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敏敏

柳敏敏

柳敏敏,出生於1970年4月,中國共產黨員,中學高級教師。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浙江景寧人,本科學歷,現任景寧縣民族國小校長。

柳敏敏1987年松陽師範畢業後,曾在沙灣、景寧實驗二小、實驗一小、縣民族國小等任教。她安貧樂教,紮根一線,幾次謝絕經濟發達地區的高薪聘請。為了教學, 她自我加壓,積累知識,開拓創新,全身心承擔教學重任。她從一名普通的國小教師,成為浙江省最年輕的在職特級教師,其事跡已製作網頁入選浙江教育學院人才庫,人選浙江省“5522”名師工程。2006年6月,她代表浙江名師到甘肅、新疆、福建等講學,應邀到杭州、寧波、台州、溫州、麗水等市縣送課。

二十年來,致力於國小數學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先後獲得浙江省特級教師、省5522名師、省赴北京師範大學高級訪問學者、麗水市十大傑出青年、麗水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市國小數學學科帶頭人、市優秀青年教師、市國小數學思品雙科教壇新秀等十餘項省市級榮譽。系浙江省國小數學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麗水市國小數學專業委員會會長、浙江教育學院兼職研究員、省特級教師高級評審委員會委員、省名師講師團成員。曾赴甘肅新疆支教講學,赴全省各市縣作課講學20餘場,同時,通過組建縣國小數學新星班、下鄉支教、師徒結對等形式,帶領年青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有6個課題獲市一等獎,15篇專業論文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20餘篇專業論文獲國家、省、市級一、二等獎。是麗水市第二屆黨代表,縣第六、第七屆黨代表,市青聯委員。

“沒有最好,只要更好”是她的座右銘,更是她的前進方向。

特級教師

鄉村所剩無幾的優質師資,站在城市誘惑的風中(轉《錢江晚報》)

一位山區特級教師的溫柔留守

土生土長的特級教師

當三輪車把我載到景寧縣小的時候,我有些吃驚,這所當地最好的國小被破舊的居民房包圍著,大門一點也不氣派,就是兩扇鐵門,如果不是裡面琅琅的讀書聲,我真以為到了哪個倉庫的門口。走進學校,裡面不大,整個學校由三幢教學樓組成,最老的一幢樓房是兩層的磚瓦房,還是上世紀80年代建的;學生的課桌椅也是早期的,外面的國小已經是一人一桌椅,這裡還是長凳子;只有一部分教室配備了多媒體,班額都是五六十人。

我一眼就認出了柳敏敏,好像所有的年輕特級教師都有這種氣質:幹練、隨和。在我們通電話時,柳老師顯得比較低調,本想推掉這次採訪,但在我的堅持下,她把我的到來當作一種緣分。

柳老師告訴我,景寧縣小只有15畝土地,卻容納了近2000學生。“學校歷史比較悠久,前身是雅峰書院,2006年就要百年校慶了。”柳老師承認,和一些大城市的國小相比,這裡的辦學條件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不過,跟我以前待過的學校相比,這裡已經很不錯了。”

柳敏敏是景寧縣沙灣鎮人,她於1987年從松陽師範畢業後回到沙灣教書,“那個時候校舍比較破,好在我們是從農村出來的,不是太在意這樣的辦學條件。”在基層耕耘幾年後,由於教學水平有目共睹,柳老師於1993年轉到鶴溪鎮國小。鶴溪鎮小就在縣城邊上,跟偏遠的鄉村比較,這裡施展手腳的空間更大了,柳老師就是在這裡成為一名名師的,並在這裡申報了特級教師。“2002年我又調配到縣小,評上特級教師的訊息也是在這裡收到的。”

這對夫妻有點傻

說來也巧,柳老師的愛人張懷海是景寧縣小的校長。張懷海師範畢業後直接分配到下面的完小,學校是當地祠堂改建的,他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到現在這個崗位的。兩夫妻,一個是特級教師,一個是市國小語文學科帶頭人、省農村骨幹校長培養對象,這么好的條件,應該有更好的選擇,幹嗎還要待在這么偏遠的大山呢?

學校的老師都說這對夫妻有點傻!劉悟男是一個年輕的語文老師,他是縣小在2003年從下面的鎮小調過來的,縣小很多年輕老師都是從鄉鎮國小過來的。劉悟男是一個直性子,他就當著柳老師的面說他們傻。“如果換了我,只要有機會,肯定要出去!”

不斷充實自己,只要是教學骨幹,就有機會一步步向好學校靠攏,這是絕大多數鄉村教師的想法和行動。劉悟男早些時候在一個更偏遠的地方教書,最能感受基層教師的心聲。“鄉下老師自學的願望非常強烈,他們寧可自掏腰包也要提高自己,因為他們更嚮往條件好一點的學校。”當年和劉悟男同在葛山鄉校的老師,現在有十幾人都到了縣城。“如果我還在老家教書,雖然錢不多,生活肯定比較安穩。我現在縣城租房子住,每月200元的房租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半年來,我一直只拿700元一月的錢,但我覺得,比起這些,一個人的成長空間更重要。”

曾經有過想走的念頭

3年來,很多認識柳敏敏的人把見面的問候語改成了“什麼時候走,到哪裡去?”柳老師每次出去參加各種各樣的交流活動,一些知名學校的校長就會和她套近乎:“如果有意向,可以到我們學校來看看。”

