白鷗見嘲白鳥相迎,相憐相笑,滿面塵埃。華發蒼顏,去時曾勸,聞早歸來。而今豈是高懷,為千里蓴羹汁哉!好把《移文》,從今日日,讀取千回。

作品注釋

①詞作於紹熙五年(1194)秋,時稼軒二度罷仕,朝廷委以虛職,主管建寧府武夷山沖佑觀。遂由閩返鄉,再過賦閒生涯。三山:福州的代稱。詞借白鷗之口以自嘲。當日既與白鷗為盟,何無端違盟?今塵埃華發始歸,當為白鷗見笑。況此歸非出高懷,乃再度被劾罷職,今後應日讀《移文》以自儆矣。通篇於詼諧戲謔中見無奈與憤慨。

②“白鳥”六句:白鳥:即白鷗。稼軒初罷帶湖時,曾與白鷗為盟,一心寄情山水。參閱前《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又,稼軒《浣溪沙》(“細聽春山杜宇啼”)亦云:“朝來白鳥背人飛。”責其違盟出仕。聞早:趁早。

③蓴羹:用張翰棄官南歸事。見前《木蘭花慢》(“老來情味減”)。

④移文:指孔稚的《北山移文》,見前《浣溪沙》(“細聽春山杜宇啼”)。

作品賞析

“代白鷗見嘲”,是借白鷗之口以自嘲。淳熙八年(1181),稼軒被劾罷官。淳熙九年春作《水調歌頭·盟鷗》詞,有“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句,表示與鷗鷺相盟,隱居不仕。紹熙三年(1192)春,又作《浣溪沙·壬子春,赴閩憲,別瓢泉》詞,有“朝來白鳥背人飛”句。而今紹熙五年(1194)秋,又被劾罷官,感慨萬千,故作此詞借白鷗以自嘲,表達他的悲憤心情。《移文》指孔稚珪的《北山移文》,文中尖銳地揭發與諷刺了假隱士的醜態,反映了作者寄情山林、與統治階級不同流合污的堅定思想。

全令的意思是:白鳥迎接我歸來,憐憫我又嘲笑我,看我身心憔悴,滿面塵土。滿頭白髮面目蒼老,離開(瓢泉)時(白鳥)曾勸告我,趁早回家來。現在並不是我情操高尚,而為的是懷念家鄉的原因哪!認真拿起《北山移文》,從今以後,天天讀上它一千回。

這首小令是紹熙五年(1194)秋,稼軒55歲,被諫官黃艾和御史中丞謝深甫彈劾,罷職兔官,從福建回上饒瓢泉途中寫成的。

從淳熙八年(1181)被劾罷官,在上饒隱居十二年,紹熙三年初被召作地方官,剛過了兩年多,又被劾罷官。在迭遭打擊的情勢下,稼軒極為悲憤,“代白鷗見嘲”,正是這種悲憤心情的一種曲折的表達。它是以一種借白鷗自嘲的方式來表達他內心憤懣的。表面上是輕鬆,是嘲弄,本質上則是痛苦,是憤慨。

小令的上片以“白鳥相迎,相憐相笑”,揭示他在這次政治打擊下“滿面塵埃,華發蒼顏”、身心憔悴的情景,以“去時曾勸,聞早歸來”揭示他由於違反本意,強為出仕以致遭受侮辱打擊的極為痛悔的複雜心情。

小令的下片轉入對今後生活的抒寫,他要學張翰的“何能為羈旅數千里以要名爵”,甘願棄官;他要捧著孔稚珪的《北山移文》,“從今日日,讀取千回”,永遠以孔稚珪為榜樣,歸隱不仕,堅持高尚的節操。小令集中地表現了辛棄疾在政治上遭受打擊之後仍然保持自己的節操,不妥協、不氣餒的可貴品質。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韓胄當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韓胄當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