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式

柱式

柱式,指的是石質樑柱結構各部件的樣式和他們之間組合搭接方式的完整規範。它的基本單位由柱和檐構成。柱可分為柱基、柱身、柱頭(柱帽)三部分。由於各部分尺寸、比例、形狀的不同,加上柱身處理和裝飾花紋的各異,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柱子樣式。古典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築的重要造型手段。典型的古典柱式包括希臘時期的3種,古羅馬共有5種:塔斯乾、多立克式、愛奧尼克式、科林斯式、複合式。

基本信息

簡介

柱式柱式

一種建築結構的樣式。它的基本單位由柱和檐構成。柱可分為柱礎、柱身、柱頭(柱帽)三部分。由於各部分尺寸、比例、形狀的不同,加上柱身處理和裝飾花紋的各異,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柱子樣式。古典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築的重要造型手段。典型的古典柱式包括希臘時期的3種,共有5種:多立克式、愛奧尼克式、科林斯式、塔司乾式、複合式。其中塔司乾式和複合式是在前三種希臘柱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兩種羅馬柱式。多立克式柱身比例粗壯,由下而上逐漸小,柱子高度為底徑的4-6倍。柱知刻有凹圓槽,槽背成稜角,柱頭比較簡單,無花紋,沒有柱礎而直接立在台基上檐部高度的比例為1:4,柱間距約為柱么匠1.2至1.5倍。愛奧尼克式的柱身比例修長,上下比例變化不顯著,柱子高度為底徑的9至10倍,柱身刻有凹圓槽,槽背呈帶狀,有多層的柱礎,檐部高度與柱高的比例為1:5,柱間距為柱徑的2倍。科林斯工除了柱頭如盛滿卷草花籃的紋飾外,其它各部分與愛奧尼克式相同。塔司乾式的柱身比例較粗,無圓槽、有柱礎的一種簡單柱式。複合式則在科林斯式柱頭上加上一對愛奧尼式的渦卷,柱式趨向華麗、細密、纖巧和豪華。

造型

石造的大型廟宇的典型形制是圍廊式,因此,柱子、額枋和檐部的藝術處理基本上決定了廟宇的面貌。長時期里,希臘建築藝術的種種改進,都集中在這些構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結合上。公元前6世紀,它們已經相當穩定,有了成套的做法,這套做法以後被羅馬人稱為“柱式”Ordo(摘自外國建築史)

西方古典柱式

簡介

歐洲古代石質樑柱結構的幾種規範化的藝術形式。柱式包括柱、柱上檐部和柱下基座的藝術形式。成熟的柱式從整體構圖到線腳、凹槽、雕飾等細節處理都基本定型,各部分的比例也大致穩定,特點鮮明,決定著建築物風格。柱式形成於希臘,而在羅馬得到發展。

歐洲古典柱式的淵源在室內外裝飾中常常出現所謂的“歐式”風格,而且也可以看到一些“柱式”的裝飾處理,本文主要研究這些歐洲古典柱式的淵源。歐洲古典柱式主要有陶立克式、愛奧尼克式、科林斯式,人像柱式等幾種形式,其基本形式在古代希臘就已經形成。歐洲古典“柱式”這一詞,其廣義是指古代希臘建築,主要是神殿的整個樣式與結構的系統,狹義則指柱子以及柱子與放在檐部的相互關係和組合順序,“式”的稱號是古代羅馬人命名的。

在世界文化藝術發展史中,柱式是歐洲建築藝術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式樣,裝飾以及所表現出來的文化精神,規範著西方國家所謂的“歐式”建築文化藝術風格,同時也影響了西方古典家具藝術的結構形式和文化特徵。從現今遺留下來的各時期建築和家具式樣中,都可以窺視到這種柱式的演變轉移過來的特徵。然而,研究歐洲古典柱式的淵源,不得不提到古埃及和古西亞,因為古埃及、古西亞的柱式式歐洲建築柱式文化的先驅。

希臘柱式

形成於小亞細亞的愛奧尼柱式和形成於希臘多立克柱式,是兩種最基本的柱式。它們都是從木結構演變而來,公元前5世紀中葉達到成熟程度,在雅典產生代表性作品。愛奧尼柱式的主要特徵是柱頭的正面和背面各有一對渦卷,有柱礎,由圓盤等組成。多立克柱式的柱頭是個倒圓錐台,沒有柱礎。愛奧尼柱式如女性的柔美,多立克柱式似男性的剛健。公元前5世紀下半葉,希臘還出現了科林斯柱式。它的柱頭上雕刻著毛莨葉,很華麗,其餘部分則如愛奧尼柱式。