說到這個話題,柳老師現在的態度比較明確,不管誰問,都不會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人與人是講感情的,太傷感情的話不說,我也不會回答‘不走’,別人在關注你,這本身是一種緣分啊!”柳老師對同事也有一個要求,就是不要在她面前談錢。“我是這裡的特級教師,中高職稱,一個月也就2100元,每年的名師補貼是1200元。如果是為了錢,我要走的理由很充足。”

在2001年的時候,柳老師也曾想過去寧波,當時她是省名師培養對象,班裡的不少同學現在也是特級教師。她們在一起聊的時候,一些同學鼓勵她到外面來看看,為了她女兒。說起8歲的女兒,柳老師覺得對不起她。柳老師9歲就沒了爹,由母親一手拉扯大,她更懂得做母親的責任。“有時候,我真覺得自己沒精力,家庭事業難以兼顧,受傷害的總是女兒。”

柳老師和丈夫都很忙,由於沒時間在學習上幫女兒一把,他們更希望女兒接受好的教育。“我是一位母親,首先想到的是孩子,我也覺得小孩去大城市能受到更好的教育,畢竟那裡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成長空間。”至於後來為什麼沒有付諸行動,柳老師自己也說不清楚,但有一點很清楚——

大山里需要好老師

作為惟一的特級教師,柳老師真的很忙,一年中三分之一時間在出差,三分之二時間在學校。“每次帶班,我就對家長說,我這個人沒有多少時間在學校,他們把孩子放到我班裡會吃虧的,但他們心甘情願沒有一句怨言。”

評上了特級的柳老師有了一個單獨的辦公室,上面掛著“教科室”。柳老師說,山里太需要好老師了,她這個大山里惟一的特級教師肯定閒不了的。“2005年6月,我帶的一個新星班畢業了,這裡匯聚了景寧縣比較優秀、年輕的國小數學老師,很多人現在是各個學校的骨幹。”

柳老師說,山里老師最缺乏和名師的交流,“在我們這裡,基層普通老師兩年還不一定輪到出去學習,每次出去,她們越發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2005年11月,劉悟男老師去了一趟杭州,參加全國情感型課文教學研討會,4天的會議,他每天7點到場,9點半離場,聽了32堂課,8個講座,整整做了一個筆記本的筆記。“上課的都是特級教師,這樣的機會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趕上。”

柳老師現在和徒弟一起帶一個班,但她的任務並不輕,她要經常接受其他老師的邀請去上課。“有時候我主動去給她們上課,希望對她們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幫助。”

有時為了孩子也想走

雖然自己還沒有走的打算,但柳老師並不能阻止一些優秀教師的出走。就在她的那個新星班裡,一位老師剛剛評上省教壇新秀就去了義烏,“每年春季,大城市裡的學校把關注點放在我們這些比較貧窮的地方,很多好老師出走的原因有很多,但少不了經濟成分。”對於那些出走的老師,柳老師並不埋怨她們:“很多跳出去的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她們的孩子。”

老師也是母親,哪個母親不為子女著想。胡少華老師已經有了17年的教齡了,兒子現在是六年級。“我要為兒子的國中忙碌了,我不想他在縣裡的國中上學,這裡國中稍微好一點的老師被市裡的學校抽走了,想讓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只能去市里。”胡老師想過了,她要把兒子送到麗水市裡的民辦國中,或者是到好一點的公辦中學,但不管怎么樣,每年2萬元的費用相當於她一年的工資。“為了孩子,假如有機會,我也是會走的。”

一輩子待在這裡是奉獻

柳敏敏說她蠻敬佩學校副校長潘舸平,因為他在這所學校一待就是20年。潘舸平從畢業後就一直待在縣小,曾經也有不少出去的機會,但他沒有心動。在此期間,學校有不少老師跑到了市里,又有不少老師從鄉村跑到縣城。

說起現在的年輕老師,潘舸平覺得,年輕人有追求是一件好事情。“每個人都需要成長的平台,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平台,不能把他們壓在一個地方。”潘舸平說,柳老師這3年不容易啊,電話不用說,上門做說客的也不少,可她硬是沒有走。“她沒有向學校承諾說一輩子不走的話,她哪天真的走了,我也覺得很正常,她畢竟還年輕。”

特殊津貼

2008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人員名單已經在國務院第4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景寧縣民族國小副校長柳敏敏榜上有名,她是該縣首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也是此次浙江省中國小系列唯一一名享受特貼的專家。

二十多年來,柳敏敏老師紮根景寧山區,致力於國小數學教學的實踐與研究,為景寧國小數學教育作出突出的貢獻。她是浙江省特級教師、浙江省5522名師、省高級訪問學者、省國小數學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浙江教育學院教師發展研究所兼職研究員、省名師工作站導師,曾獲麗水市勞動模範、市十大傑出青年、市第六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市138人才培養對象等榮譽。曾赴甘肅新疆支教講學,赴全省各市縣作課講學40餘場,同時,通過組建景寧縣國小數學新星班、縣名師工作室、下鄉支教、師徒結對等形式,帶領廣大農村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帶出了一大批在省市縣有一定知名度的青年教師。《選單式校本培訓的思考與實踐》課題獲浙江省基礎教育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8個課題獲市一等獎,20餘篇專業論文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30多篇論文獲國家、省市級一、二等獎,主編和參編教學用書4本。

柳敏敏柳敏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