羅馬柱式

羅馬人繼承了希臘柱式,根據新的審美要求和技術條件加以改造和發展。他們完善了科林斯柱式,廣泛用來建造規模宏大、裝飾華麗的建築物,並且創造了一種在科林斯柱頭上加上愛奧尼柱頭的混合式柱式,更加華麗。他們改造了希臘多立克柱式,並參照伊特魯里亞人傳統發展出塔斯乾柱式。這兩種柱式差別不大,前者檐部保留了希臘多立克柱式的三隴板,而後者柱身沒有凹槽。愛奧尼柱式變化較小,只把柱礎改為一個圓盤和一塊方板。塔斯乾、多立克、愛奧尼、科林斯和混合式,被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稱為羅馬的五種柱式。其風格的差異遠比希臘愛奧尼和多立克兩種柱式的差異為小,因而失去了鮮明性。羅馬人創造了新的柱式組合,最重要的是券柱式。維特魯威在他的《建築十書》里給柱式本身和柱式組合作了相當詳細的量的規定,用柱身底部的半徑作量度單位。他注意到這些規定要根據建築物大小、位置等具體條件作必要的調整。柱式作為基本的建築造型手段,在羅馬帝國流行,形成統一的羅馬建築風格。

古希臘

1、陶立克柱式或多力克柱式DORICORDER:是一種沒有柱礎的圓柱,直接置於階座上,由一系列鼓形石料一個挨一個壘起來的,較粗壯宏偉。圓柱身表面從上到下都刻有連續的溝槽,溝槽數目的變化範圍在16條到24條之間。它來自於古埃及,有名的法國埃及學者所命名的先陶立克柱式,是這種希臘柱式的先驅。多立克柱又被稱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衛城(AthenAcropolis)的帕提農神廟(Parthenon)即採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2、愛奧尼克柱式IonicOrder:這種柱式比較纖細輕巧並富有精緻的雕刻,柱身較長,上細下粗,但無弧度,柱身的溝槽較深,並且是半圓形的。上面的柱頭有裝飾帶及位於其上的兩個相連的大圓形渦卷所組成,渦卷上有頂板直接楣梁。總之,它給人一種輕鬆活潑、自由秀麗的女人氣質。愛奧尼柱又被稱為女性柱。愛奧尼柱由於其優雅高貴的氣質,廣泛出現在古希臘的大量建築中,如雅典衛城的勝利女神神廟(TempleofAthenaNike)和伊瑞克提翁神廟(Erechtheum)。

3、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order:它最早可能出現於雅典奧林帕斯山的宙斯神廟,四個側面都有渦卷形裝飾紋樣,並圍有兩排葉飾,特別追求精細勻稱,顯得非常華麗纖巧。希臘科斯林柱式(CorinthianOrder)的比列比愛奧尼柱更為纖細,柱頭是忍冬草形象(或說用毛莨葉(Acanthus)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相對於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裝飾性更強,但是在古希臘的套用並不廣泛,雅典的宙斯神廟(TempleofZeus)採用的是克林斯柱式。

典型的希臘柱式有多立克柱式、愛奧尼克柱式與科林斯柱式等三種,希臘柱式後來為羅馬所繼承與發展。所謂古典柱式包括古希臘的玉柱式和後來古羅馬發展了的塔司乾柱式和組合柱式,共稱古典五柱式

古羅馬五種柱式(羅馬多立克柱式、羅馬愛奧尼柱式、羅馬科林斯柱式、塔司乾柱式、混合柱式)

影響

西羅馬帝國滅亡(476)後,歐洲大多數地區柱式建築不再流行。在義大利雖然流風尚存,但細部和組合方式等都不很嚴格,與羅馬柱式有很大差別。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重新使用羅馬柱式作為基本的建築造型手段,追求風格的純正。16世紀下半葉的手法主義,產生了兩種潮流。一種是刻意求奇,不惜破壞柱式的結構邏輯來創造新的建築形象,如螺鏇式柱身、斷折的額枋、不均勻的開間、成組的柱子等,這種潮流被17世紀的巴洛克建築繼承。另一種是刻意求同,給五種柱式釐訂死板的規範,消除古羅馬時期普遍存在的變體,作出苛細的量的規定,這種教條化的潮流被17世紀的古典主義建築繼承。巴洛克建築流行於義大利等國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地區;古典主義建築流行於法國北美等地。它們都創造了一些新的柱式組合。但二者在個別手法上互有滲透。後來,古典主義建築的影響比巴洛克建築的大。尤其是法國成了歐洲建築教育的中心以後,教條化的柱式就在歐洲成了主流,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但裝飾仍多用巴洛克手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